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過半, 依舊一事無成, 如何活出精彩人生?

電影快訊 1424℃
人生過半, 依舊一事無成, 如何活出精彩人生? - 陸劇吧

最近,英國BBC電視台播出了一部由英國不同階層的14個孩子的生活紀錄片《人生七年》。

這部紀錄片從孩子的7歲開始拍攝到63歲,每隔七年拍攝一次,整整56年。

在56歲Jackie接受採訪的時候,面對鏡頭展現出來的是自己悲慘的生活以及不幸的婚姻。

但是,她還在埋怨政府不給她提供撫恤金,反而逼她出去工作。

這一點像極了我們國內那些處於貧困線的部分人群一樣,因為從小懶惰的因素,沒有一技之長,到老了還享受國家相關的保障政策,卻依然不知足,得寸進尺,就盼着能坐等得別人喂的狀態。

導演問她:你有什麼後悔的事情嗎?

她長嘆了一口氣:我上學時候不應該這麼懶,若再活一次,我一定更努力學習。

正所謂救急不救窮,在面對鏡頭的時候,這位老外還有後悔的念頭,而那些人卻心安理得。

人生過半,依舊一事無成,為何沒有活出精彩的一生,因為他們人生沒有倒計時,生活缺少這八個字“向死而生,生而精彩”。

人生過半, 依舊一事無成, 如何活出精彩人生? - 陸劇吧

每天打開新聞:各種交通事故,X死X傷;各種被害事件,天人永隔;以及XX空難,XX地震,死傷慘重.......

就算沒有這些,世界平均每秒也有4人死亡,每天約35萬人死亡。

我們要平常心去接受它,應該慶幸自己還活着,可是正因如此,我們放棄了對死的思考,也同時放棄了對生的思考。

哲學家海德格爾提出:“向死而生”,人只要沒有亡故,就是奔着死亡的方向而去的。只有向內成長,才能在有限時間內展現出無限可能,體現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向死而生, 生而精彩,這才是我們要有的人生意義!”

人生過半, 依舊一事無成, 如何活出精彩人生? - 陸劇吧

“死於25歲,葬於75歲。”-------富蘭克林。

這裡的“死”是指激情的消退、夢想的破滅,精神的死去。

我們很多人年近40,庸庸碌碌了半輩子。

少年時也曾懷揣實現遠大理想的抱負,但是工作後,早已適應了每天按部就班、循規蹈矩的生活,至死也如同行屍走肉一樣被人掌控,沒有活着的感覺,這樣的”生“本身就是”死“。

人生如同一趟單行車,錯過了就錯過了。

有些事,現在不做,估計也等不到以後做了;有些夢,現在不追,以後只能做夢了。

有人迎難而上,有人安於現狀,共同的是都要面對時間的流逝。

在人生走到盡頭的時候,如果你的人生還有1個月。

你肯定會萬般珍惜這一個月的時光,讓這一個月過的有意義,特別是平身一直沒有勇氣去表白的對象,沒有去挑戰的事情,以及種種都會在這個月里鼓起勇氣去實踐。

例如:曾記得看過一個電視劇中,主人公吃了飯店的牛肉後。新聞報道最近他們那個城市牛肉感染了某種病毒,吃了的人活不過三天。

他看新聞後,感覺時日無多,想起自己三十齣頭,人生才開始就結束是多麼的悲憤。

在這最後的三天,他想到了他最有遺憾的一件事,就是沒有敢向心愛的女孩表白。

這次面對即將到來的死亡,他終於鼓起勇氣向心愛的女孩表白,很慶幸對方接受了他。他心裡很高興,但又很失落,因為他即將面對死亡的來臨。

但是兩天過去了,又一則新聞出台了,前兩天播報的新聞中的感染病毒的牛肉沒有流入本市。他聽了虛驚一場,但同時也慶幸有那次經歷,那次人生倒計時三天的經歷,讓他實現了一開始壓在心底三年的心愿:向心愛的女孩表白。“倒計時”的設計才能讓人生效率更高,人生意義更大。

我們通過近距離的接觸死亡,認識死亡,其目的就是為了向死而生。向死而生並不真正要去面對死亡,而是想象自己面臨死亡的前刻,先行決斷去如何更好生存,用當下把握未來的命運。

生和死,不重要,重要的是去尊重生命;在有生之年,要有那顆永不停息的追夢步伐。實現如否不重要,重要的是充滿希望和期待。------來自天才在左,瘋子在右

例如:就拿自己近距離接觸死亡而言,感觸良深。從小到大,經歷過了各種也許別人一輩子都不會近距離靠近或者接觸死亡的事情:

我們沒必要真正經歷死亡才懂得死亡,但是我們可以去殯儀館,去醫院,去交通事故現場去見證死亡,去認識死亡、思考死亡,通過思考死亡來先行決斷你現在的生活。

當我們做出先行決斷的時刻,我們就與那個曾經日復一日的重複生活進行了隔斷,喚起了自己本來奮鬥的夢想和本真。

我們的生活是由曾經---現在---未來三者構成的,我們只有意識到時間有限,存在危機感,才會珍惜利用時間。

只有危機突然來臨前,面對臨死的場景,你才會去想想你最後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在世時想到去世——意味着我們面臨死亡之前必須順應自己的本心做出決斷,當所有生活崩潰的時候,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否則我們所進行的平面生活,那是一種拖延症,是給自己的一種包裹感,安全感。

舉個例子:黃渤為了獲得家人認可和證明自己,初中就出去唱歌,做駐場歌手,直到他花一個多月時間攢齊2000元零鈔,擺在爸爸媽媽面前的時候,爸媽才不反對他唱歌。

黃渤有着強烈的危機感,特別是隨着年歲的漸長。

20歲那年,他突然覺得不年輕了。他組建了樂隊“藍色風沙”,帶着樂隊幾乎跑遍中國,拿着賺回的20萬現金放在父親桌上,用父母能理解的方式證明自己去北京是正確的。

持續了幾年後,突然有一天,黃渤問自己過這樣重複的日子有何意義?也有可能是看到了行業發展的天花板,他離開樂隊,回到老家開了工廠。

黃渤將這種選擇為“為給生活換一種頻率。”

幹了幾年後,黃渤看着這一切,這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嗎?黃渤於是再次回到了歌唱行業。

直到他30歲那天,他感慨,30了,竟然一事無成,離自己的理想依然那麼遙遠。

他一直夢想着成為知名歌手,並為此奮鬥了近十年。“但是命運弄人卻在2001年,他參與拍攝了他人生中的第一部電影《上車,走吧》獲得金雞獎最佳電視電影,這部電影他只拍了12天,但是這12天改變了黃渤命運的軌跡。

讓自己時刻處在危機中,時刻有讓自己改變與前進的動力,這就是黃渤。我們也應該有這種時刻處於危機的狀態,這樣能逼迫自己勇敢向前。

我們應該有這種人生倒計時的生活態度,如同看到自己頭頂上寫着倒計時“1”或者“50”。那就是我們人生剩餘的長度,而這個“1”和“50”是你是看不到的。

醫院有時候告訴你的只是體檢報告而不是死亡通知書,但實際人生剩餘長度也許是1秒,也許是1天,也許是一年,也許是十年......

我們要做的不是如何看到這個剩餘的數字,也不是如何去拓寬這個剩餘的數字,而是在那串剩餘的數字走完前,我們要讓自己的人生活得精彩。

例如:來自日本的曾以最佳女主角的身份,兩回摘得日本電影學院獎的樹木希林,在知道生命倒計時不足一年的情況下, 沒有像多數人想的那樣暗度晚年。而是在這有限的一年時間裡,,她完成《有熊谷守一在的地方》《小偷家族》《日日是好日》《38歲的伊麗卡》四部作品。同時,她還參與了紀錄片《人生的果實》旁白,以及從資金籌集到挑選演員她親力而為參與了自己“女兒”淺田美代子的電影。

她是如此的豁達,她最後將她剩餘的時光都留給了她的作品,直至死亡。

不知道要到哪裡才算是個完結,最終還是通過演員這樣的方式結束了,這樣也不錯啊。”

----樹木希林

誰也不能保證自己能活過60歲、80歲,在60歲前你的人生會經歷各種磨難,諸如交通事故、意外事件、天災人禍等等。

當你明天的生命即將結束時,你能坦然接受人生無憾無悔、沒有白活,那就是一件很驕傲的事!

2019年已過一半,我們仍舊拿着配配配角的劇本,但是要鉚足勁地去演我們精彩的一生,做我們人生的主角。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