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近期最“火”的劇是哪一部?
張翰自編自演的《東八區的先生們》無疑會“首當其衝”。
你沒看錯,“首當其衝”的確是個比喻事物最先受到攻擊的貶義詞。
但用來描述《東八區的先生們》卻沒有毛病,因為這部劇的“火”,並不是因為好看。
而是因為即使張翰投入了大量精力和資源,但該劇的台詞過於油膩、劇情有些不雅、部分情節還誇張到離譜,已經讓不少人看出了“內傷”,紛紛在劇集的相關評論區給出差評。
豆瓣2.1分的評價,讓這部劇比肩《逐夢演藝圈》,差點就成了近年來最爛的國產影視作品。
《東八區的先生們》到底有多麼值得吐槽?相信各位近期都已經或多或少地了解過。
畢竟很少劇能夠在播出了將近一個月後,依然可以每天都被人找到新的“槽點”罵上熱搜。
從一開始的台詞動作油膩、劇情設計浮誇,到後來疑似用幫前女友養孩子的戲份“碰瓷”遠在美國的話題人物,再到現在直接就拿女性的月事“打擦邊球”。
在《東八區的先生們》里,總能找到讓人生氣和不適的地方。
然而,這樣一部可以說是“毫無營養”的劇,在相關的評論區里卻依然有人給出了5星好評。
打開這些評價,其中還不乏有洋洋洒洒幾百字的長文:
剛看到這些“肺腑之言”時,我居然一時之間有點蒙圈:
到底是大家聽信了“黑子帶節奏”,用先入為主的“偏見”錯怪了一部良心的沙雕劇呢?
還是他們其實是說反話,用時下流行的正話反說,來諷刺這部劇在浪費觀眾時間呢?
要搞清楚原因,我們必須要先看看給《東八區的先生們》5星好評的,到底是什麼樣的人。
首先,有因為不喜歡極端的性別對立者,故意來“唱反調”的人。
這些評價雖然標着5星好評,但其實並沒有太多實質性的內容,語句不通還複製黏貼湊字數,我甚至懷疑這些人有可能連劇的片段都沒看過,純粹只是為杠而杠。
其次,還有張翰的鐵杆粉絲在“撐場”。
明明劇中張翰的角色把大家能想到的油膩都演了一遍,還一口一句“哥哥不油膩”,只能說粉絲的濾鏡果然是有原因的,裡面估計裝了幾百張吸油紙吧?
最後,居然還真的有認真看劇,並且有理有據說出自己喜歡的點在哪裡的人。
他們有的把劇當成“沙雕劇”來看,認為該劇的主創是在拍喜劇,所以才弄得那麼“搞笑”;
還有的把該劇描述為“有反抗精神的文藝作品”,認為主創是在對抗某些“主流”論調。
明明只是一部水平堪憂的電視劇,居然還能找到這麼多優點來牽強附會,實在用心良苦。
對於張翰的鐵杆粉絲,以及“為杠而杠”的人,我認為是不用深究原因的。
但在排除上述兩類人後,那些真心為劇集“叫好”的人確實存在,不由讓我陷入了沉思:
難道是因為這些人太喜歡鑽牛角尖了,導致他們看不出這部劇並沒故作深沉,而是真的爛?
其實,一個專業的心理學術語其實能解釋這個現象:
“鐘擺效應”
鐘擺效應是心理學上描述人類因為情緒的高低擺盪,從而影響抉擇的。
該效應的常見應用場景是在競選和商業上,具體可以表現為人們在進行選擇時,由於不滿意其中一個選項得到大多數的支持,所以自發轉向支持“比較弱勢”的一方。
和“為杠而杠”的唱反調不同,受鐘擺效應影響的人不一定會絕對地支持或反對某個選項,他們多數情況下只是想對“一邊倒”的局勢做出一個平衡。
如在商業上防止“一家獨大”進行反壟斷,或在競選時出現的“遊離票”,都是鐘擺效應的產物。
回到對電視劇《東八區的先生們》的口碑評價上。
自從輿論發酵後,吃瓜群眾對該劇的評價都是“一邊倒”的差評,符合鐘擺效應的觸發條件。
在這部劇因為差評多而出圈後,許多本來並不關注這類影視作品的路人,也會留意到相關信息。有的會因為羊群效應而跟着吐槽,有的就會因為鐘擺效應而開始“平衡”局面。
所以,我們才會在上述5星好評里,看到一些“情真意切”的肺腑之言。
不過,除了受到鐘擺效應影響的人外。
其實不排除給《東八區的先生們》5星好評的人,可能是劇集的發行方。
畢竟這部劇是靠各種讓人咋舌的片段才能維持熱度,算是走了“黑紅”路線。
明星走“黑紅”路線,可以在收割流量後製造反轉,用新的人設固粉,收割長尾流量;
固定集數的電視劇走“黑紅”路線,無疑就是瞄準了短期流量,會最大程度地榨乾劇集價值。
所以,在鋪天蓋地的觀眾吐槽聲里,劇集的發行方就需要做“端水大師”,控制輿論發酵。
既要跟着路人一起吐槽擴大輿論,又要適時地放出一些正面言論,利用逆反心理讓差評的人找到可以辯論的方向,同時又能讓受鐘擺效應受影響的人更勇於發聲。
真是萬萬沒想到,看了張翰的這部新劇,我居然還能重溫了一下心理學和營銷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