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前不止明月光,麻花的改編之路道阻且長

電影快訊 1498℃

窗前不止明月光,麻花的改編之路道阻且長 - 陸劇吧

“威利部長,威利部長。”聽起來是不是十分威風?這個威利部長,一定是個一言九鼎的大人物,想必每一個走進劇場的人都會這麼想。可事實真的如此嗎?

這個中秋節,搜狐號觀劇團帶我們走進了海淀劇院,觀看的是開心麻花的喜劇《窗前不止明月光》。

窗前不止明月光,麻花的改編之路道阻且長 - 陸劇吧

比起沈騰馬麗那個年代,麻花的劇大約已經有點往中國式喜劇的方向走了,畢竟西方藝術中對喜劇的定義,是要在歡樂的外殼中包裹着悲傷的內核。正如莎士比亞著名的一幕幕戲劇一樣,不管是喜劇、悲劇和正劇,悲劇才是戲劇終極的內核,才是人們值得思考的真諦。而早起的麻花作品也是有着這樣的內核的,可最後一次我看到把這一概念運用自如,還是在《夏洛特煩惱》中。

不論如何,在中秋節看這樣一部和月光相關的劇,還是足夠應景的。

窗前不止明月光,麻花的改編之路道阻且長 - 陸劇吧

《明月光》講述的是“英國”內閣的一名部長,在辯論會當晚約會對手黨派部長秘書的故事,背景採用在英國,對於國人來說會有一點架空,但是在互聯網如此發達的現代,也並沒有為廣大觀眾增加更多的理解成本,當然,此處,我有懷疑過,這部劇的核心是否有在內涵目前混亂不堪的英國內閣

整部劇由多個演員組成,威利部長,對手黨秘書珍妮,印度門童,威利的秘書喬治,珍妮的丈夫羅尼,和羅尼僱傭的偵探毛利小二郎,除了主演外,還有幾個配角的出演。

故事開始後,珍妮意外發現了被壞掉的窗戶“砸死”的偵探小二郎,引發了後面威利部長一系列的謊言,故事講到最後,甚至變成了在不同的人面前,有不同的謊言,這也將整部劇推向了高潮。

但是我們所有人都知道,謊言是終要被拆穿的,所以當所有故事中關鍵的人物走到了648房間,在同一空間中相互對峙,大家終於發現,這一整晚的鬧劇不過是威利部長為了自己的聲譽、珍妮的聲譽所編織的一個又一個的謊言,在這一個接一個的謊言中,他已經慢慢迷失了自己,失去了本來的面目,最終落得一個啼笑皆非的結局。

我在看劇的時候就發現,整體的故事梗概有些熟悉,發現本部劇改變自英國喜劇大師雷·庫內1991年奧利弗的獲獎作品《窗戶上的屍體》,但是從人物到細節的處理上,麻花都做了不少的改動,這導致我看到了近一個小時的時候才發現是改編的作品。

同原劇本相比,麻花無疑是加入了不少適用於中國本土化的內容,和包袱。比如,開頭威利的昵稱大豬蹄子,鋪床女僕的口頭禪(you sabi~),還有對屍體編製的一重身份為威利的弟弟威震天,包括對私家偵探名字的改變,這一切無疑會喚起觀眾們和這部劇的關聯意識,讓觀眾更好地將自己帶入到這部劇中。但是很可惜的是,由於編劇在改編處理這部劇的時候,雖然在情節上和原著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但還是沒能逃過在改編的時候丟掉了大部分邏輯的行為。原著中的梗是環環相扣的,包括會解釋為什麼意大利裔女僕的口頭禪是為何而來,但改編中的you sabi顯得毫無關聯,只是為了抖包袱而抖,就會顯得十分生硬。

原著的最後一幕中,各位主角輪番登場,將自己所作所為進行一個合理化的行為在《明月光》中被省去,或許是因為時間問題,或許是編劇認為這一行為顯得有些多餘。但偏偏就是因為這一幕的解釋讓整部“鬧劇”讓人看懂了,也合理化了,而這正是現在國內眾多改編劇的問題所在。

窗前不止明月光,麻花的改編之路道阻且長 - 陸劇吧

改編在某種意義上其實是一種再創作的過程。新的編劇在吃透了老劇情的情況下去對新的故事進行一種新的闡述。或是對情節進行調整,或是人物性格和組成,或是對整個立意的重心進行一個重新分配,可麻花這一次在保留了情節的情況下丟掉了立意的內核,着實是犯了一個大多數國內改編編劇都會犯的錯。只是 這個錯誤或許對普通觀眾而言無傷大雅,畢竟,麻花本身打造的就是爆笑,是在他們的劇場里,大部分的人都會拍錯大腿的這樣一種形式。

說到改編的藝術,可能是很多國內編劇、作家都沒有學好的一課,直至今日,大部分的西方經典改編後都不太能得到太高的評價,尤其是在文學業內。這在我看來,主要是因為我們還沒有學會走,就想學會跑,當然,改編的問題也不僅僅是在西方故事的改編上,中國人最擅長的就是魔改聊齋或是其他中國歷史上耳熟能詳的故事。

其實正如我上文中所提到的,改編並非不可以動搖故事本身的中心大意,但萬萬是不可以丟掉這個中心大意的。文學也好、戲劇也罷,無論哪一種的形式都會被包含在文化這個寬泛的概念中,而文化本身就是用文藝的形式,去對世人進行一種教化作用,我們總要在文化的形式中學到點什麼。是,可能會有人說《明月光》的中心就是教導別人不要撒謊,可是僅僅就這樣了么?這本該是個從小我們都會被教育的一種理念,用120分鐘再來對人進行一種教化我覺得也是大可不必的。上個世紀,人們或許還需要這樣的教育,但在文明程度高達90%的今日,這樣沒有升華的寓意,屬實是可以忽略不計了。

未來中國戲劇的路要怎麼走,我可能並沒有足夠的發言權。但是在我看來,踏踏實實走好每一步,並不為了追求數量而丟掉質量地去打磨每一個故事,讓更多在這個時代浮躁地丟失了本心的觀眾重拾他們心中那一點的本真,或許才是一支國民度如此之高的中國喜劇之光的團隊該做的事情。

科技確實在發展,人類的眼中已經沒有了戲劇、沒有了文字,但這一切的一切,想要回到那個遍地都是經典的時代也不難,那就需要每一個文藝工作者都不放棄學習,不放棄實踐,在這條充滿了星星之火的路上,堅持走下去。

2022.9.11

於中秋後的京城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