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着笑着就哭了。”“哭,不是因為感動,而是照了鏡子,彷彿看到了自己的經歷。”目前,泰國電影《姥姥的外孫》正在熱映,電影中,阿安與姥姥之間的感情,打動了不少觀眾。截至8月27日下午2時41分,該片票房已突破4000萬元,豆瓣評分上漲到9分。
據悉,《姥姥的外孫》於今年4月在泰國上映後,成為截至目前的泰國年度票房冠軍。近日,影片導演帕特·波尼蒂帕特接受紅星新聞記者採訪,透露了拍攝這部影片的幕後故事。
很多細節都來自周圍人的生活
《姥姥的外孫》是導演帕特·波尼蒂帕特執導的首部劇情長片。帕特曾在電視台工作,後來靠自學邁入了影視圈。年僅33歲的他,最被人熟知的作品是劇版《天才槍手》(豆瓣8.3分)。
對於影片目前取得成績,帕特直言超出了他的預期,“我完全沒料到反響會如此熱烈,感謝觀眾們對這部電影的喜愛。”
帕特透露,電影上映後他一直在關注觀眾的留言,他發現,大多數觀眾探討的並不是電影本身,而是電影如何讓他們想到了自己的親人。令帕特印象最深的是他姥姥的留言,姥姥看完影片後很直白地對帕特說,這就是一部很普通的電影,因為她的人生比這殘酷多了,“我覺得這個評價很有趣也很中肯”。
該影片主要講述了無業青年阿安(馬群耀 飾)在姥姥(烏薩·薩梅坎姆 飾)身患絕症之後,希望能在姥姥離開世界前,成為姥姥心中的“第一順位”。但面對有着同樣目標的舅舅們,阿安這條爭當全職孝孫的路並沒有他預想的那麼順利。要怎樣超越所有的競爭對手成為姥姥最愛的親人,成了擺在阿安面前的一大難題。
在阿安與姥姥相互陪伴的日子裡,阿安逐漸感受到了姥姥對子女們外冷內熱的愛,和她隱藏在內心深處的孤單。影片真實而細膩地向觀眾呈現了典型的東亞家庭眾生相,觀眾在觀影的同時,也能從中窺見自己的生活及家庭的影子。
說起影片的創作過程,帕特透露,他和編劇花了兩年時間打磨劇本,電影中的很多細節來源於自己或周圍人的生活,“我們希望儘力將每個家庭共有的東西融入到這部電影中,這需要處理好每一個細節,從而最大限度地呈現人與人之間的微妙關係與互動,讓它們在電影中碰撞出火花。”
以家庭為單位選擇演員
電影中,姥姥和阿安的相處與傳統意義上祖孫關係不同,既有互相鬥嘴、打牌較勁的歡樂搞怪,又有相互付出的溫情。比如姥姥教育阿安“早起的鳥兒有蟲吃”,阿安立刻接話調侃“早起的蟲子被鳥吃”。
提到片中祖孫關係的塑造,帕特直言,自己和姥姥的關係和電影中很像,他也嘗試將自己與姥姥的關係放在電影里,“我姥姥不是那種會給後輩很大壓力的人,我在她那裡從沒感到過任何壓力。”在他看來,姥姥從不會用那些所謂的道德禮節和條條框框來教育晚輩。
對於演員的選擇標準,帕特透露主要以“家庭”為單位選演員:“在選角中,最重要的是所有人在一起產生的化學反應。對於這部電影而言,應該是選出一個角色後再選出與之相契合的另一個角色,以此類推,然後讓他們組合到一起。也許有另一個演員演技更好,表演經驗更豐富,但如果對方與整個家庭不契合,我們就不能選這個演員。”
電影中飾演姥姥的,是“七十多歲演人生第一個女主角”的素人演員烏薩·薩梅坎姆,她與馬群耀在影片中的互動,不斷浸潤着觀眾的淚腺。烏薩·薩梅坎姆說:“每個家庭都有各自的問題,演戲時我代入了自己的人生經驗。不論家人之間有多少紛爭,愛是不會改變的。”
提起烏薩在電影中的表現,帕特直言,作為一個零表演經驗的人,她的天賦在於:只要故事和角色足夠讓她信服,她就能很自然地將故事和角色融入內心並演繹出來。她的表演完全沒有任何設計的成分,鏡頭前和鏡頭外都是一樣的,彷彿一切都是自然的流露。
當問及如何將有經驗的成熟演員與素人演員的表演進行統一,帕特直言,這對他來說是一件很難的事,直到拍攝結束都不太有信心,“我堅持的原則就是要與演員們多交流,確保每個人都能真心理解每個角色,才能將其準確地演繹出來,而不用我告訴他們,‘你能不能再演得收一點、你能不能演得再放開一點’,我完全不需要這麼做。”
紅星新聞記者 張世豪 編輯 曾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