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愛貓小說家
今天要說的電影,是我最近刷B站時突然好評飆升的一部,雖然它上映時的好評已經不少了,但過了這麼久,它竟然突破了豆瓣評分9分,國產片、Top250前50、經典中的經典……多少形容詞,都無法溢於言表。
於是我點開重刷時,心中很多思緒湧出,當然,更多的是對此片的一種珍惜。因為它如何解讀都不會‘過度’,多少榮譽都不會‘壓身’,就算‘申遺’都不為過。
就是這樣一部國產片,十二年後的今天,再回首,它似乎不止剩下奇蹟,還有教會我們跨越幾世紀的大道理。
電影經典,台詞亦是經典,句句誅心,細細品來時更使人驚醒。
一
要個公平
它的故事,其實很簡單。
民國年間,花錢捐得縣長的馬邦德(葛優 飾)攜妻(劉嘉玲 飾)及隨從走馬上任。途經南國某地,遭劫匪張麻子(姜文 飾)一夥伏擊,隨從盡死,只夫妻二人僥倖活命。馬為保命,謊稱自己是縣長的湯 師爺。
為湯師爺許下的財富所動,張麻子搖身一變化身縣長,帶着手下趕赴鵝城上任。有道是天高皇帝遠,鵝城地處偏僻,一方霸主黃四郎(周潤發 飾)隻手遮天,全然不將這個新來的縣長放在眼裡。張麻子痛打了黃的武教頭(姜武 飾),黃則設計害死張的義子小六(張默 飾)。原本只想賺錢的馬邦德,怎麼也想不到竟會被捲入這場土匪和惡霸的角力之中。
電影里,好像誰都是主角,又好像誰都是群演;放到現在,有些台詞竟然成了如今很多年輕人在社會中面對人生時的‘嘴替’,無邏輯,也甚是邏輯滿分。
要逢場作戲,也要耐得住挑釁,又或者,要懂得裝糊塗。
裡面那場冤死小六子的片段,口口聲聲說要討個公平,可到底什麼才是公平,是最後的真相重要,還是這個詭計得逞之後的結果重要?
可所有人的出演都像是有目的又無目的,他們似乎並不在意張麻子是誰,誰臉上有麻子才要緊。
當年姜文的這部《讓子彈飛》,一上映就成了神話,有人稱讚說:“這是近三十年來最好的華語電影,可以和《霸王別姬》掰下手腕。”
而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好像就是這兩年吧,《讓子彈飛》在B站重新‘崛起’,被一群年輕人反覆把玩、惡搞、二次創作:
「甚至形成了一門新的學問——“讓學”。《讓子彈飛》成了當代年輕人奉行的網絡“聖經”,也是讓人永遠琢磨的《推背圖》。」
提起姜文,他的很多電影都刷新了國產片的票房記錄,而且電影彰顯了他特別的個性:怎麼能這麼霸道、這麼自戀、有這麼招人喜歡呢?
二
‘殺人誅心’
還是源於他本身性格就非常率真與直接,又不失單純。
這部電影,如行雲流水。你也許明白它講述的故事,整個過程歡快、別緻、又喜慶;也許你看不懂,卻有一種舒適感,因為台詞順當,一語中的。
你可別忘了,這部電影可是2010年上映的,在當時,它的質量可以說是數一數二的,在當時的國內市場,是不可多得的作品。
《讓子彈飛》不僅開篇就出凝聚全片的那句經典台詞,也因為十年前的特殊環境暗含着很多不用多說的幸運。國內影視市場這些年一直起起落落,可它卻在那時得到了特別多的好評,以至於現在,依舊如此。
整個故事的過程就算因為過審原因剪了一星半點,但還是臣服於所有主角的對話,堪稱尺度大又負有挑釁意味,相較於姜文的另一部《太陽照常升起》中刻意壓制的諷刺,這部片子姜文才真正地‘拍爽了’。
因為只有這樣,觀眾也看着‘爽’,跟如今圈內眾多依靠商業化的片子,它立足於此,是必然的。
大家也許刷這部電影多,但當你仔細研究下裡面的劇本邏輯,就知道其中的戲劇衝突有多重要;在陳述故事的人物、背景時,首先要告訴觀眾這是關於誰、關於什麼的故事,才能引出整個故事的衝突。
比如「建置階段」:
電影開始就交代了故事人物身份,劫匪、貪官、惡霸等,給了主要人物戲劇需求:劫匪要錢財、貪官要活命、惡霸要趕走劫匪等,並通過劫火車這一事件引出了全片的電影故事最大的衝突:劫匪與惡霸的鬥爭。這是整個故事情節的變化、發展、推進過程。
從而到達「故事衝突階段」:
通過小六慘死、勇敢赴宴、暗殺夫人、分發錢財、綁架黃四郎等事件不斷加強主要電影人物的戲劇衝突,改變其力量對比,推動故事的發展,直至最後導致劫匪VS惡霸你死我活的決鬥。
最後交代它是如何「解決」的:
通過之前故事對人物性格、行為方式的塑造,在故事主要矛盾“劫匪VS惡霸”中,最終以劫匪勝利解決了故事矛盾,然後所有人物結局都得以合理化解決,讓觀眾產生了一種“這是《讓子彈飛》完整故事”的滿意觀影體驗。
所以無論將這部電影放在什麼位置,從頭到尾研究還是從後往前探討,它都是經得起推敲的:它像一個難以定義的多面體,每個人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解釋。
“有人說,這是姜文對個人英雄主義極致的迷戀和謳歌;
有人說,在黃四郎、湯師爺和張麻子的幾方對峙中,看到了被歷史規律反覆推上台前的幾種革命陣營;
還有人說,這是中國版的《權力的遊戲》。”
而它在B站封神,其中的緣由可想而知,除了其中無處不在的細節和隱喻,再加上那些“站着把錢賺了”“有時候死人比活人有用”這些喋喋不休的台詞,是借電影中的人物之口道出,這才是過了這麼多年應得的效果。
三
讓子彈飛一會
記得21年B站跨年晚會上,叶音舞團把《讓子彈飛》搬上舞台,是如何驚艷:舞蹈名為《讓子彈飛一會》,截取影片中“鴻門宴”和半夜剿匪兩場戲;節目播出時舞蹈炫酷、服道化還原得當,根本掩不住台下觀眾的激動與呼聲。
粉絲們都應該清楚,姜文拍電影,是出了名的費錢:早年拍《陽光燦爛的日子》,為了拍一張滿意的照片,他給寧靜拍了10萬格底片,一千多個鏡頭,最後選出了一張。拍《鬼子來了》用了48萬卷膠片,4000多個鏡頭。
“姜文對電影太在乎了。越在乎就越講究,越講究就拍得越少拍得越慢,拍得越少就越懼怕市場,懼怕別人看不懂。這就好比一個姑娘,上床上得太少,所以老是在顫抖。”
也許,這就是‘文化製作產業’里,為數不多的‘浪漫情懷’。
我深挖下去,猜到了如今的年輕人頻繁提起這部電影、並將它如《甄嬛傳》一般盤了一遍又一遍的原因:或許姜文都沒有想到,到了2022年,它會成為一部「社會實錄」。
從政治領域到金融市場;從網絡現狀到生活瑣事,幾乎每一句台詞都映射了現在以及未來會發生的一件又一件事。對白不僅一雙關語還突出了反諷式的角色語言,裡面的矛盾修辭、話語、重複強調等敘事手法,沒有廢話,恰如其分。
都說姜文善思、求變,並沒有‘姜郎才盡’。
也聽說:千百年來皆如此,太陽下無新鮮事。
急什麼,再讓子彈飛一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