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網上很多網友都在討論,說謝鐵驪“不會選演員”?
總是“選角失敗”。
為了證明這一點,大家舉了幾個例子。
比如電影《海霞》中的海霞扮演者,他選了吳海燕。
可吳海燕是戲曲演員出身,唱念做打都不在話下。
但她出現在電影鏡頭前,卻顯得那麼機械和緊張,一招一式,都宛如“亮相”。
以至於到最後,許多原本該是女主角出鏡的鏡頭,都只能轉移到配角的身上。
還有電影《知音》中小鳳仙的扮演者,原本有那麼多更合適的女演員可以選。
可他卻偏偏選了氣質和戲路都不算很搭的張瑜。
導致無所適從的張瑜,硬是把小鳳仙,演成了“進步女學生”。
還有系列電影《紅樓夢》,那麼好的題材,卻也是因為選角失敗,導致收視和口碑,都不如同期的87版電視劇。
確實,他一不該在大家對《紅樓夢》,已經有了一定認知的時候,依然啟用一位女演員,來飾演賈寶玉,顯得有些格格不入。
二不該只注重演員的名氣,而忽略演員本身的氣質與角色之間的差距,比如劉曉慶出演王熙鳳、李秀明出演賈元春等,顯然並不都是最佳選擇。
所以看起來,似乎網友們的“吐槽”,也不無道理。
2005年,謝鐵驪和謝晉雙雙獲得25屆金雞獎終身成就獎。
可是在大家的心裡,謝晉是著名的造星大師——祝希娟、向梅、李秀明、陳冲、朱時茂、叢珊、姜文等,都是因為主演了他所執導的電影,而大紅大紫。
可見他的確擁有一雙異於常人的慧眼。
而謝鐵驪呢,雖然也發現過一些新人,但更多的時候,卻是“誰紅就用誰”。
因此和謝晉一對比,他在選角方面,確實顯得過於保守和謹慎。
但謝鐵驪在電影藝術上所取得的成就,是絕對不亞於謝晉的。
單是一部《早春二月》,就足以使他“傲視群雄”。
可為何他在選角方面卻屢遭失敗?
如果咱們細扒一下原因,也許才能明白他的苦衷和無奈?
一、
謝鐵驪和謝晉差不多是同齡人。他只比謝晉小兩歲。
但他從影的時間,卻比謝晉晚很多年。
而且謝晉從事電影創作,是自己主動的選擇,謝鐵驪呢,則是“組織上的安排”。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兩人最大的2區別,一個“很自我”,一個“很聽話”。
謝鐵驪說自己這一輩子所走的最重要的兩步路,一步是15歲那年報名參軍,進入到了革命的隊伍,一步是25歲那年他邁進了電影界。
他先是在表演藝術研究所(北京電影學院前身)當了3年指導老師,向張圓、李亞林、龐學勤、安震江等傳授表演知識,然後於1953年來到田方手下,擔任起了北京電影演員劇團的常務副團長。
他在1956年才調入北影廠,而這時的謝晉,已經有過十幾年的拍片經驗,並獨立執導了《藍橋會》、《水鄉的春天》等影片。
謝鐵驪1959年進入謝添執導的《林家鋪子》劇組擔任助理導演的時候,謝晉已經憑藉執導《女籃五號》等佳作而揚名影壇了。
但謝鐵驪大有後來居上之勢。
1961年,他獨立執導的電影《暴風驟雨》,上映後也廣受好評。
為此北影廠獎勵他到北戴河去度假,然後他帶上了好幾本小說,在讀過柔石的《二月》之後,又產生了強烈的創作衝動,於是着手將其改編成電影劇本《早春二月》,搬上銀幕。
而這部《早春二月》,那充滿詩意的表達方式,奠定了謝鐵驪在電影界的大師地位。
一般“大師級別”的導演,在選擇演員方面,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
比如謝晉發現了“吳瓊花”祝希娟、崔嵬發現了“林道靜”謝芳、林農發現了“小黎英”王曉棠、蘇里發現了“劉三姐”黃婉秋等。
然而謝鐵驪呢,他雖然教過表演,還當過演員劇團的團長,對演員很熟悉,但是他在演員選擇方面,卻並沒有太多的主動性。
無論是由於洋主演《暴風驟雨》,還是由孫道臨、謝芳、上官雲珠主演《早春二月》,基本上都是攝製組提出要求,然後由演員劇團擬定名單,再交電影廠審核,最終由廠領導,上報給中央電影局。
也就是說,演員名單,都是這麼一層一層篩選過的,到了導演這兒,通常只有接受的份兒。
70年代謝鐵驪執導了好幾部“樣板戲電影”,因此備受“領導”的喜愛。
但演員的選擇,就更沒他什麼事兒了。
像由童祥苓出演《智取威虎山》中的楊子榮、劉慶棠、薛菁華出演《紅色娘子軍》中的洪常青、吳清華、李炳淑出演《龍江頌》中的江水英、李麗芳出演《海港》中的方海珍、楊春霞出演《杜鵑山》中的柯湘等,都是由上級領導早就千挑萬選,難以更改的。
直到1973年,謝鐵驪成為電影廠的領導,有了一定的話語權,他才在準備執導電影《海霞》的時候,開始面向全國選演員。
他選擇吳海燕在《海霞》中的出演海霞,主要是看中她身上那種英姿颯爽的氣質。
但沒想到她在表演上實在太過拘謹,這令在現場執導的錢江等深感惱火。
但我們看謝鐵驪為《海霞》劇組所選的另外幾位年輕演員,就很有靈氣——包括飾演小海霞的蔡明、飾演玉秀的洪學敏,和飾演彩珠的張力維等。
她們都在影片中呈現了非常鮮活生動的表演。
不過我們都發現謝鐵驪執導電影,的確更喜歡用已經非常成功的電影明星。
比如他執導《大河奔流》,就幾乎匯聚了當時影壇最具影響力的一大幫演員——張瑞芳、王心剛、陳強、王鐵成、葛存壯、張金玲、李秀明、宋曉英等。
而為八一廠執導《今夜星光燦爛》呢,原本也有很多年輕演員可選,可最終,為了保險起見,他還是選擇了已經憑藉主演《小花》走紅的唐國強,和因主演《春苗》而聲名鵲起的李秀明,成為了影片的男女主演。
我想正因此,他才給廣大影迷留下了“誰紅他就用誰”的印象吧?
但其實這也無可厚非啊。
因為只有啟用明星,才能增添票房保證嘛。
但是沒想到,他在執導《知音》這部重點影片的時候,卻因為選錯演員,而遭到了無數觀眾的“吐槽”。
二、
1981年國慶節,大家在看過電影《知音》後,普遍認為,故事很好,場面宏大,李谷一演唱的插曲好聽,但就是女主角的扮演者,令人難以入戲。
《知音》中的男女主角,分別是蔡鍔和小鳳仙,一個是城府深,思謀廣的青年將軍,一個是性格機警,充滿風情的京城名媛。
然而謝鐵驪卻選擇了王心剛和張瑜來飾演。
兩個也都是大明星。
王心剛就不用說了,他在銀幕上,或者說在廣大影迷的心中,就是“最帥軍人”的代言人。
而張瑜呢,剛剛演完火爆市場的《廬山戀》和《巴山夜雨》,並憑藉充滿靈氣的表演,而獲得了金雞獎、百花獎雙料影后的稱號。
兩位都在觀眾中擁有強大的號召力,將他倆組合在一起,一定能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吧?
然而實際情況卻令人尷尬。
因為張瑜的清純氣質明顯與小鳳仙存在較大差距。
另外她在與前輩王心剛演對手戲時,又難免緊張,放不開手腳,導致出來的效果,更像個拘謹的“女學生”。
王心剛呢,雖然器宇軒昂,身姿挺拔,但畢竟是年近50歲的人了,所以在他的臉上,也難掩歲月的風霜。
總之張瑜和王心剛站一起同框,令人感到特別“彆扭”。
然而我們細扒原因,就會知道,謝鐵驪其實是從影片的票房來考慮的。
而且最終,電影《知音》也的確收穫了較好的上座率。
後來,謝鐵驪還邀請張瑜在自己執導的《清水灣,淡水灣》中,又出演了顧婷婷一角。所呈現的效果,就比《知音》中的小鳳仙,要真實可信得多。
80年代中期,謝鐵驪把主要的精力,都投放到了鴻篇巨製《紅樓夢》的改編之中。
然而幾乎與此同時,中央電視台也正在緊鑼密鼓地趕拍36集的電視劇《紅樓夢》。
兩個攝製組呈現出“打擂”之勢。
最終是87版《紅樓夢》先聲奪人,在觀眾中引發收視狂潮。
而謝鐵驪版本的《紅樓夢》呢,則顯得有點一波三折。
首先是因為投資較大,謝鐵驪單是“化緣”就用了很長一段時間。
然而劇組成立之後,又中途被解散的過一次,原因是既然電視劇已經在拍了,那麼電影就不要繼續了。
後來還是在大家的一再努力下,六部八集的電影版《紅樓夢》才得以最終完成,並於1989年陸續與觀眾見面。
可遺憾的是上映後,卻反響平平。
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當時中國的電影市場,其實已經步入低谷了,那些“打打殺殺”的娛樂片,都很難吸引觀眾走進電影院了,就更別說像《紅樓夢》這樣的有一定觀看門檻的藝術片了。
另外就是87版《紅樓夢》已然在觀眾中產生了巨大影響力,而電影版的上映時間,又挨得那麼近。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影版的演員,選得有些“出人意料”。
雖然幾乎是全明星陣容,但普遍年齡都比較大,讓一群已經30多歲的女演員,再出演十幾歲的小姑娘,明顯具有“違和感”。
儘管這些演員都已經非常賣力在出演,但依然無法得到觀眾的讚賞和認同。
“選角失敗”,幾乎成為大家的共識。
我想,大概也因為這版《紅樓夢》,所以“謝鐵驪歷來不會選演員”,才會成為大家熱議的話題。
但在謝鐵驪執導的一系列影片中,有好幾個選角,是無可替代的。
雅清也來給大家舉幾個例子吧。
比如《包氏父子》中的管宗祥和劉昌偉,他就選得很好,神形兼備。
再比如《千萬不要忘記》中彭玉扮演的姚母,也十分傳神。
還有《早春二月》中的上官雲珠,真是栩栩如生。
另外《紅樓夢》中扮演賈母的林默予、扮演劉姥姥的趙麗蓉、扮演林黛玉的陶慧敏、扮演秦可卿的何晴等,也都各有奇妙。
不過與發掘眾多明星的謝晉等導演相比,謝鐵驪在演員選擇上的確存在較大差距。
他曾經也重點打造過幾位演員,如吳海燕、夏欽等,但最終並未取得較好的效果。
但這也不能全怪謝鐵驪,畢竟他也有着太多的局限和無奈。
而且演員的選擇,本來就是一項特殊的任務。
無論怎樣,都感謝謝鐵驪執導了《暴風驟雨》、《早春二月》、《智取威虎山》、《紅色娘子軍》、《杜鵑山》、《包氏父子》、《紅樓夢》等這些膾炙人口的好電影。
它們如同瑰寶,在光影的世界裡,散發著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