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方式也“升級換代”

電影快訊 1638℃

電影 電視 KTV 歌劇 舞劇

娛樂方式也“升級換代” - 陸劇吧

各大商場自助唱吧里正在歌唱的人們

從全家出動、自帶板凳觀看露天電影,到動動手指頭就可以看遍全球的網絡電視;從在收音機里聽樣板戲,到在劇院里欣賞歌劇、舞劇、音樂劇;從看小人書、連環畫到隨時隨地可看的電子書;從滾鐵環、跳皮筋、彈玻璃珠、摔跤、丟沙包,到多功能遊樂場、各種高質量的體育運動……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娛樂方式也越來越豐富多彩,而這些“升級換代”的娛樂方式也折射出了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

看電影曾是最紅火的事

□文/圖 呼和浩特晚報記者 王英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最紅火的事情就是村裡來了放電影的,走到哪裡,哪裡都是熱火朝天的一片。”9月27日,在黑土凹村村委會的辦公室里,72歲的馮萬萬合上手裡的書籍,打開了話匣子。

1971年,馮萬萬成為羅家營公社的一名電影放映員,每天最主要的工作就是騎着自行車馱着兩個箱子和一個包裹滿公社跑。“從一進村開始,十幾個孩子跟在自行車後邊,一邊跑一邊喊‘放電影的來了’,‘看電影了,看電影了’,臉上的笑特別真實,特別的迫不及待,他們會一直守着我們,接線、掛幕布、調試機器,一直到晚上電影放映結束才回家。”馮萬萬說。

在馮萬萬的記憶中,放映的電影最多的就是八大樣板戲、革命戰鬥題材故事片,電影更新的速度很慢,有時候一個片連着放好幾遍,不過遇上好看的戰鬥故事片,人們都是轉着村子追着看。

“最好看的就是《地道戰》《南征北戰》《游擊戰》,一般情況下我們一天走一個村子,晚上就在村子裡大隊門房湊乎一晚上。但是遇到好看的故事片,有的村子就會提前派人來接,條件好的開着拖拉機,條件不好的就趕着馬車來,前一個村子剛放完,後面村子裡的人趕緊幫忙收拾東西往村裡趕,一晚上走三個村子,人們就那樣等着,直到電影放完天亮了才散。”

回憶起曾經放映電影時的一幕幕,馮萬萬感慨萬千。那時候鄉村的人們唯一“高大上”的娛樂方式就是看電影,夏天晚上21時開始,冬天晚上18時許開始,小板凳是標配,除非停電、下雨、下雪停放,其他時間從來沒有停止過。

鄉村有電影放映員,市區里有電影院,上世紀七十年代市區的東方東電影院、人民電影院都是人們看電影的好去處。可是對於那個年代的人來說,看一場電影也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電影票2角錢一張,有的時候單位也會給我們發,自己捨不得看,就把電影票再賣給別人,用這2毛錢再去做別的事情。”85歲的袁殿林說。

1980年,巧報公社橋靠大隊自籌資金,建起有1000多個座位的橋靠影劇院,當時這也是一件大事。

然而,隨着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電視機出現,到上世紀80年代,電影放映就不再如從前般火熱了。

可去的地方越來越多

“小時候最喜歡去鄰居家看電視,每天放學之後早早寫完作業,就和小夥伴守在鄰居家的電視機旁邊,大人們也會過去,一坐一屋子。”說起娛樂方式的變化,70後裴麗萍笑着說,除了跳皮筋、丟沙包、滾鐵環,孩子們晚上最大的樂趣就是電視機。

等到裴麗萍上大學的時候,學校後面就有一座標準放映廳,假期的時候經常約同學一起到那裡去看電影。“電影票好像只賣幾塊錢,很薄的紙,上面印着標準放映廳,幾排幾號座位,下面是內蒙古電影製片廠的廠名,在座位號上面還會蓋小紅章,進去看電影的時候有工作人員會查票,將後面副票部分撕下來,有時候去得晚了連票都買不上,裡面的椅子是可以自動彈回去的,這在1990年還是很少見的。”裴麗萍說。

與裴麗萍不同,56歲的張喜旺是一名舞蹈愛好者,跳舞是他最喜歡的事情,舞廳自然而然也就成了他最常去的地方。“以前展覽館四樓就有一個舞廳,勸業場附近也有舞廳,那時候的舞廳和現在的舞廳不太一樣,人們就是純粹喜歡舞蹈,喜歡跳舞,白天、晚上都有場次,我一般白天過去的多一些。”張喜旺說。

“那時候看人們穿着喇叭褲、梳着長頭髮蹦迪的樣子很酷,不過我喜歡去遊戲廳。”80後的張越說。在張越的印象中,父親張喜旺的交誼舞已經略顯過時,去電影院里看電影也不再是什麼時尚的事情。“去錄像廳看錄像呀!一個晚上可以看很多片子,還可以看電視劇,我記得那時候我們男生追金庸的武俠劇,女生看一些愛情劇,一看就是一晚上,特別是到星期天的時候,大家組團去看,特別有意思。”張越說。

隨着時代的發展,娛樂的方式越來越多,可去的地方也越來越多,電影院 、錄像廳、遊戲廳、舞廳、溜冰場等,人們工作之餘的生活也越來越豐富。

娛樂已成生活常態

9月27日,在金游城的一家電影院內,市民賈麗珍正在購票,準備帶着孩子一起看電影,這已經是她第N次帶着孩子一起來看電影了。

“印象中,我們小時候沒有專門為孩子準備的電影,放學之後爸媽也沒有時間沒有意識帶我們到電影院看電影,但是現在的孩子就不一樣了,各種遊樂場、圖書館、電影院以及各大劇院都有為孩子專門提供的娛樂內容。”賈麗珍說。

如果說電影、舞劇、音樂劇都是在看別人演出,那麼KTV絕對是個人可以釋放自我最好的地方。賈麗珍喜歡和閨蜜一起到KTV唱歌,封閉的空間,三五好友,沒心沒肺地聊天,大膽地歌唱,不擔心影響別人,也能更好地釋放自己。而到現在,音樂主題餐廳、音樂酒吧的出現,更是將音樂與享受美食結合在一起,一邊分享美食一邊聽歌也成了一種時尚。

“公園裡每天唱歌、跳舞、玩樂器的人太多了,人們的娛樂方式也很多。”58歲的劉俊琴是廣場舞的忠實粉絲,每天早晨要去公園裡跳舞,晚上也會在小區里的廣場上跳舞。“這種方式對於我們老人來說最健康也最經濟實惠,所以跳的人也比較多。”劉俊琴說。

時至今日,不僅僅是娛樂方式增加了,政府部門對於文化發展的投入也更大了,市民們除了固定的娛樂場所可以去,每年還可以享受各種文化藝術節帶來的饕餮盛宴。“昭君文化節、少數民族文化旅遊藝術節、中國國際民間藝術節、馬文化節等,各種主題演出、賽事、展覽讓人目不暇接。”張喜旺說。

隨着時代的發展,人們的娛樂生活越來越豐富多彩,而多元的娛樂方式讓人們感受到了生活日新月異的變化,也收穫着滿滿的幸福感。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