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成熟後的批片市場: 少了十億級爆款, 多了1.4億的《海上鋼琴師》

電影快訊 1282℃

11月,兩部批片的好票房似乎又燃起了市場對批片的希望:《海上鋼琴師》和《利刃出鞘》

11月,兩部批片的好票房似乎又燃起了市場對批片的希望:《海上鋼琴師》和《利刃出鞘》,在收穫高口碑和情懷發酵的同時,均有着1.4億的成績。然而容易被人們忽略的是,大部分的批片,能獲得千萬票房已經不錯,更多的只有寥寥數百萬,甚至幾十萬票房,本都收不回來。

一面是熱火朝天的黑馬“聚集地”,似乎只要押對了寶,就能成為賺得盆滿缽滿的伯樂;另一邊,又是不少項目在國內遭到大規模的遇冷,賠個血本無歸。

觀眾成熟後的批片市場: 少了十億級爆款, 多了1.4億的《海上鋼琴師》 - 陸劇吧

2017年,《摔跤吧!爸爸》《生化危機:終章》狂攬十幾億票房,同年的《天才槍手》《看不見的客人》也斬獲上億票房。這幾部“爆款”,開啟了國內批片生意的高光時刻。超高投資回報率的誘惑,讓不少公司和投機者瘋狂湧入想分蛋糕。於是在那幾年,各大電影節上,總能看到匆匆買片的中國人,大批來大批走。最瘋狂的時候,大手一揮,“所有片子打包全帶走。”

隨着大批買家入局,海外批片迅速成為賣方市場,版權價格被哄抬,從幾十萬美金漲到大幾百萬美金。最緊俏的時候,批片公司連全片也看不到,只能看個劇本就得定下來。反正你不買,有的是人搶着要。“那個時候的批片,就像賭玉石一樣。”

然而公司們看到了海外批片表面的紅火,卻沒有意識到背後更多血本無歸的“炮灰”。不少高價購回,質量不如預期的影片進入院線,票房回不了本,或根本無法上映。批片市場也隨之迅速回落。不少批片公司倒閉,留下來的也放緩了買片的速度,甚至轉型只做宣發。

數據顯示,2018年1-9月,共有44部批片上映,其中破億的只有6部,除印度片《神秘巨星》獲得7.4億票房外,其餘破億影片票房也均在1-2億左右徘徊。和2017年引進70部,兩部破10億相比大幅縮水。

觀眾成熟後的批片市場: 少了十億級爆款, 多了1.4億的《海上鋼琴師》 - 陸劇吧

到了今年,無論是奧斯卡大贏家《綠皮書》、宮崎駿的《千與千尋》,還是強情感共鳴的《何以為家》,以及近期的《海上鋼琴師》和《利刃出鞘》,票房均在1-5億之間。今年目前上映批片共75部,破億14部。很明顯,今年的批片市場票房比去年稍有增長,影片在質量和知名度上也各有來頭。看起來,批片市場仍在繼續,並且逐漸變得理性穩健。曾經靠着不知名小眾片“賭”一個爆款的心態,很少見了。

觀眾成熟後的批片市場: 少了十億級爆款, 多了1.4億的《海上鋼琴師》 - 陸劇吧

“我們現在已經很少去電影節淘片子了。”一位業內人士告訴小娛。經歷了瘋狂的那幾年,批片公司也變得冷靜,而是直接通過相熟的海外影視公司,謹慎選擇,拿到更有質量保證的片源。

這樣的變化背後,預示了批片市場的什麼改變?批片公司在這幾年間,經歷了怎樣的洗牌過程?怎樣的海外片,才能擁有口碑票房雙保證?海外批片這門生意,究竟應該怎麼做才好?

《海上鋼琴師》《利刃出鞘》破億,高質量小眾片更加受寵

讓我們先從最近兩部票房不錯的批片開始說起。

11月上線的《海上鋼琴師》和《利刃出鞘》,算是近期的“小熱門”。兩部片子目前為止都達到了1.4億票房,在國慶後到賀歲檔前這個稍顯低迷的11月,有了一點暖意。

事實上,從《海上鋼琴師》過審並確定在國內重映這條消息,就已經衝上了當天的熱搜。數據顯示,《海上鋼琴師》上映首周內,每天的票房都是當日第一。而《利刃出鞘》從上映開始,也圈了不少的好口碑,社交媒體上也全是好評。

復盤這兩個項目,小娛發現,儘管片子的類型不同,但在宣發策略上都走了相似的路子:將影迷和類型片愛好者作為核心受眾進行宣傳,再輻射至增量受眾,通過一二線城市的KOL宣傳,影響並帶動更下沉的的受眾。在口碑發酵後,再對影片進行更娛樂性的傳播,打開更廣泛的受眾面。如《海上鋼琴師》在上映當天,就和綜藝節目《明星大偵探》第五季做了聯動營銷。

在海秀娛樂CEO王海懿看來,《海上鋼琴師》目前的票房,是在自己預估範圍內的。此前,王海懿從意大利美杜莎公司(《海上鋼琴師》意大利出品公司)處買下該片國內版權,此後得知,《海上鋼琴師》在今年8月做4K版本的重映,他覺得這是一個讓這部片重現國內的好機會,便將它送上了大銀幕。

但《利刃出鞘》,一開始樂創文娛對它的預估並不佳。認為儘管陣容、劇本都不錯,但對於中國市場來說,還是一個較新的題材,不確定市場是否能接受。但CEO孫喆一認為雖然有風險,但影片製作精良且內容上有創新,堅持拿下了這部片子,成就了《利刃出鞘》在國內的好成績。

當然,票房的良好表現,也和上映時間有關。在《海上鋼琴師》上映期間,同檔期的影片除了《大約在冬季》稍有流量外,其餘同期上映的影片競爭力並不強。這也反映了宣發定檔對於一部批片的重要性。

而面對葛優、趙薇主演的《兩隻老虎》和首映剛一周的《冰雪奇緣》,《利刃出鞘》兼具喜劇和懸疑的特殊性題材,也讓它脫穎而出。在和流量、大IP正面剛的時候,找准類型上的空白也是一個好辦法。

讓我們再看向今年更早些時候,幾部票房破億的批片:黑馬《何以為家》、宮崎駿《千與千尋》、《綠皮書》,其宣傳策略也都大體相似:將該類型的影片核心受眾作為主宣傳陣地,再通過這些KOL作為口碑發酵吸引更多增量受眾。

看起來,過了前幾年的“瘋狂生長期”,批片市場也逐漸開始冷靜。少了更普世的大眾影片,而更多了需要精準營銷,通過“入圈”來“出圈”的類型電影。

到底什麼樣的海外片才適合國內市場?“高質量且獨特。”在一家批片公司的相關負責人高女士看來,是能夠具備高票房潛質的海外批片的兩項標準。畢竟國內觀眾對於海外片的要求,要更加苛刻。從今年高票房的批片來看,無一例外,均在豆瓣、貓眼、淘票票評分“三高”。從題材上來看,也均填補了國產片類型的缺失。

不得不說,這是批片市場進入冷靜期,開始走向穩健的標誌。

公司冷靜,成本降低,批片市場還有空間

事實上,無論是《海上鋼琴師》《利刃出鞘》抑或更早些的《何以為家》等,這種強類型偏小眾的片子放在前幾年,在院線市場上不會有如此好的票房表現,多半會呈現叫好不叫座的情形。

為什麼在今年則呈現了截然不同的情況?

首先是市場及觀眾觀影習慣的變化。隨着前幾年影視市場的“瘋狂”過後,流量逐漸失寵,大卡司和大製作也不再是票房靈藥。而幾年來看多了“好東西”的觀眾們,口味自然也越來越刁,對於好內容的渴求,已經成為了市場的共識。

事實上,從後台數據上看,《海上鋼琴師》的良好表現,也基於影片受眾群的擴大,而並不是所謂的“出圈”。其受眾畫像多集中於北上廣等一線城市和部分二線城市如成都、杭州等。其他更下沉的地區,無論是排片率還是上座率,就沒有那麼突出的表現。

“《海上鋼琴師》能夠有1.4億的票房,完全是因為核心受眾群比起以前,基數擴大了。這是個好事情,說明觀眾們的口味越來越成熟,更加能夠接受各種類型的片子。”王海懿告訴小娛。

樂創文娛的相關負責人也告訴小娛,目前在批片市場上,大製作、大場面的動作片依然是主流,但是像《利刃出鞘》這樣製作精良,以劇情和話題性見長的作品,依然有着很大的空間。

成本的降低,也是一個利好。“相比較前兩年的批片價格,從去年開始,批片的價格開始大幅降低了。”王海懿表示。

在2016、2017那幾年,由於幾部爆款批片的誕生,國內很多公司開始一窩蜂地做批片,在各大電影節都看得到許多買片的中國人,很多片子甚至還在劇本階段,就已經有多家公司哄搶,更是有財大氣粗的,和片方打包一次性買好幾部。在這樣的環境下,海外片的版權價格被哄抬地極高,從幾十萬美金漲到大幾百萬美金,高價版權比比皆是。

而當大量高價購回,實際內容卻不如預期的海外批片拿到手裡後,必然造成的結果就是,大批票房收不回成本、或是根本無法上映的片子被砸在手裡。經過這段“瘋狂”的時日,近兩年市場逐漸開始冷靜,熱錢退去,價格也隨之回落。據小娛了解,今年一些破億批片的版權成本,有很多都未超過100萬美元。

“當然,這也和全球電影市場遇冷有關係。”王海懿告訴小娛,今年在海外買片,最大的感受就是影視公司普遍都在進行預算縮減。而美國的獅門公司,從近幾年開始,便更是不再拍攝預算超過5000萬美元的作品。體量變小導致類型減少,但同時也在倒逼劇本內容本身要有高質量,也帶來了價格上的優勢。

另外,在前幾年困擾很多批片公司的“指標”,也不再是個問題。據了解,中影的海外批片每年指標基本在70-90部左右,如果和藝聯方面合作,還會有額外的指標。小娛在了解多家批片公司後了解到,目前只要是高質量,內容傳達積極向上的片子,在沒有觸碰“紅線”的情況下,拿下指標是不成問題的。而對於內容本身的審核,也在逐漸發展中,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嚴格。

不再去電影節“淘片”,批片公司二八效應更明顯

近幾年批片市場的變化,也源自於批片公司的逐漸冷靜。

“這一兩年,批片市場變化很大。新公司入場,不少老公司退出。”王海懿感嘆,批片市場還是存在很大風險。很多時候聽說某某片子是哪家公司做的,感覺還不錯,過幾個月再去找他們,就已經人去樓空了。也有一些公司興沖沖地在海外拿了一部片,以為是個好項目,結果諸多原因導致票房不理想。從此再不碰批片。

而留下來的一些批片公司,也逐漸放緩了批片的速度,“像海秀,我們現在手裡有足夠的版權,保證每年能上2-3部片子。”王海懿告訴小娛,此外,公司也會將更多精力集中在國內影視項目製作上,如已經在成都開機的《危機先生》。高女士也透露,儘管公司今年的幾部批片票房成績都不錯,但依然會保持謹慎,挑選精品項目。也有一些公司,在最瘋狂的那幾年,暫停了批片業務,只做美國六大公司在國內的影片項目宣發,賺取服務費。

從往年一窩蜂擠進各大電影節“哄搶”版權,到潮水退卻後的大洗牌,國內的批片公司已初成格局。

“目前國內批片公司的趨勢就是,資源會越來越集中。”高女士告訴小娛。當潮水退去,才能看到真正實力。通過這個冷靜期,批片公司在市場上的二八效應會愈加明顯。而海外的公司經過幾年來與中國人打交道,隨着對這個市場的逐漸了解,也更願意與有實力有口碑的批片公司合作。

此外,國內幾家較大的批片公司內部也在進行協商和合作,幾家公司“各圈領地”,各自都有固定的合作夥伴和片源,也不會去搶對方的“蛋糕”。另外,這幾家公司在買片之前,也會提前“通氣”,對於一些片子,會商量是否要合作,或者一起買片以攤薄成本,或者以宣發介入。

也有一些公司另闢蹊徑,在海外片前期籌備時就介入,直接參与到項目的製片和投資環節。如阿里影業正是成為著名導演斯皮爾伯格的安培林娛樂公司股東,並投資了《綠皮書》,才拿到了該片的國內發行權。而該公司出品的其他電影,阿里影業均會優先得到國內版權。另外,擁有90%以上印度影片版權和宣發權的巔峰影業,也同樣通過參與合作或投資等方式,向國內引進更多印度電影。

所以,批片生意究竟該怎麼做?

“對於批片公司來說,除了兩個硬性指標和一個軟性指標,都不能少。”高女士告訴小娛。硬性指標,是指公司的海外資源和在國內的宣發能力。

作為一家影視行業的“外貿”公司,生意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公司與海外影視公司的關係。高女士透露,她的公司基本只和歐洲、日本等地的頭部影視公司處買片,已經形成固定的合作模式。而海秀娛樂和樂創文娛,也同樣有着保持固定合作的海外大片方。“在法國的一些大影視公司,只要我們去了,基本都願意關起門來和我們單獨談。”王海懿透露。

高女士告訴小娛,現在國內成熟的批片公司已經很少在電影節上挑片子來買了,而是直接通過相熟的海外公司拿片源,這樣既能保證影片的質量,也更能夠面向國內市場,有針對性地挑到合適的片子。

宣發能力,也是考量一家批片公司的重要指標。海外批片不似國產片或好萊塢大片,天然就有卡司、IP等流量優勢。所以批片的宣發尤為重要。縱觀今年幾部高票房的批片里,無一例外都通過優秀的宣發打開了市場。在高女士看來,和大公司合作宣發固然好,但大公司同時也有其他項目要忙,未必顧得上自己;而外包公司,也很難碰到目標特別一致的,往往效果也不盡如人意。“親生的孩子,還得自己來帶。”

軟性指標,是指這家公司對於內容要有把控,並結合市場選擇出優質的影片。公司要明白自己究竟想要做怎樣的片子,是偏商業類型片,還是文藝小眾片?只做歐洲藝術片,還是日本動漫?要自己建立一套評判影片的標準,而不是看什麼火就買什麼。

“總的來說,不要抱着賭徒心態押一個大爆款,也不要盲目地買一堆片回來量產。”

海外批片,是一個可持續、長尾效應明顯的市場。它填補了國產片和好萊塢大片之間的空白,滿足了這一類受眾的市場需求,是一種剛需。但同時,由於並非主流市場,它也註定只能分得一小杯羹,不會有過大的規模。但從投資性上來講,雖然有風險,由於較低的成本和較短的周期,也是一筆不錯的生意。

因此,對於批片公司來說,保持冷靜,收攏資源,並建立自己的批片標準和正確的市場認知,既是熱潮過後批片市場的趨勢,也同樣是一條理性可持續的商業邏輯。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