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乍見“天才簡歷”時部分人泛起的教育焦慮相比,此次事件引發的信任焦慮、公平焦慮恐怕更值得回應
近日,一份簡歷引起國內科技界關注。該簡歷聲稱16歲中學生何某成為“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研究工作室正高級負責人”,並成為“中國宇航學會會員、中國生物工程學會會員、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會員”。對此,中國科協相關工作人員明確表示,中國科協旗下並無此工作室,何某與中國科協無關。
也許是“心虛”,涉事的“科技工作者之家”網頁也已經無法打開。但是現在造成了這麼大的輿論關注,有些問題不是可以“一關了之”的,有必要搞清,以正視聽。
如果是造假的簡歷,那麼為什麼會出現在一個相對正規且有些官方意味的網站上?根據媒體報道,“科技工作者之家”運營方中科科界(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相關工作人員表示,該網站系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公司子公司,至於為何會出現何某這樣離譜的簡歷,他也不清楚原委。“不清楚”不代表不可以查清楚,這樣的簡歷介紹不同於一般性的錯別字或語法問題,是否有內部人員故意為之,又是否有利益勾兌在當中,值得深究。
倘若只是學生自己在個人的社交賬號“發著玩”,相信沒有多少人會當真,也根本不可能引發媒體和公眾這麼大的關注。這起事件的關鍵點就在於,多了一層“官方”平台的背書,讓人在感覺到荒誕的同時,又無法完全忽視當中的嚴肅性。無論如何,發布簡歷的機構平台應該給一個說法。
還有一個問題是,相關人員有沒有利用這些虛假簡歷行騙,或者從中獲取不當利益?此外,如果何某的部分身份是經過權威機構認證或授予的,那麼這樣的授予是否符合相應的規範程序,是否與何某的實際能力相匹配?公眾心中有一萬個問號,這些疑問和下意識的揣測匯合成了洶洶輿論,考驗着涉事部門和機構的應對能力。
從簡歷的信息來看,何某就讀的學校是明確的,媒體也採訪到了廣東實驗中學荔灣學校,後者表示涉事學生已經畢業,學校並未聘任其成為廣東實驗中學荔灣學校研究員,推送發布是學生的個人行為。但是,一個16歲的少年又哪來的這種能耐?
除了“科技工作者之家”網頁介紹外,名為“荔省青少年科研活動小喇叭”的微信公眾號也刊文介紹了何某的種種“傳奇”,乃至參與設計火箭方案。該公號還介紹了“副高級”的李某某、譚某某等人的資料。如果學校方面不存在責任,是否是家長為孩子造假呢?
作為未成年人,何某如果是完全自己造假,還可以說是惡作劇,但如果是在父母長輩或其他利益相關人的謀劃之下,何某也可能是一個受害者。暫且不說這一波輿論質疑對其人生成長的影響,如果孩子成了成年人弄虛作假的工具人,早早就陷入“坑蒙拐騙”的名利漩渦,那麼等待他的,未必就一定是光明的未來。
近年來,輿論場不時有“天才少年”湧入,有些是真實的,人們在羨慕“別人家”孩子之餘,一般都會送上祝福;但也有一些“天才少年”未能經受住質疑,往往存在人為造假的現象,這一方面損害了社會公平正義,另一方面也傷害了社會信任生態,尤其是有些還摻雜人們對權力、金錢、人脈關係等暗箱操作的想象。
所以,“刪除”或“撤下”,都不應該是這件事的句號,還有太多問號沒有拉直。和乍見“天才簡歷”時部分人泛起的教育焦慮相比,此次事件引發的信任焦慮、公平焦慮恐怕更值得回應。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翟禮
編輯 尹曙光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