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劉文奎:要先“看到人”,公益的力量才會被看見

娛樂頭條 5290℃

2000年,劉文奎加入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鄉基會”)。今年已經是劉文奎在鄉基會的第24個年頭了,現在的他擔任執行副理事長一職。

他兢兢業業,在公益行業深耕精耕,將現代企業中已經成熟的機制引入公益領域,帶着鄉親們把精耕細作的農產品推向市場,用“造血式”助農,讓他們憑藉自己的汗水和辛勞,有尊嚴地在激烈的市場化競爭中博得一席之地。

在鄉基會任職期間,劉文奎策劃實施了“善行者”、“頂樑柱”、“童伴媽媽”、“百美村宿”、“善品公社”、“活水計劃”等品牌扶貧公益項目;推動中國扶貧基金會建立了行業領先的公益資產保值增值機制,參與創辦了當時國內最大的社會企業“中和農信”。二十年來矢志助力貧困鄉村發展,並成功探索出一套以村民合作社為基礎、以市場為導向的鄉村可持續發展模式,對農民合作社、產業扶貧和社會企業等有深入實踐和思考。

“我們在不同階段、新的領域面臨不一樣的痛點和難點,都需要我們團隊不斷提升我們的專業性。”劉文奎保持着十足的謙虛,在公益事業面前,他把自己放的很低。“公益要先‘看到人’,關注到、解決好弱勢群體的困難,公益的力量自然會被看見。”

在和新京公益簡短的對話訪談期間,他談到如何將企業機制引入公益領域,不斷摸索創新,又回憶起2011年,如何應對“郭美美事件”引發的行業信任危機。“聊到這些項目,勾起了我很多的回憶。”他說。

專訪劉文奎:要先“看到人”,公益的力量才會被看見 - 陸劇吧

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執行副理事長劉文奎。 受訪者供圖

何為公益

新京公益:您如何理解“公益”?

劉文奎:從概念上來說,公益可以理解為公共利益。公益是一種志願精神,發自肺腑,然後愛心才能延續。公益也是一種利他精神、奉獻精神。盡己所能幫助別人,不求回報。

我剛剛加入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的時候,這個組織還叫中國扶貧基金會,所以我最初是從扶貧開始了解公益。到了貧困山區以後我們發現,貧困山區和東部沿海地區的差距非常大,山區老鄉的生活非常困難。如果我們能夠通過一些行動切實幫助到他們,會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事情。

新京公益:如何理解第九個中華慈善日“崇德向善、依法興善”的主題?

劉文奎:這兩句話講得很好。每個人都崇德向善,參與的人越來越廣泛,社會的公益資源和力量才會越來越大,很多社會問題才能夠得到解決,人人都去參與公益,社會也會不斷進步。

但這並不是沒有邊界的,“依法行善”就是公益的邊界。每個人對公益的理解不同,動機和方式方法也不同,這些都無傷大雅。只要是願意去幫助別人、幫助社會,符合操作規範、遵守法律法規,那都可以放手去做。

新京公益: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致力於解決哪些社會問題?

劉文奎:在不同階段,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的側重點也不同。2000年左右,國家的脫貧攻堅還沒有完成,很多貧困地區由於資源短缺引發了一系列社會問題。有的地方孩子上不了學,人們吃不上飯,住房都沒有,基本的生存的保障條件都很差。

因此,當時我們很多的項目設計解決的就是資源短缺的問題。建學校,給孩子們捐贈書包,買衣服,讓孩子們上得起學;修路建橋,建衛生院和衛生所,讓鄉親們看得起病。總的來說,這個階段最大的特徵就是基礎設施方面投入更多,解決的是“從無到有”的問題。

隨着脫貧攻堅進入尾聲,我們開始進入到鄉村振興階段,經歷了解決“從有到好”的轉型升級。比如“加油未來”“童伴媽媽”,通過提升鄉村課程設計激發孩子們的能力,通過職業媽媽的陪護關注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等,尋找綜合的解決方案。

談到鄉村振興,“鄉村空心化”和“老齡化”是兩個繞不開的問題。在很多村子,五六十歲以下的人還屬於壯勞力。在不斷地摸索和經驗積累中,我們總結了一套方法,就是在鄉村可持續發展中首先通過農民合作社解決農戶零散化的問題。

散戶化經營的農產品在市場中是完全沒有競爭力的。現在很多農業企業都是專業領域細分,進行規模化生產。與企業相比,個體農戶單打獨鬥,自己全流程做整個生產鏈條,在市場競爭中毫無機會,只能把農產品以原材料的便宜價格賣給中間商,很難獲得可觀收入。

因此,如果要解決老齡化和空心化的難題,就要通過發展鄉村產業增加農民收入,讓願意留下來生活在鄉村的人過得有尊嚴,增加土地對於年輕人的吸引力,緩解年輕人口流失的狀況,讓更多的人回到家鄉。

但這件事情是非常難的,尤其是轉變農戶的觀念。多年來習慣了單打獨鬥的小農戶,都有自己的種植方式和經驗積累,未必會遵從一個“外來者”的合作社規則。但可以通過建立利益共同體,引導農戶們進行規範化、標準化生產,減少農藥和化肥的使用,把農產品變成商品,更好地參與市場競爭。

專訪劉文奎:要先“看到人”,公益的力量才會被看見 - 陸劇吧

2017年,劉文奎執行副理事長至吉林省舒蘭市平安鎮雙河村示範基地考察稻花香大米項目。 受訪者供圖

公益創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新京公益:能不能結合善品公社、富民車間等創新項目,談談您對於公益項目創新的一些看法?

劉文奎:我最想說的是,公益行業的創新沒有想象中那麼難。坦白來講,我覺得公益領域的一些創新,是通過引入其他領域比較成熟的做法實現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比如現代企業制度已經存在400年了,一誕生就迸發了強大的生命力,讓最近400年的財富創造超越了過去幾千年的歷史。我們幫助農戶增收,說到底是一個經濟和財富創造問題,既然是財富創造問題,我們為什麼不能以公司為載體去經營,整合資源,將成熟的企業機制引入公益領域,解決社會問題?

我們的“善品公社”項目,它的創新點就在於,項目實施主體由於公益機構變成了一個社會企業。通過成立社會企業,把農戶組織起來建立合作社,定規則、定標準,生產出來好產品推向市場,可以解決基金會機制下難以解決的問題。

比如,我們想幫助雅安名山的農民賣獼猴桃,但基金會不能開淘寶店,因為在法律邊界內,基金會不能為商品背書。但是因為善品公社是社會企業,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這也是基金會20多年來摸爬滾打所探索出來的經驗。

新京公益:我們的社會更需要什麼類型的公益項目?

劉文奎:我覺得好的公益項目有幾個要素。

第一,好的公益項目一定是要回應比較大的、暫時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的社會問題,比如鄉村空心化、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等等。

第二,能夠有效解決社會問題。我認為目前公益組織一個很大的作用就是在探索模型。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了解社會問題的癥結所在,設計項目架構,提出解決方案。

第三,好的公益項目還有一個重要特徵,就是項目方案能夠得到社會力量的支持,這也是一個客觀的價值佐證。

第四,關於公益項目的表達。在互聯網公益時代,一個公正、透明的公益項目,需要有溫度有關懷的表達,呈現好我們中國的公益故事。讓公益項目背後的社會問題和弱勢群體被看到,被關注,然後才有機會被解決。

新京公益: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面臨著哪些痛點和難點?

劉文奎:我們在不同階段面臨不同的難點,現下面臨的,是我們團隊專業性仍有待提升。比如善品公社我們已經做了10年了,一年的助農成交金額只有幾千萬,但頭部帶貨主播一天就能賣上千萬,我們的規模還遠遠不足。

我做了20多年公益,市場化賽道對我來講是陌生的。我們團隊的成員很多也是從公益過來的,對於鄉村產業的發展方向、面對完全競爭的市場,我們需要學習的東西太多了。大家出於對我們的信任,把善款交到我們的手裡,我們就有責任和義務“把錢花好”。因此,如何才能通過快速的學習不斷精進團隊的市場能力,依然是我們面臨的一個最大的挑戰。

新京公益:怎麼提升公益事業在公眾心中的影響力和號召力?

劉文奎:首先,公益要“看到人”,關注到弱勢群體的真正需求,耐得住寂寞,專註且踏實地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大家自然而然就會看到公益的價值和力量,這是最核心的。如果用一些具體的指標量化公益事業的影響力,最本質的還是價值,規模體量、解決了多少社會問題、成效如何,這些是非常直接的。

專訪劉文奎:要先“看到人”,公益的力量才會被看見 - 陸劇吧

2022年,劉文奎執行副理事長對話閬中無花果農戶,了解無花果鮮果和無花果果乾產業情況。 受訪者供圖

“堅持就會改變”

新京公益:當下的公益環境裡面,您認為還存在哪些不足呢?

劉文奎:首先是公益事業規模還比較小,專業度和影響力仍有待提升。公益組織是在現代社會的一種組織形態,由一批專業的人聚集各類資源,解決社會問題。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講,公益不僅僅是一個概念,還是一個有專業門檻的職業。

在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工作的20多年,我能夠感受到,公眾對於公益的認知是在進步的。我剛到基金會的時候,“做公益”是一個非常小眾的概念,公眾對公益還有一些偏見和誤解。比如在公眾的固有認知中,公益總是少數人的事情,比如富豪和企業家群體對公益的資金支持。再比如,專職公益從業者為什麼還要拿工資,做公益難道不是“為愛發電”嗎?

最近幾年,社會整體的公益氛圍越來越好。大家也認識到,公益組織需要專業的團隊,公益從業者也同樣需要拿工資謀生。我們不該僅僅用“奉獻”“無償”“志願”給公益事業“貼標籤”。讓有能力的專業人士心無旁騖、沒有後顧之憂地投入公益事業的發展中,才能形成知識的積累,讓整個行業達到良性循環的狀態。

與此同時,行業內部也有一些魚龍混雜的現象,因此必須建立法律法規和完整成熟的配套機制,以此懲惡揚善。舉個例子,如何通過項目設計和執行,將有限的資源發揮出最大的價值,使更多的弱勢群體受益?資源是有限的,如何將聚集起來的資源分配給受捐者,給誰、不給誰,先給誰、後給誰,需要非常清楚的規則和邏輯。

公正、透明、信任是對公益組織最基礎的要求。無論善惡,要事事對公眾有“迴響”。公益組織只有保持信息透明,詳實披露對於資源的使用情況、項目執行情況等,公眾才能了解到整個過程是否足夠公正,才會產生信任,而後才能鏈接、吸引並且動員更多的社會力量投身公益事業。

新京公益:數字化時代,如何更好的激發公益的傳播和公眾參與、特別是年輕一代公益參與?

劉文奎:互聯網中一些新技術和公益傳播手段的出現,讓公益觸達公眾變得更加容易,這也是參與通道上的很大進步。記得汶川地震時,人們要給地震災區捐贈,都要來我們基金會辦公室去捐,或是拿着錢去銀行排隊捐贈。當時由於到我們辦公室捐贈的人太多,我們用廢了4台點鈔機還忙不過來。而現在,只要“動動手指”,就能在支付寶、微信上獻出愛心了。

參與通道的進步,也讓大家參與公益事業熱情更高,“人人公益”、“全民公益”的理念也慢慢成為共識。公益不再是手握很多資源的人才能做,一個人只要有公益精神,願意用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誰都可以參與。只有每個人都行動起來,這個社會才會一天一天變得更好。

新京公益:您的公益倡導理念是怎樣的?

劉文奎: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有一句口號——堅持,就會改變!

在郭美美事件之後,我們工作人員也受到了很大挑戰,質疑和不被信任的聲音越來越多,很多同事對自己的工作價值產生了疑問,投身公益事業的熱情和自豪感受到了很大的衝擊。

我們內部展開了一次大討論,最後達成了一個共識:雖然當時的公益氛圍和環境不那麼理想,但是如果我們都離開這個行業了,沒有人堅持做公益了,可能我們發起的幫助農戶、救助孩子的項目就無法延續,他們就無法得到支持了。

只要他們還有需要,我們就應該堅持下去,不能被眼前的困難嚇到。只要我們堅持去做正確的事情,讓受助者得到幫助,讓捐贈人看到成效,偏見和誤解就會被沖淡,甚至消弭。公益的道路不會一帆風順,堅持,就會改變!一切都交給時間。

新京報記者 秦冰

編輯 楊海 校對 劉軍

標籤: 娛樂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