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醒年代》作為一部主旋律劇,迅速出圈,在不同年齡層的觀眾尤其是年輕人中引發共鳴和振動,讓我對這部劇刮目相看。
終於抽出時間認認真真刷過之後,只想說一句,《覺醒年代》,值得擁有。
①這是一部沒有“水”的電視劇
首先得說,這部劇編得相當紮實,這是對觀眾最起碼的尊重。
縱觀當今影視劇,甭管是職場劇、年代劇都會不由自主地演變為言情劇,至於架空玄幻穿越一類的劇,就更不用說,全是披着古裝,演着言情,忽悠着涉世未深的青少年。
所謂“專業不夠,愛情來湊”,是當今影視劇最大的“病”。這種病透露出影視行業的浮躁和對觀眾的不尊重。
而這種“病”在《覺醒年代》中得到了充分的治癒。
43集看下來,我不忍錯過任何一個鏡頭,全是乾貨啊!其他電視劇我需要拉着快進看,同樣一部四十多集的電視劇,擠干水份也就二十多集吧。是《覺醒年代》又燃起了我對中國電視劇的熱情,激發了我對影視從業人員的敬意。
舉個例子,胡適在《新青年》發表《文學改良芻議》後,激起了守舊派的反對,於是在胡適的一場關於白話文的演講中,守舊派代表黃侃直接發難。
黃侃說,文言文言簡意賅,是白話文不可比擬的。他舉例如下,如果要發電報說“你妻子死了,快回來吧”需要九個字,而文言文表達同樣的意思只需要四個字——妻喪速歸。
白話文有什麼好呢?就連發電報也要多花錢。
不可謂不尖銳,胡適要如何應對呢?換成一般電視劇,此處只會略去,顧左右而言他,因為編劇實在也不知道怎麼應對。
《覺醒年代》里,胡適直接亮劍。他說,黃侃先生電報中的白話文字數多,是因為他不會恰當地使用白話文。
假如有一個朋友邀請我去做官,我不想去,需要給朋友回電報,請黃侃先生與我同擬電文,看誰的字數少。
這下有好戲看了!黃侃運籌片刻,說道“才疏學淺,恐難勝任,不堪從命”共十二個字,不可謂不妙,胡適的電文是什麼呢?
“幹不了,謝謝”五個字,完勝黃侃。
黃侃又說,你這字數雖少,但意思表達得不到位。胡適說,“幹不了”包含了“才疏學淺,恐難勝任”之意,而“謝謝”,又表達了我對友人的感謝之意。
這五個字準確地表達了我的意思,請問哪裡不如文言文了?
現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電視機前的我也想鼓掌。真是一次酣暢淋漓的思想交鋒!
而這種交鋒在《覺醒年代》中俯拾皆是,正是一次次思想交鋒,讓國人在混沌中看到了希望之光,看到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價值,看到了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性,為積重難返的中國找到了合適的藥方。
這是《覺醒年代》的魅力所在,它抽絲剝繭般地展現了中華民族覺醒的過程,讓我們重新認識到新文化運動的意義。
新文化運動不再是歷史課本中一個冷冰冰的事件,而是一場由文化精英發起,先在青年學生中引起震動進而蔓延到全國各層民眾中的運動,它排山倒海,天翻地覆,徹底滌盪了國民性。
它讓一個垂垂老矣的國度煥發了青春,讓東方雄師真正覺醒!
一部主旋律劇擺脫教條生硬,為觀眾再現了那個啟蒙年代中,種種思潮的衝突,國人的迷茫、探索和發現真理的喜悅。
這得益於編劇的“硬核”,每一處迷茫,每一處交鋒都展現得淋漓盡致,絲毫不搪塞觀眾,為觀眾上演了一場思想的饕餮盛宴。
這樣的編劇值得尊重,這樣的電視劇值得追捧。
劇中也並非沒有感情戲,但是相當節制,因了這份節制,所呈現的感情反而越發打動人心,令人難忘。
在遊行示威蔓延到全國,新文化運動已然呈燎原之勢時,也是新文化運動的骨幹最忙壓力最大的時候。李大釗先生因為忙於組織學生運動,幾天都沒回家,妻子趙紉蘭挺着大肚子帶着食物去學校看他。
那天下着雨,李大釗動情地說,自己對得起學生,對得起人民,對得起這個國家,唯獨對不起妻子。
他暢想有一天,革命取得勝利,他坐在陽光明媚的教室里,一筆一划地教妻子寫字,直到她能給自己寫一封信。而當妻子轉過身,大釗先生已然淚目。
當陳獨秀下定決心走社會主義道理與統治階級徹底決裂時,他就意識到自己所面臨的兇險,他知道自己可能要對不起家人了。
那是一個晚上,妻子準備了火鍋,他卻鄭重其事地罰酒三杯,表達對家人的歉意。
劇中對青年人的感情也有呈現,但是都恰到好處,展現了一代青年自由開闊的精神風貌。
比如女學生易群先,她大膽表白,得知對方對自己無意後,她大方地說,你不喜歡我是你的事,這和我對你的感情沒關係。這不就是“我愛你,與你無關”的前身嗎?
柳眉在陳延年去法國前夕,表達了對陳延年的感情,但陳延年因為自己堅定的信仰,拒絕了這份感情,柳眉表達祝福後,消失在鏡頭深處。這個處理真的做到了“哀而不傷”。
《覺醒年代》中所有的感情戲都是為主旋律服務的,起到了推進劇情,展現人物內心情感,豐富人物形象的作用,沒有一絲拖泥帶水,更無濫竽充數之嫌。
僅此一點,堪為典範。
②《覺醒年代》的核心——愛國
如果說紮實的編劇是對觀眾的基本尊重,《覺醒年代》所傳達出的核心理念——家國情懷和愛國主義,才是它迅速出圈的根本原因。
一百多年前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事情,能讓今日的年輕人心潮澎湃,就是因為我們有一個共同理念——愛國。
某度上對“家國情懷”的解釋之一是:近代特殊社會歷史的思想產物,士大夫的人文精神不斷下移,是士大夫精神在整個民族遭受苦難之後精神的重構,千錘百鍊,浴火重生,帶有很強的積極,正面意義。
《覺醒年代》展現的就是“家國情懷”的下移和重構。
在傳統的敘述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就是對家國情懷最好的表述,這種情懷在知識分子中流傳上千年,融入到民族的血液中。
從1840年算起,到陳獨秀版《新青年》的1915年,中華民族經歷了七十多年的屈辱成為任人宰割的羔羊,國家已經到了生死存亡之際,文化精英的家國情懷成為這個國家最後的火種。
陳獨秀、李大釗之流就在家國情懷的驅使下,不斷嘗試,為積重難返的中國“找藥方”,甚至不惜捨生取義,做盜取火種的普羅米修斯。
陳獨秀曾說,他辦報十年,定會讓中國人的思想為之一變,打造出全新的國民。
其實他只用了三年,中國人就被喚醒,愛國熱情從學生中蔓延到社會各階層,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基礎。
啟蒙大師固然功不可沒,但是深藏在中國文化中的愛國基因,也為新文化運動的發展壯大提供了客觀條件。這種基因一旦被激活,就會爆發出巨大的能量。
在近代,這股能量摧枯拉朽,推翻了一個舊社會, 建立了一個新中國;
在現代,這股力量生機勃勃,一往無前,建設了一個具有全產業鏈的工業化強國;
在當下,這股力量吹響了邁向高端產業鏈的號角,儘管有各種圍追堵截,但中國人從不言棄;這股力量在與病毒的戰爭中,發揮了不可比擬的作用。
我們能與一百年前的人共鳴,是因為我們都是中國人,並深深地愛着這個國家。
愛國,是中華民族的靈魂。
③文化自信從哪來
要說到文化自信,就不得不提辜鴻銘,他堪稱中國文化自信第一人。
在中國積貧積弱跌倒谷底時,他依然能發現中國文化的閃光點,能看到歐洲文明的弱點。而他所言,現在一一應驗,這需要怎樣的閱歷和洞察力?
《覺醒年代》對辜鴻銘進行了先抑後揚的展現,他從一個保守頑固的老頭變成了一個超級文化自信的可愛老頭,很多人被辜鴻銘先生圈粉。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國家落後,一般人實難自信,只有辜鴻銘這種自幼遊歷歐洲,又對國學有深刻造詣的人才能洞見中西文化之優劣,從而建立不以GDP為基礎的自信。我們應該對這種自信點贊。
辜鴻銘先生說,中國人最大的特點是溫良,溫良不是溫順和懦弱,而是一種源於同情的力量。
以“同情心”為基礎,衍生出了士大夫“拯救蒼生”的家國情懷,士大夫的家國情懷再擴大下移,就是全國人民的愛國熱情,愛國主義進一步擴大,就是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因特那雄奈爾就一定會實現。
所以說溫良是中華民族永葆青春的秘密。也只有中國能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這是列強們永遠不能理解的,在他們的概念中,掠奪、侵略、奴役、壓迫才是發展之道。
對於這一點,我們應該有文化自信。但因為國家落後,儘管中國幾十年來在經濟上取得了巨大的進步,我們依然是不自信的,其實要不是這次新冠疫情撕掉了發達國家的遮羞布,很多中國人仍然不會平視這個世界。
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倒是要感謝這次疫情。這次疫情,讓我們看到了自己國家的制度優勢,文化優勢,從而更加堅定自信。
我們該平視這個世界了。
放眼全球,發達國家只有21個,總人口不到十億,以歐美國家為主。這些國家大多趕上了工業革命的早班車,早早完成了工業革命,繼而在全球範圍內開展掠奪,為自己積累財富。
而後發國家想走這條路,無疑被堵死,只能淪為發達國家的掠奪對象。
廣大亞非拉地區的發展中國家和落後國家,大多被美帝等發達國家隱性殖民,要麼被制裁,要麼淪為商品傾銷地,國內毫無工業體系,甚至農業也被擊潰,好一點的做點低端製造業,吃點發達國家的殘羹冷飯。
這就是發達國家想要的全球格局。讓後發國家永遠為發達國家打工。
當其他國家被美帝按在地上狠狠摩擦時,中國偏要說“不”!中國要走自己的路,絕不按發達國家的劇本走!
憑什麼是中國?就憑我們的愛國心!
十四億人的愛國心是這個地球上誰也無法撼動的力量。這是我們自信的源泉,是國家發展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