丁雨晨: 會不會拍片! 觀眾才不管 | 到電影院看廣告嘉賓分享

電影快訊 1658℃

本文根據「到電影看廣告」活動嘉賓——廣告導演丁雨晨口述進行刪減編輯

謝謝馬總把我放上來,我其實本來準備了挺多東西要說,但是我聽了這麼精彩的就是講說之後,我自己有點忘了我自己要說什麼了。

然後跟大家分享我今天非常簡單粗暴的一個 PPT——大家可以看一下我的 PPT,沒有背景,沒有圖案,然後我準備了一支片子,就一支兩分鐘的片子,和一個思考的觀點。我會花很少的時間,給大家分享我這半年來作為廣告行業的甲方的乙方的丙方的丁方,對於廣告行業的思考。真的人如其名,我是丁方。

我這次帶來的四頁 PPT,這是第一頁,很少,就兩行,第二頁也兩行,第三頁一行,第四頁跟這個是一樣的。所以的話,我們的關鍵點就是這句話,也是我這半年時間的一個思考。會不會拍片!觀眾才不管。怎麼去理解這句話呢,「會不會拍片?」這問題對導演來說很奇怪,我們剛才看的 18 條片子,哪一條不是拍出來的片子,為什麼「會不會拍片」?

丁雨晨: 會不會拍片! 觀眾才不管 | 到電影院看廣告嘉賓分享 - 陸劇吧

我想知道在座有多少人是跟影視或者廣告有關的,我們舉一個手。幾乎都是……

那完全跟廣告行業沒關係的,純粹是有興趣來看片子的,有嗎?看來我今天瞎扯還得注意一下。

我本來設計開場白,我想利用這次 SocialBeta 的邀請說,謝邀我剛完開完 PPM 過來。我早上的確是開完 PPM 過來的,那麼 PPM 到底是幹啥的?我相信在座都知道,有品牌方的角度、有代理商的角度、當然還有製作公司乙丙方,再到我導演的丁方的一個角度……PPM 說到底就是我們核對一些我們這次拍的分鏡腳本是什麼?我們這次的服裝是什麼?我們這一次要拍一個什麼樣感覺的畫面?然後我們這次演員用誰?這些所有東西做一個細緻的確認。對於導演就是只確認一件事,我會拍片。告訴金主爸爸:我會,你放心,我拍的不會偏離你們的方針,我也不會偏離宗旨,我能拍一個你們想要的片子,這就是會拍片。

一直以來我覺得我挺會拍片的,大家可以看到剛才展映其中有兩條是我拍的,一條是 OPPO 的《奇幻新年》,「嘩」就是一個女的一招手,珍珠「咻」就非常大了;另外一個《大唐漠北的最後一次轉賬》質感挺好的,網上評價也都是質感挺好,然後就沒有說導演挺好,基本上都沒有。

這是我發現的一個有趣的點:一般站在觀眾的角度看片子,我們看了一個片子挺好,通常都會說這片子攝影挺好、畫面挺好看的;這個片子演員好演技不錯;這個片子的服裝好,特別是我看《大唐漠北的最後一次轉賬》這個片子,很多人都說服裝好牛,然後突然就有一個人蹦出來說這是我們定製的,有一個鎧甲協會經常這樣發在 b 站上……所以就是一個片子好,通常都會落實到某一個具體的東西上,但都沒導演這事兒;但是一個片子壞,這個導演傻×,真的是不是?大家笑就說明這真的是一個邏輯心理。

這就是基本的一個道理問題,我們看片子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東西?那麼什麼叫做導演會拍片?

通常在我剛才所謂的 PPM 里,就是我們的一個製作前會議的確認文件裡邊,導演都會提交一個導演的 treatment,就是你想怎麼拍這個片子,你想通過這個片子做什麼,你怎麼去處理一些東西,比如說絢麗的轉場就是「咻咻咻」無縫的,或者說我要怎麼放一個音樂特別牛,但這些東西就能證明你會拍片嗎?

我今年遇到了一個三個片子,讓我重新思考這個事兒,兩個片子剛才放過了,一個銀聯一個OPPO,還有一個我待會馬上會放。

我是按照時間線來順,OPPO 是我今年年初拍的一個片子,大家看了畫面特別好看,然後圈內的反響也挺好,榮登了 SocialBeta 的榜單,你心想厲害了,但是一問朋友,沒看過……就是做一個廣告遇到的最痛苦的一件事,你拍了一個東西,你身邊朋友說沒看過,全是製作圈的一個自嗨。那麼我當時覺得有點失落,我心想可以炸炸街,結果拍出來之後發現沒人看過,好像沒什麼反應,就是當這波過去之後就過去了。

然後但是上次品牌製片廠做採訪的時候跟小兔聊,這中間有多麼複雜的一個過程:因為他是原本一幅畫,一幅藝術家 Ignasi Monreal 創作的插畫,我們要 1:1 地去還原它中間的所有設置。我這塊布用什麼布、貝殼能不能透光,然後它在什麼時候能夠實現這樣的效果……包括最後看到第三篇有個插座放進來,它跟真人的比例是多少?因為是三者比例的關係,有一個美術館上這幅畫的比例跟這隻人手伸進來的一個比例,再跟他手上拿着這根插座線的一個比例,再到它真實的小人上面的一個比例,小人跟畫面又是有比例的,所以它其實是一個非常複雜的一個數學計算過程,完了之後我們得出了一個三者和諧的比例之後,當時覺得牛逼。問題是你放出來之後也就這麼回事嗎!好萊塢早就有了、類似好的製作早就有了,你說觀眾憑什麼愛看?所以反過來說也挺有道理的,不火很正常,只是一個完成的很好的廣告。

那麼的話第二個讓我覺得我不明白的地方就是《大唐漠北的最後一次轉賬》。其實在這個片子,我覺得雖然我很用心,那一個半月基本上都撲在一個項目上,我正常一個月要拍 4 到 6 條片,這個屬於一個很「軋片」的導演的一個干法,但我那一個半月就幹了這一條片,然後我對它賦予了特別高期待,剛開始的時候勝加的凱總跟我說這麼一個案子,我聽這個故事,聽到這段史實,我覺得太牛×了這個史實。

當時我自己腦海中腦補了一些畫面,我說我拍兩句詩,就「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然後「千里孤城儘是白髮兵」,除了兩句話還想了一種與世隔絕的孤獨感,然後自己想了很多情節。真正拿到腳本一看,和我想的完全不是一回事了,然後就開始跟凱總聊怎麼去組接,怎麼去把我想要的感覺放進去,然後聊到最後大家看到了一個現在的一個片子。

在拍攝的過程當中很苦,因為我們拍攝特別緊張,就四天的時間來拍這個片子,對於一個 16 分鐘的片子只拍了四天,我相信做過製作的人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一件事。那麼在這樣一個環境之下,其實我對自己的導演環節的打分是比較低的,這個片子我可能我覺得只能打一個及格分,因為我沒有一個特別絢麗的導演技法在裡邊,而且它還 16 分鐘。本來這個片子我們大家應該見不到 16 分鐘的版本,你只能看到一個八分鐘、九分鐘的版本,為什麼沒有八分鐘九分鐘版本?因為實在剪不出來了,然後最後就硬着頭皮上 16 分鐘的版本,沒想到突然網上突然有好評了,當然也跟英明的勝加有關,直接在知乎和豆瓣推了,大家壓根就沒把他廣告,看的人也是直接把它當成一個小電影來看看,完了之後大家其實也並沒有按照廣告的理解來看它,我發現很有趣的事是,所有對廣告行業的人看完這個片子,在沒有出街沒有觀眾反應之前,都說這太長了,你要不剪剪?但是所有的真正的觀眾看完之後,他會說好像挺有意思的一個故事。這兩者之間是有一個角色的差別的,一個是廣告行業的從業者,一個是真正的觀眾,他製造了某種矛盾,這矛盾的隔閡來源於哪?

所以這個也是我思考的來源。在思考這兩個角色的差別之後,我覺得我又一度不再不會再拍片了。

然後第三個片子就是待會要放的那個片子,跟這個不一樣,《大唐漠北的最後一次轉賬》上了之後,我覺得要引發觀眾的一個期待的話,可能是一個故事,因為故事是天然藏在你基因裡邊需要的一個東西,從你出生那一刻,沒有電影之前,沒有電視之前,沒有舞台劇之前,大家都需要它。為什麼會有戲劇的產生?大家對戲、對故事是有需求的,是需要在這個故事的背後那些情感的,所以它是一個天然的東西,我一再覺得故事才能才是王道。

但是我拍了一條傑克瓊斯的《8000 公里 T 台秀》,我們去挪威拍,講的故事從挪威一路走到中國,它的腳本就是這麼一個非常簡單的概念,就是一直在走不同的背景,連隊伍的隊形不帶變的。我拍的時候,在做腳本的時候,就很痛苦,就我這個分鏡咋畫?就是一幫人一直在走路,沒別的了。我就在想我是不是要加一點特別的東西進去,比如說這裡怎麼樣刷一下出來一個人,我的鏡頭怎麼樣轉一下,他們突然不走了或者怎麼樣一下,然後再想想來想去還是想不到,就是一個事兒我都覺得我就覺得挺失敗的,我的導演出力只能說這幫人一直在走,然後在不同地方走就完了。

大家看完這個片子其實可以理解我在製作過程中的一個困惑,特別我在拍的時候印象特別深,中間有一個到雪山上的場景……我們幾乎前面所有的一個畫面都在挪威拍的,然後剩下的一個沙漠草原和雪山,我們是回到新疆拍,在到冰川上的路上,從凌晨四點鐘出發,然後到冰川上一直到下午 1 點鐘才到冰山上,我們就是花了八個多小時一路到冰川上,我拍只拍了兩個鏡頭。然後在想我要不要再拍點啥,但是想來想去還是拍不出啥,也就是一撥人在走,一個全景一個中景,我當時覺得我好失敗,我只會拍這倆鏡頭,想不出別的鏡頭了!然後拍完回來之後片子一剪,就看到他們不停在走,走完了整個故事。我當時覺得這是一個挺普通的一個廣告,然後一發出去有好多轉發,我覺得又是廣告群的自嗨,反正熟人看到就轉發一下,但是突然就有人給我開始私信了,有廣告公司的朋友,有製作的朋友,然後也有一些跟廣告沒有關係的朋友就給我私信說這個挺好看的,看是你拍的,還有我在微博上還有人給我發私信,所以這點又讓我產生了一個新的質疑:這片子到底咋拍?就是拍完了之後觀眾到底愛看啥,這個就挺讓人不明白這件事。

所以我用三個片子,三個不會的一個情況,進入到了我們這一次的兩個重點:第一個:什麼叫會拍片。

我覺得會拍片,真的就不是說你鏡頭語言怎麼去運用,怎麼用花哨的東西去完成一個作品,我覺得這不算會拍片。你想從觀眾的角度來說,什麼是會拍片?他看到的是這導演挺會拍片的,都是講他會講故事。但是廣告行業有人說什麼事會拍片,他們 treatment 做得好,這個演員挑的好,製作不錯,這叫會拍片,這是一個最大的矛盾。

那麼的話引出了第二個問題,觀眾到底在意什麼?剛才其實提到過一件事就是關於故事的一個需求,我的總結是故事其實是觀眾非常亘古不變的一個內心需求,大家都需要故事,我們從小就開始聽父母講故事,然後再到後面我們所有的經歷,我會跟朋友講故事,我們會去聽朋友的故事,聽聽英雄的故事,我們聽各種各樣的故事。其實我們在故事的背後還有一種是對情感的理解跟獲得,所以的話我覺得這兩者的一個關係,其實如果大家感興趣的話,這兩個是開放命題,我沒有結論。在我還沒有到不惑之年之前,作為一個 90 後,我應該是得不到這樣的結論的,所以開放給大家去思考這個問題。

那從一個導演的角度來說,怎麼樣拍好片?我覺得是真誠,就像剛才說的,我上一頁的畫面,其實有一個下面標識就是:一個暫時還會拍片的導演。所以我覺得拍片這件事千萬不要覺得你會拍了,會拍一定是件很可怕的事情。我拍很多不同類型的片子,但是不同類型的片子,第一次拿到我都就會拍,第一次都完成的挺好,但凡我一個片子一個類型太多了,它就變成套路了,它就變成制式了,他就開始不好了。所以我覺得不會拍不是一件壞事。

然後誠實面對觀眾。我們很多時候做一個廣告,他有一個基本的商業訴求在裡邊,我們會拿到客戶的一個局限,有時候我們會有像勝加這樣這麼好的廣告公司會幫你去把很多東西巧妙地轉化,甚至是廣告訴求不一定是一件壞事,但有的時候就是當沒有這麼好的廣告公司擋在前面的時候,你就得消化很多問題。

這個時候客戶有時候會說:「導演,我們這時候遇到一個問題,可能你看看能不能用鏡頭的方式來處理一下。」我在想這個問題就是問題,我怎麼就鏡頭的方式就處理掉了?你故事上的問題,我咋通過鏡頭處理?這是第一個我經常遇到的一句話,我開會的時候 80% 的情況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問我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就是不誠實了。你不真誠的面對問題,不去解決問題,而去想用通過一些討巧的方式去迴避的,這是解決不了的。

第二個經常聽到的話就是,導演雖然我們這個故事是要真實接地氣,但是我們品牌的調性還是比較 premium 的。你說你那個我又 premium 了,我咋又接地氣了,你總得 2 選 1 嗎嘛!我本來我還想把 premium 這個詞打出來,但我到現在我都拼不出這個詞。這個也是一個我覺得不誠實的地方,我們拍什麼片子就得要什麼樣的氣質,就是尊重故事,尊重素材。

我們經常做廣告,經常會去會去借鑒,找很多所謂的找參考片,其實就抄找了一堆很牛的國外廣告或者國外電影。我抄一個絢麗的,就是一個形式怎樣,中國人其實看了沒感覺,就跟剛才馬總馬曉波說的那樣,我們要講中國人的故事,中國人到底看什麼會有感覺。你抄了一個老外的形式過來,它就水土不服嗎!前段時間還有人讓我在要在北京拍出巴黎感,我想這咋弄?我說要麼去巴黎,要麼就換那個衚衕感,所以真誠真的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我是這麼理解我的身份的,廣告導演就是最細微的分支。導演,真誠的人,所以真誠的去面對你的故事,去想你這個片子的氣質應該是什麼,你感受到的東西才是真實的東西,你不能去強加他。所以觀眾愛不愛看真的取決於我們誠不誠實。

所以到底這兩個就是分支到底有沒有交匯點?第一,我們去忘記我們的套路,並不是說是要忘記技巧,因為這是第一步,好的畫面,好的製作,它也是一個基礎,我覺得我們如果把基礎當作一個就是可以就拿來當談資東西的時候,這個東西也做不好。

第二個第二個問題是對故事的忠誠,你是不是以故事為前提,或者說以這個片子的表達為前提去製作你的一個想法跟你的 treatment 這很重要,假如你的技法是凌駕在這個故事之上的,只會覺得它水土不服,所以我當時覺得我為什麼《大唐漠北的最後一次轉賬》我給自己的評價是及格,並不是說是我中間有很多 bug 拍得怎麼樣,我覺得我挺用心拍的,這就是在於我自己在那個時候沒有端正自己的態度,我覺得我沒有把導演技法發揮出來,但其實我是被這個故事、我是把故事放在之上,後面現在想想好像沒什麼錯,所以這個是第二個問題,就是要對故事忠誠,在表達上要控制你自己。

然後第三個點在於,沒第三個點了,就兩個點。(笑)

所以最後分享一個事,有一次我跟音樂剪輯師聊天,我入行五年多,我們大概我在我入行兩年那樣子我就跟他開始合作,當時我們做很多片子,因為拍的東西不好,然後就會找很多網上的素材放進去,通常找的素材都是我們裡邊最厲害的素材。到現在我們現在找的素材都是我們裡邊最差的素材,我覺得這是一種進步。其實就是忘記找參考標準,有時候找參考片都是在無限地抄,有限度的找沒錯,但是的話千萬就是別無限的找參考,這件事就變成抄了,去應該去忘記參照參考片,去做參考片,就去你認真的做一個片子,它就會成為門類的參考。

然後我就真誠拍片,真誠面對客戶的東西,畢竟我也挺出名的,特別是在燒預算這件事上特別出名,因為報預算出名,在這樣的情況下更好要面對製作這件事。

好,我講完了。

觀眾提問:

現在電影類的跟廣告類的視頻,它的邊界正在消失,然後您怎麼看待廣告導演跟電影導演他對視頻的視角的不同?

首先他們都是導演,然後其實我覺得廣告導演只是在中國本土化的過程當中發生了一個問題,就是大多數廣告導演不會講故事,這個是一個最大的問題,所以讓你覺得廣告導演跟電影導演有很大的區別,對於他們本質上來說,我覺得只是拿一個一分鐘的故事講故事,或者是拿一個半小時的一個長度講故事,然後在非常基礎的一個狀態之下,他再去細分出了就是我怎麼去講這個故事,一分一分鐘的一個故事的排布方法肯定跟一個半小時不一樣。然後我們會細分出了巨多的就是細節的問題,比如說對於一分鐘來說,你其實是在消費形象,我們通常要找就是一個形象一個符號的形象去解構它,去找到他的有趣的點,去理解它的一個故事;對於一一個半小時以上的故事來說,它是一種去建立人物,它是一種建立一個是解構,一個是建立這些細節的一些事,我覺得是一個最大的區別。

您覺得廣告視頻跟電影視頻它的優勢相比,因為大家都會覺得電影好像更「高級一點,但是你覺得它廣告視頻它優於電影視頻的點在哪裡?

我覺得沒有優於我覺得,但是也不至於比電影低劣了,只是我們到底對它真不真誠,有那麼多的人對他不真誠,他自然就是一個下賤的行業,當你對他真誠的話或者有去擁抱它的話,它就是一個好的行業。跟廚子有的廚子是米其林在被捧的很高,像明星一樣,比如說什麼澳門金沙那種12個廚廚子感覺特別nb。然後但是你也有在路邊攤廚子你會覺得他是不是很好的職業,但是它本質上都是廚子,只有好的導演,他不會因為就是廣告或者說電影的邊界去把它分三為三六九等,你說好多國外導演他都拍電影,他也拍廣告,你問他哪一個就是更好,我覺得表達方式不同的,然後當然我覺得就是故事可能會你更自由一點,那麼的話你去想講的人物就是更多,但有的時候一個一分鐘的片子,比如說剛才我覺得傑克瓊斯那個東西也是挺高級的一個東西,可遇不可求的,就是它也不需要建立人物,就一個是讓你覺得就挺有趣的,我覺得做有趣的東西就是高級。

丁丁導演你好,我在豆瓣上搜你的時候發現你跟姜文有一個共同點,就你和他都是演員出身……

我是廣告演員出身的。

所以我想問你,你能不能跟我們分享一下,就是說你從演員轉型為導演,然後你獲得的一些分享獲得一些思考,然後你可以講一下你作為演員和作為導演,你覺得有什麼之間的區別?作為創作者來說。

我覺得作為演員的話,我剛開始拍片的話,我覺得我最大的優勢是我對於演員的理解跟他們的溝通,因為大多數我們看到廣告裡面演員戲都很假,我盡量就是會用演員的語言去溝通他,要不然有的像特別會後期的導演,他就會用後期的語言去跟後期溝通,三維大後期那種我就不會。這個是一種因為你什麼出身決定了你擅長做什麼,那麼的話溝通戲是我一開始我比較比較擅長的,幫助到我的一個地方,我能從他的從演員的角度去理解能幫助他進入故事,怎麼去建立故事就建立人物,這個是我覺得是好的,不會就是像當我在做演員的時候,好多導演跟我說我要的是這種 feel,這種感覺啥感覺,你告訴我做什麼事嗎?因為事兒才是一個行動,才是一個指導演員最大的一個工作,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感,你的情感不能代表他,所以這個是我覺得做演員對我做導演最大的幫助。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