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貽弓: 喜歡的事情, 就要一直堅持做下去 | 家風

電影快訊 1023℃
吳貽弓: 喜歡的事情, 就要一直堅持做下去 | 家風 - 陸劇吧

隨着時代的變遷,各種生活理念、人生信條充斥人們的頭腦,爆炸的信息更容易讓人迷失。而真正能流傳千古,支撐起中華民族精神之內核的,則是那些一代代傳下來的家風家訓。

——小婚家

2019年9月14日上午,中國電影第四代代表人物之一、導演吳貽弓在上海離世,終年80歲。

他一生導演的作品不多,卻在中國電影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01

1938年,吳貽弓出生在一個商人家庭。

他的父親曾拜師李叔同,受其影響而喜愛電影。父親的愛好也影響了吳貽弓,他很小就夢想要當導演。

10歲那年,因為父親工作調動,吳貽弓隨家人遷居上海。

工作之餘,父親最喜歡的事就是看電影。

當時的電影院不多,看電影的機會遠非今天這麼多。

也許正因如此,每看一次電影,吳貽弓都非常投入,看完後還會和父親討論情節。

後來,吳貽弓自己在家布置了一個小型“電影院——

在硬紙盒的底部挖個小洞,然後在洞口插上一隻手電筒,上下各裝一根細鐵絲,“放映機”做好後,他再將平時收集的煙盒外層的玻璃紙首尾連接,用毛筆在上面畫出一個個有趣的人物,“膠片”也就有了。

每次晚飯後,

父親問“今晚演什麼”,

吳貽弓便搬出他的家什,關了燈, 把“膠片”卷在細鐵絲的軸上逐格拉去,手電的光把那“寫意”影像投到牆上,他一邊像模像樣地“放影像”,一邊念念有詞地為片中“人物”配音。

沒有誰能想到,兒時過家家的遊戲,卻成就了吳貽弓以後的人生。

“我覺得,一個人,只要認真地去做一件他認為有意義的事,做成了,就什麼都有了。 這是父親教給我的道理,我也一直這麼教育兒子天戈。”

這是當了導演後的吳貽弓說的話,他也一直記得年少時,父親曾多次對他說:

“喜歡比什麼都重要。你喜歡的事情,就要一直堅持做下去。”

02

1956年,吳貽弓同時被北京電影學院和復旦大學兩所大學錄取。

△ 1956年9月,吳貽弓(前排左二)與北京電影學院同學合影

父親雖然培養了他的電影興趣,卻擔心他掉進大染缸,所以希望他上復旦大學歷史系。

吳貽弓卻說,他想讀北京電影學院,因為他喜歡電影。

父親也不再反對,只是再三叮囑他: 喜歡電影,就要一輩子堅持下去。

19歲那年,吳貽弓執導了個人首部電影《大木匠》。

但之後20多年裡,因為社會大環境的特殊,他的導演才華一直沒有充分展現,執導的電影不多且多為助理導演或副導演。

更有近10年時間根本沒有機會接觸電影,但他記住了父親的話: “喜歡的事情,就要一直堅持下去。”

1980年,吳貽弓執導的電影《巴山夜雨》榮獲第一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中國文化部優秀影片獎。

兩年後,他執導的電影《城南舊事》榮獲了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獎、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鷹獎,這讓他成為中國電影界的傑出代表。

之後多年,吳貽弓先後出任上海電影總公司總經理、上海電影局局長、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工作極其繁雜的他不再有時間拍戲,但他從未放棄電影夢。

1989年,他主導創辦了中國唯一的國際A類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一有時間,吳貽弓就會參與電影的導演或製作。

退休後,吳貽弓還創建了“申江小吳”的新浪博客,堅持多年寫了近800篇文章。

03

兒子吳天戈說:

“父親是第四代導演,但真正被人熟知卻在上世紀80年代,當時正是第五代導演紅火的時候。但他一直堅持自己,從不跟風,其他導演都學好萊塢拍商業大片時,他卻專註於小題材。”

受父親影響也成為導演的吳天戈,執導了多部膾炙人口的作品,如《像春天一樣》《暖冬》。

他也一直銘記着父親經常對自己說的那句話: “喜歡的事情,就要一直堅持下去。”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