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8點見丨2025年度“國考”筆試落幕;給樹“穿毛衣”走紅

娛樂頭條 5316℃

新聞8點見丨2025年度“國考”筆試落幕;給樹“穿毛衣”走紅 - 陸劇吧

新聞8點見,多一點洞見。每天早晚8點與你準時相約,眺望更大的世界。

2025年度國考筆試今天落幕。今天有258.6萬人實際參加考試,參考率約為86.7%。成績明年1月可查。

新聞8點見丨2025年度“國考”筆試落幕;給樹“穿毛衣”走紅 - 陸劇吧

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學考點,家長在拍攝考場分布圖。 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

中央機關及其直屬機構2025年度考試錄用公務員公共科目筆試12月1日舉行。此前,專業科目和外語水平測試已於11月30日下午完成。

12月1日上午,記者在北京市第十八中學蒲芳學校(芳城園校區)考點看到,該考點共設15個考場。11時,行測考試完畢,考生陸續走出考點。有考生表示,今年的題目在各個題型的數量上有所調整,常識判斷題的數量增加,言語理解與表達題和判斷推理題的數量減少。

報考者可於2025年1月登錄專題網站查詢筆試成績和合格分數線。

據央視新聞消息,共298.2萬考生考前進行了報名確認、258.6萬人實際參加考試,參考率約為86.7%,參加考試人數與錄用計劃數之比約為65∶1。


最近,北京一些園區和衚衕的樹木“穿上”了彩色毛衣,引發關注。此舉是為了給樹木保暖嗎?給樹木穿毛衣需要注意什麼?

新聞8點見丨2025年度“國考”筆試落幕;給樹“穿毛衣”走紅 - 陸劇吧

近日,海淀區東升鎮中關村東升科技園,許多大樹“穿上”了毛衣。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近日,市民王先生前往位於海淀區的中關村東升科技園商業街時發現,幾棵大樹穿上了“彩色外套”。“這些外套上有可愛的卡通圖案和漂亮的花紋,非常吸睛,有的行人停下腳步和樹木合影。”

談及給樹穿毛衣的初衷,中關村東升科技園工作人員表示,園區一直倡導“有溫度的服務”,每年冬季,園區的樹木和灌木叢都會做冬季保護,把保暖材料替換成毛線衣,希望用趣味性的方式讓園區企業員工更開心地工作。

玉淵潭公園園林高級工程師胡娜認為,目前,相關園區和衚衕中穿上毛衣的樹木,大部分是定植多年的鄉土樹種,基本適應北京的冬季低溫。它們穿上毛衣,更多的是體現了市民植綠護綠的態度。

北京林業大學教授劉勇表示,從網友發布的照片來看,穿毛衣的樹包括國槐、懸鈴木等,這些大樹在北京已經度過了好幾個冬天,適應了北京的氣候條件,原則上是不需要保暖的。此舉更多的是一種“行為藝術”。劉勇提醒,冬季給樹穿“個把月”毛衣是可以的,尤其是節假日期間可以營造氛圍,但不能長時間穿。冬天,蟲子喜歡找溫暖的地方越冬,如果在毛衣中取暖產卵,有可能造成樹木病蟲害的發生。


近年來,自動駕駛技術發展迅猛。自動駕駛如何促進高質量交通與就業?在新京報舉辦的研討會上,多名專家詳解。

在專家看來,自動駕駛代表新質生產力,對於人工智能的發展起到關鍵作用,尤其是在傳統汽車產業面臨轉型和升級的當口,以自動駕駛和智能網聯汽車為代表的新興產業還在與城市產業升級共振,給城市發展帶來新機遇。

與此同時,自動駕駛作為人工智能技術的重大突破,應用場景還有諸多想象空間,未來會帶動就業結構升級,帶動新質就業。縱觀歷史上每一次技術革命,最終都帶來了更多的工作崗位。今天沒有人再抬轎子了,也很少有馬夫了,所以這些工作是最先被科技革命所替代的,這是工業革命或者說創新應該產生的影響。

如今,作為人工智能最大的應用場景之一,自動駕駛的出現也帶來了汽車和出行領域的重大變革。自動駕駛技術的普及,確實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對傳統駕駛員的需求,如出租車司機、貨運司機等。但在專家看來,自動駕駛的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是一代人可以完成的,對傳統駕駛員帶來的影響也不是一代人的時間可以完成的;這種替代並非簡單的崗位消失,也不會構成對就業的衝擊,而是就業結構升級,促進勞動力市場的深刻轉型。

此外,自動駕駛相對於傳統汽車而言具有更加豐富的產業形態,並催生出龐大的服務生態,其背後創新了大量的就業機會。面對自動駕駛帶來的就業結構變化,相關部門需要在社會保障、就業培訓等方面提前做好部署。


繼麥琳事件引發爭議後,“李行亮商演遭網友抵制”的相關話題,也衝上了熱搜。此事表明,明星藝人更真誠地面對生活、面對公眾,無論對婚姻問題還是個人事業,恐怕都是更好的解法。

新聞8點見丨2025年度“國考”筆試落幕;給樹“穿毛衣”走紅 - 陸劇吧

藝人李行亮。圖/微博賬號“再見愛人官微”

據紅星新聞12月1日報道,11月26日,江蘇淮安漣水吾悅廣場宣布李行亮將於12月21日親臨現場獻唱。但在相關帖文的評論區,幾乎瞬間被“抵制”刷屏。許多網友認為,這對夫妻利用婚姻問題賺取流量,節目中的真真假假讓人感到不適。

這一切,源自綜藝節目《再見愛人》第四季。在這個節目里,李行亮、麥琳可謂賺足了眼球。節目中,兩人的婚姻生活充滿了爭吵、不和,加之相關節目片段中極具“節目效果”的性格表現,讓這對夫妻成了這檔節目毫無疑問的流量擔當,貢獻了無數輿論話題。

如今,回看圍繞事件的種種紛擾,頗像一種流量炒作後的反噬。李行亮、麥琳走紅,依託的其實是一種滿足窺私慾的真人秀:在節目中,他們將自己的私生活展示在公眾面前,並接受輿論的評判,當然也藉此收穫流量。

對藝人來說,不妨更加謹慎地看待今天流量生態的複雜性。流量並非可以簡單地進行“開發利用”。流量究竟是出於對私生活的好奇,還是對作品的認可;是對真實人設的欣賞,還是被一時熱點所煽動的情緒,這之間存在很大的差別。

編輯 賈聰聰

設計 張瑤

校對 盧茜

標籤: 娛樂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