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殺》 懸疑推理是“術”, 道德選擇才是“道”

電影快訊 1092℃
《誤殺》 懸疑推理是“術”, 道德選擇才是“道” - 陸劇吧

李維傑一家人。

[聚光燈]

對於國產翻拍電影,只要不是水土不服地生搬硬抄、粗製濫造,我們大可不必嗤之以鼻、談之色變。因為即便是同一個劇本,即便有珠玉在前的壓力,不同導演、不同創作團隊的重新建構與創新詮釋,也能夠給觀眾帶來不同於經典的衝擊和驚喜。而最近上映的《誤殺》翻拍自印度電影《誤殺瞞天記》,無論是在劇情改編、細節把握、演員水準,還是在價值觀塑造上,都有不俗表現。

比原版改編得更具張力

《誤殺》確實是個好故事。正派男主為了保護家庭掩埋屍體遮蓋真相,反派女局長為了保護家庭不顧一切全力查案,兩個家庭、兩種階層圍繞同一個案件展開了“貓鼠遊戲”式的殊死較量。在《誤殺》中,原版電影中的精髓部分得到了很好的繼承,導演延續了原版在鏡頭語言上的鮮明特點,大量運用陰冷色調和時空交錯的蒙太奇交叉剪輯手法,同時又對劇情進行了合理改編,在製造緊張懸念和呈現絕妙反轉之間切換自如。

《誤殺》最主要的改動體現在劇情的敘事節奏和戲劇張力上。在敘事節奏方面,印度電影動輒三四個小時,對於追求緊張節奏的懸疑探案類電影並不是件好事。而國產版沒有片長包袱束縛,在劇情編排和鋪陳上更靈活。導演刪除了原版中與主要劇情無關的冗長生活畫面,使故事節奏更緊湊幹練。而在戲劇張力方面,《誤殺》對原版劇情的幾個改動很有“四兩撥千斤”的感覺。

第一處改動是拉韞(陳冲飾)出場,一樁懸疑謀殺案的偵破把拉韞精明強幹的風格刻畫得淋漓盡致,這樣的鋪墊比原版直接出場更能反襯出後面劇情的對抗強度。第二處是對矛盾的升級處理,把原版故事的偷拍洗澡升級為下藥迷奸,男主一家的案發動機更有說服力。第三處是將印度版“聽經”改為“看泰拳”,導演將泰拳擂台上的武打鏡頭與“富二代”毆打阿玉母女的鏡頭交叉剪輯,既與故事發生地呼應,又增加了對抗性。三處改動一步步將故事推向高潮。

“羊”的意象貫穿始終

雖然是新人導演,但片中使用鏡頭語言進行輔助敘事的意識也很到位。相信很多觀眾對拉韞在警察局威逼李維傑(肖央飾)小女兒“安安”招供那一幕印象深刻。在背光處理下,警察局長把巨大的黑暗陰影慢慢壓在小女孩“安安”身上,加之俯拍和仰拍鏡頭切換,形成了巨大的視覺壓迫,使觀眾與劇情迅速產生了共情,彷彿自己也即將被黑影吞噬,整個人不自覺地想往座椅蜷縮。

同樣精彩的還有大雨中開棺起屍那幕,導演大段運用慢鏡頭,雨水的下墜、人群的憤怒、家人的絕望、壞警察的囂張、男主的若有所思、局長的不顧一切都在鏡頭處理下被靜止、放大,慢鏡頭反而加速了劇情節奏,有力塑造了懸疑氛圍,在鏡頭回到正常倍速的那一刻,謎底揭曉,男主在大雨和眾人見證下,完成了最後一擊。

而“羊”在電影中的多次出現,可以理解為編劇對本片內涵的一次符號化呈現,是另一種鏡頭語言。筆者印象最深的有四次,從開始羊群在湖邊看到男主拋車,寓意知道男主有罪;到在襲警事件中,羊被壞警察打死,寓意代替男主受罰;再到高潮部分開棺起屍,屍體被替換成上次中彈的羊屍體,寓意幫助男主掩蓋真相;最後男主自首,寺廟鐘聲響起,歡快的活羊重新出現,寓意男主已放下心結。

“羊”的意象貫穿全片,一方面與《誤殺》的英文片名《Sheep Without a Shepherd》(直譯過來就是“沒有牧羊人的羊”)形成和呼應;另一方面也寓意當地治安環境,羊群祈求平平安安吃草、過日子,而噹噹權者(牧羊人)不再保護羊群,反而變成屠夫,羊群只能奮起反抗。

家庭對比體現道德選擇

有珠玉在前,一部翻拍電影想要在觀眾心中佔有一席之地,必須在故事外給人新的觸動和啟發。顯然,懸疑推理只是《誤殺》的“術”,道德選擇才是編劇和導演在“道”一面的價值觀表達。

在這個因為“誤殺”而起的故事裡,兩個來自不同階層的家庭迫不得已展開殊死較量,這種較量既體現在階層地位的不對等上,更體現在為人父母價值觀的不對等。“富二代”素察的父親有權有勢,卻忙於政治鬥爭,從未盡到父親的責任;反觀男主,經濟收入一般,但孩子出事,他的第一選擇是挺身而出,“擋在全家人前面”。可見,父母能夠給予孩子的關愛與保護與金錢權勢無關,而與價值選擇有關。

男主接連兩次挺身而出的選擇,一次是為了保護家庭,虛構證據、掩蓋真相;另一次同樣是為了保護家庭,挺身自首、道歉認罪,把這個市井小民的父親形象塑造得高大挺拔。其實,李維傑的第一次選擇我們不難理解,那是對社會治安的無奈與反抗。讓人困惑的是第二次,既然計劃已經成功,為什麼選擇自首?促使他做出這一選擇的原因,同樣是因為他對父親角色的理解。

“爽劇”過後,導演切入了男主夫婦在陽台的對話,安安將考卷上的“70分”塗成“100分”,這個小舉動讓父親神情凝重而自責。他意識到只能再次站出來,用行為把孩子可能已經異化的價值觀矯正回來。

□林中路(影評人)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