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以匠心為流動的中國添活力

娛樂頭條 4530℃

今年暑假,大量國內外遊客坐着動車游彩雲之南,雲南鐵路旅客發送突破2300多萬人次,其中,有很多遊客乘坐中老鐵路動車跨國旅行,高峰時每天達4000人次以上。在中國和老撾的崇山峻岭間,一列列cr200j動力集中型動車組飛馳,為沿線地區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王超:以匠心為流動的中國添活力 - 陸劇吧

(王超帶領工作室成員進行現場調研 陳圖南 攝)

鐵路上飛馳的列車交織構成“流動的中國”,路網正常運行的背後,有着默默奉獻的鐵路工匠們。中國鐵路昆明局集團有限公司昆明車輛段檢修車間車輛電工王超便是其中之一。

從檢修客車電氣系統,到修複電路主板,王超20多年堅持一線工作,不斷創新方式方法、磨礪技能技藝。王超說:“我沒啥愛好,就喜歡修火車。這活有意義,乾著有意思!”

近5年來(2019年4月以來截至目前),王超帶領他的團隊成功修復動車集成板卡等高價值配件3910件,總結提煉“plc程序數據庫維修方法”等30餘種疑難故障處理法,獲得1項國家發明專利、12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他摘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殊榮。

王超:以匠心為流動的中國添活力 - 陸劇吧

(王超在進行板卡實驗 湯傳凌 攝)

焊接重生,匠心獨運

“王超技能大師工作室”在昆明市郊的昆明車輛段,踏入工作室,王超,這位鐵路客車芯片焊接領域的“藝術大師”,正凝神聚氣於一塊瀕臨廢棄的車下電源主控板卡前。

他右手穩握焊槍,左手輕持放大鏡,隨着烙鐵刀頭划過焊腳,焊絲如同精準的筆觸,在焊點上勾勒出一幅幅精密的圖案。

cr200j動力集中型動車組車下電源主控板卡,承載着30餘枚精密芯片,其中dsp芯片更是核心中的核心,猶如計算機的中央處理器cpu,指揮着逆變器的每一次脈動。而在這方寸之間,王超以匠人之心,挑戰着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dsp芯片手工焊接。這不僅是技術的較量,更是耐心與毅力的考驗。

比指甲蓋還小的芯片上,密布着200多個焊腳,它們之間的距離細如髮絲,稍有不慎,便可能前功盡棄。但王超,憑藉著高倍放大鏡下的微雕技藝,將每一個焊腳精準無誤地“綉”在集成電路板上,讓電路板重獲新生,自主維修的夢想照進了現實。

回望來時路,王超的技藝之路並非坦途。自2002年踏入昆明車輛段的大門起,他便從一名對鐵路檢修知之甚少的學徒,一步步成長為今日的技能大師。

初時,他每天跟着師父擦車燈、處理日常故障,以為車輛檢修不過是日常瑣碎的累積。

有一天,一輛車發生了絕緣故障,剛好師父不當值,王超折騰得滿頭大汗也沒能解決問題,等師父回來,看着他三下五除二就找到了故障原因,讓王超深刻意識到技術的力量與自身的不足。從此,他暗下決心,誓要練就一身過硬本領。

2012年底之前,王超在檢修車間車電組工作,主要負責鐵路客車電氣設備的檢修。在這期間,愛琢磨的王超總能很快發現

由技術攻關組檢修的車下電源主機通信電路故障,表現出了超乎常人的技能水平。

這年年底,他被調入技術攻關組,開始學習電源主機模塊的檢修。無數個日夜,王超沉浸在技術的海洋中,向師傅請教、與同事切磋,逐漸掌握了車下電源檢修的技能。不久,師父工作調動,面對電源主機模塊檢修的重任時,他更是以一股不服輸的勁頭,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

當時,較為簡單的8腳芯片焊接技術也是檢修的“卡脖子”問題。沒有可供借鑒的經驗,王超就帶着卡板跑遍昆明的電子維修市場現場請教,甚至自費請手機維修人員幫忙,但都被謝絕了。

王超沒有氣餒,不懂芯片焊接,他就從最基礎的錫焊原理學起,搜集廢舊板件、查閱資料、購買材料,一次次嘗試、一次次失敗、又一次次站起。期間,王超根據不同焊接工況,反覆嘗試把焊頭磨尖、磨平、磨成刀頭來練習焊接技能。

在王超成功找到把焊頭磨成刀頭的技巧時,發現網上就有類似的焊頭。“看似做了無用功,但是我們在反覆練習中,找到了不同焊頭、材料、溫度焊接的最佳方案。”王超如是說。

120多天的試錯、600多次的失敗,終於換來了成功的喜悅。他掌握了從8腳到200腳芯片的焊接技術,解決了板卡維修技術難題。隨着板卡檢修技術的不斷提高,使得原本需要花費上萬元委外完成的維修工作,變成了成本幾百元,甚至幾十元的自主維修項目,節約了大量檢修成本,更在業界樹立了技術創新的標杆。

2015年底,雲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以他的名字在昆明車輛段命名了“王超技能大師工作室”,這是對他技術實力和社會貢獻的充分肯定。

技術革新,勇攀高峰

2016年雲南高鐵開通前夕,王超被賦予了特殊的使命——前往武漢、福州深造,參加高鐵動車機械師培訓,為高鐵開通運營做好技能儲備。

王超滿懷激情與憧憬,準備迎接職業生涯的新篇章。然而,命運似乎與他開了個玩笑,他被通知需要繼續堅守在原有的崗位上,原因是沒有找到合適頂替他的人選。

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故,王超沒有沉淪,反而將這份遺憾轉化為對技術更深的鑽研與熱愛。

彼時,鐵路客車dc600v統型逆變器正面臨升級換代的挑戰,檢修庫里的試驗台無法進行現場試驗,需要將整個電源箱拆卸,用叉車運到試驗台進行試驗,如此繁雜的工序,每天僅能檢修1輛車,而檢修任務卻是4輛車,根本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檢修需求。

單位上找到廠家幫忙解決,對方建議重新購買一台價值100萬元的試驗小車。面對這一難題,王超主動站了出來,他深知,唯有技術創新才能突破瓶頸。在車間主任的鼓勵與支持下,他帶領團隊迎難而上,開始了漫長而艱辛的技術攻關之路。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半個月的日夜奮戰,王超和他的團隊終於研發出了能夠進行現場單車試驗的試驗裝置,檢修效率提高到每天檢修5輛車以上,這一創新極大地提高了檢修效率,更為企業節省了大量的成本。

當這一消息傳回廠家,連廠家售後人員也不禁豎起了大拇指,並專門派人員到昆明向王超請教。當王超告訴對方技術人員,他採用逆變器自帶的互備供電原理解決的問題時,對方對王超團隊的才華與毅力表示由衷的敬佩。

練就“人無我有、人有我精”的檢修技術成了王超的工作追求。幾年下來,厚厚6本工作筆記記錄了他的成長。他的技藝不僅得到了同事們的認可,更獲得了雲南省技術能手、全路技術能手,全國技術能手等榮譽稱號。

然而,王超的腳步並未因此而停歇。他深知,技術的探索永無止境。隨後,他又帶領團隊研發了鐵路客車網絡控制部件通信功能試驗裝置,相當於構建了兩節車廂的網絡系統,這一檢修方法和工藝的運用,有效解決了客車車下電源通信功能測試、客車網絡配件試驗和電源故障診斷問題。

這一創新成果更是如同為鐵路檢修領域插上了一雙翅膀,讓檢修工作變得更加高效、精準。每年因此節約的檢修成本高達數百萬元,這一研發成果也因此榮獲了國家發明專利。

2017年的夏天,王超作為唯一的青年代表參加了人社部和雲南省聯合舉辦的世界青年技能日活動,向來自各行各業的技能人才和媒體展示了自己在鐵路客車綜合檢修領域的精湛技藝。那一刻,他成為了眾人矚目的“明星”,但更讓他感到自豪的是能夠用自己的雙手為祖國的鐵路事業貢獻一份力量。

王超說:在技術的征途中沒有終點只有起點;只要心懷夢想勇於攀登就能不斷超越自我。

挑戰極限,創新引領

2021年,中老鐵路即將開通運營之際,王超面對全新的領域與挑戰,沒有絲毫退縮,而是毅然決然地投身其中,為中老鐵路的順利開通默默耕耘。然而,隨着列車的正式運營,一系列未知的挑戰接踵而至。

當cr200j動力集中型動車組的暖風機控制板故障導致車廂溫度不均衡,旅客的舒適度受到影響時,王超和他的團隊挺身而出,以無畏的勇氣和精湛的技術,研發試驗台,抽絲剝繭,最終發現設計存在細微的瑕疵。

這一發現,不僅迅速反饋給廠家,推動了產品的優化升級,更彰顯了他對技術精益求精的追求和對旅客體驗的高度重視。

時間的車輪滾滾向前,轉眼間到了2023年7月。中老鐵路的動車組檢修工作又遇到了新的難題——逆變器地面檢修試驗中主控板故障頻發,如同懸在列車安全上方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面對可能導致的長時間停擺和配件更換難題,王超再次展現了的“牛勁”。他帶領團隊深入剖析,拆解試驗台,夜以繼日地驗證電路,最終實現了試驗台的升級改造,不僅大幅縮短了檢修周期,更為中老鐵路的順暢運行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同年11月,老撾“瀾滄號”動車組首次踏上中國的檢修之旅。王超和他的工作室成員,如同迎接遠道而來的貴賓,精心制定了關鍵部件詳盡的檢修方案。

兩周的時間裡,他們高效完成了pis車廂控制器、車下電源集成板卡、液位傳感器等關鍵部件的檢修工作,為“瀾滄號”的安全運行築起了一道堅不可摧的防線。這份專業與敬業,不僅贏得了國內外同行的高度讚譽,更讓中老鐵路的檢修技術邁上了新的台階。

在檢修工作的同時,王超還肩負着科研與技術創新的重任。他主持完成了3項科研項目和29項技術攻關課題,自主研發了包括“板卡多路信號多路輸出及反饋裝置”、“鐵路客車39芯通信座對線裝置”在內的20餘項工裝成果。

他還參與編寫了7份中老鐵路cr200j動力集中型動車組電氣檢修作業指導書,將中國技術標準推向了國際舞台,為中老鐵路的技術交流與合作貢獻了力量。

一個難題攻克,另一個難題又接踵而至。

2024年,隨車機械師反饋,cr200j動力集中型動車組充電機欠壓板燒損,導致車上沒電的現象。王超再次帶領團隊,開始研究控制原理,開展技術調研,發現充電機欠壓板設計缺陷後,及時對電路元件進行更換,反饋生產廠家進行優化處理。

“雖然坐車人不認識我們修車人,但我們修車人得想着坐車人。”王超說,他和萬千旅客的交流就是通過一趟趟奔跑的列車實現的,越來越多的旅客選擇坐火車出行就是對他最大的褒獎。

據統計,自2021年12月中老鐵路開通運營,截至8月19日已累計開行旅客列車超過5.5萬列,發送旅客人數超過3800萬人次,在旅客看不見的地方,王超用用創新與奉獻,書寫着中老鐵路檢修技術的嶄新篇章。

跨國築夢,匠心築橋

王超的技藝不僅在國內贏得了廣泛的讚譽,更在異國他鄉留下了溫暖的情誼。

2024年的初夏,老撾的夜空下,中老鐵路“瀾滄號”動車組靜靜地停靠在站台上,中方技術人員許瑋卻心急如焚。一個小小的插座故障,如同堤潰蟻穴橫亘在他與安全運營之間。在異國他鄉的孤獨與無助中,他撥通了王超的電話。

插座雖小,但其重要性卻不容忽視。它關係到旅客的乘坐體驗,更是列車安全運行的關鍵。電話那頭,王超迅速分析故障情況,提出了詳盡的解決方案:更換電源板卡,並將故障件寄回國內進行深度檢修。

幾天後,承載着希望的板卡跨越千山萬水,抵達了“王超技能大師工作室”。在這裡,王超用他那雙巧手,逐一排查,終於找到了故障的根源,並成功修復了板卡。

王超深知,真正的技術傳承在於交流與分享。修復工作之餘,他通過遠程視頻通話,與老撾的技術人員展開了深入的交流。他耐心解答每一個疑問,詳細講解技術要點和維修方法”。在他的悉心指導下,老撾的技術人員不僅掌握了修復類似故障的技能,更在技術研學領域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

自中老鐵路開通運營以來,王超和他的團隊始終站在技術保障的第一線。他們不畏艱難、勇攀高峰,先後幫助老撾鐵路部門解決了行車安全監測主機卡板、車下電源板卡檢修等20多種動車運行中的疑難雜症。這些成績和努力不僅保障了列車的安全運行,也深深打動了老撾的同行。

2024年6月,4名老撾籍動車隨車機械師不遠千里來到雲南昆明。他們參觀了王超技能大師工作室與這位傳說中的“王老師”面對面交流探討動車檢修的相關技能。

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他們不僅學到了寶貴的經驗更與王超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這份跨國界的情誼如同中老鐵路一般堅固而持久。

面對榮譽和讚譽王超始終保持着一顆平常心。他常說:“我只是一名普通的鐵路工人做了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在他看來每一次的技術攻關、每一次的跨國援助都是他對鐵路事業的熱愛和忠誠的體現。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着一個工匠的初心和使命——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王超是“一帶一路”倡議下無數中國工匠的縮影。他們以精湛的技藝、無私的奉獻和堅定的信念在異國他鄉築起了一座座友誼之橋、夢想之橋。

這些橋樑不僅連接了中國與世界的經濟動脈,更傳遞了中國人民的友好情誼和合作願望。

標籤: 娛樂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