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絕妙的想法,再加上好的執行力,是可以拍攝出一部絕佳的影片的。
2018年上映的《寂靜之地》就屬於這種典型。我們都知道電影是光影的藝術,好的電影往往要有好的配樂、好的攝影、好的剪輯等配套執行方案。這其中,配樂及聲音是必不可少的展現形式。可是,《寂靜之地》偏偏反其道而為之,在聲音上做文章。
對於很多驚悚片來說,jump scare(跳躍式驚嚇)是最常見的嚇人手段,通常都是在影片里突然出現某種東西,比如畫面上蹦出個東西或者閃一下,再比如聲音突然變大,突然發生異響,或者突然出現的爆炸、坍塌等,這其中聲音就佔了大頭。而《寂靜之地》卻偏偏選擇讓沒有聲音成為嚇人點,可謂出奇制勝。
人在驚恐的時候,往往會屏住呼吸,不發出或少發出聲音,《寂靜之地》就充分利用了這一點來製作心理驚悚。
但是,利用聲音製造驚悚效果,並不是《寂靜之地》大獲全勝的根本原因。最根本的還是其背後的普世價值觀,即家庭與愛,還有希望。
《寂靜之地》是講一個家庭,在外星生物的追擊之下,一路逃生求生的故事。拋開聲音的設定,陌路逃生的故事,其實好萊塢有很多版本的,像威爾·史密斯主演的《我是傳奇》、湯姆·漢克斯主演的《芬奇》《毀滅之路》、維果·莫騰森主演的《末日危途》,這幾部影片最打動人的人地方也是主角的信念,威爾·史密斯對於希望的找尋之路,湯姆·漢克斯與維果·莫騰森流露出來的父愛之心,都比故事表面上的找尋之路更為動人。
《寂靜之地》真正打動人的地方,也是艾米莉·布朗特、約翰·卡拉辛斯基飾演的父母,如何照顧自己的小孩,整個家庭之間的相互扶持,還有在父親犧牲之後又是如此踏着他的遺願執着地去尋找生存的機會。影片中所傳達的愛與希望才是真正打動人的地方,也是影片口碑票房大爆的根本原因。
這就是執行層面做得足夠好,將一個無聲的驚嚇這個點子包裝成了一個感人的故事。
類似經典的影片,也是如此。《電鋸驚魂》之所以好看,還不在於密室中艱難求生的恐懼機關,而在於幕後之人豎鋸對於人性的拿捏,對於人性弱點的把控。豎鋸的人為上帝的人設,以及他對人性的批判,才是影片成為經典的核心。等到後來,《電鋸驚魂》一部又一部地往下拍,後面就變成了單純的觀看機關的設定,乏味至極,越來越不好看。
《死神來了》也是如此,第一部講的還是宿命論的問題,閻王讓你三更死,誰敢留人到五更,但偏偏幾個幸運兒從死神手中暫時逃脫了。可是,死神怎麼會放過你註定的命運,於是還必須得按照既定的死法再死一次。第一部里真正駭人之處,就在於這個既定的宿命論,無法逃脫的悲哀。但是,等到這個系列繼續往下拍,就變成了離奇死法大賞,完全變味了,也失去了原初的價值。
也不是編劇不想,而是能力不足,只去尋求惡趣味,而忘記了根本。《x》系列做得就挺好。第一部《x》的驚艷之處在於它將情色與驚悚合二為一,電影前半段是一部情色片,可是到了後半部突然就變成了血漿四溢的驚悚片。單看上半部,或者單看下半部,都不算精彩,但合二為一,就很有新鮮感,畢竟沒人將這兩種風馬牛不相及的電影類型拼在一起的。等到系列的第二部《帕爾》出來,原以為還會拿兩種不同電影類型的拼湊呢,結果它玩起了文藝,講女主角的奮鬥史及墮落的原因,不僅沒有沿着第一部的路徑繼續走,反而將第一部留下的格調拔高了,這就很難得了。所以,今年夏天第三部《瑪克辛》就格外引人注意了。
回到《寂靜之地》上,當第一部大獲全勝後,備受期待的《寂靜之地2》就遠不如第一部那樣精彩,故事的格局是打開了,不再局限於主角一家之上,但是那種家庭的氛圍感,還有對於希望的追尋感也消失了。儘管戲份上加上了奧斯卡影帝希里安·墨菲,但意義並不大,帶來的驚喜程度也不足。一看就是為了拍續集而拍續集,必要性不足,創新也不足,反而失去了原來的閃光點,路數跟《電鋸驚魂》《死神來了》的續集套路是一樣的,圈錢而已。
馬上,《寂靜之地:入侵日》作為前傳,作為開拓宇宙的一部分,它的看點又何在呢?
當初,一聽說《寂靜之地:入侵日》要開拍的消息,腦海里馬上浮現的就是《星球大戰外傳:俠盜一號》,不僅講前因,還要讓主角必然死掉。
果然,《寂靜之地:入侵日》要講無聲的恐怖究竟是如何來的,然後主角還要死掉,也就是女主角露皮塔·尼永奧必然要死,而且從一開始她身為深度癌症患者身份就註定了她在片尾要死。
至於無聲的恐怖究竟如何來的?
《寂靜之地:入侵日》提出了一個絕好的命題,卻沒有給出合格的答案。影片開頭,就描寫地球上的噪音實在是太嚴重了,已經構成了“噪音污染”。人類的自作孽,對大自然的過度利用,必然要引起大自然的反制,引起報復。這一命題的提出,是符合現實的,也是一個無解的問題,很值得引起人類反思。但是如何解決,這個很難。
《寂靜之地:入侵日》很乾脆,既然人類自己無法解決,那麼就讓外星生物來解決。於是,幾顆流星落下,外星生物就來到了了地球,它們對一切發出聲音的東西都格外感興趣,當成捕食對象進行無差別地進攻與殺戮。
這個設定,似乎是解答了後來的故事《寂靜之地》里的疑惑,解答了外星生物來到地球的原因。但是,它沒有從根本上解答影片開頭提出的如何解決城市裡的噪音污染的問題。引入莫名其妙的外星人,只是一個糟糕之極的偷懶式答疑罷了,對解決現實問題毫無關係。
提出一個絕佳的好問題,然後給出一個最偷懶的答案,這是《寂靜之地:入侵日》不合格之處之一。非要說的話,其實可以做一個更深層的設定,就是某個星球上有高智能生物,探知地球上噪聲分貝過高,於是放出本星球上的怪物循聲狩獵,以地球上有聲生命為食。這樣的話,邏輯上會通,也會將電影宇宙擴展的更合理,同時為遠期地球與外星智能生命之間必有一戰埋下了伏筆。但是它不,編劇們就是透露,就是讓低端外星生物就這麼著莫名其妙地就來到了地球之上,莫名展開殺戮。
所以說,這個號稱要解決怪獸起源的前傳,在解決問題上是非常不合格的。
至於之二,就是陷入了政治正確的泥潭之中不可自拔,自嗨過頭了。《寂靜之地:入侵日》的女主是一位黑妹,由露皮塔·尼永奧主演。按說前面兩部正傳里,也以女主艾米麗·布朗特為主,但圍繞着布朗特身邊的是她的家庭,真正的主角是布朗特一家人,家庭才是影片的核心主角,布朗特的個人作用並不明顯。
而到了《寂靜之地:入侵日》里, 露皮塔·尼永奧成為了絕對主角,而且她已經無依無靠,沒有了家庭,獨自生活在療養院里。就以她為主角吧,也沒什麼。可是又莫名其妙地為她配了一個毫無cp感的白人男孩,讓他們在一起相依為命。這就是為了政治正確而政治正確了。
黑白配符合美國人當前的政治審美,而且還以黑為主,黑人要翼護白人小哥,充當他的保護人及引路人。因為那個男孩還是一名學生,看着面相挺成熟,很有點小羅伯特·唐尼的既視感,但他終究還是一個孩子,還需要被照顧。
可是,那小孩哥的戲份設定,非常不合理,莫名其妙地要跟着黑妹,然後又莫名其妙地要陪她去吃披薩,還要陪她穿過被水淹的地鐵。可是為什麼?並沒有給出答案。
一黑一白之間,就是這樣地莫名其妙,生硬地配對,生硬地磕cp,違和感極其強烈,兩個人壓根就不來電,就是硬湊,看得人非常尷尬。明明已經在街頭噴泉哪裡救了一對小孩了,繼續帶着孩子,繼續救助他們,難得就不香嗎?為了政治正確非要搞什麼黑白配呢,亂搞。
至於女主,她在影片中存在的意義,就是求死。這就更加莫名其妙了。
既然是求死,直接死於怪獸之下不就行了,還非要去吃披薩,執拗的讓人懷疑人生。
上面說了,《寂靜之地》之所以站得住,在於其中的家庭之間的愛與相互守護,還有對於生存的希望執着地追求。到了《寂靜之地:入侵日》,一下變成了求死,變成了只為了在臨死前吃一塊披薩。一下將生命的意義轉換成了荒唐與可笑。
一名癌症患者,臨死之前想吃一塊披薩。這個重要嗎?
對於她來說,很重要。但是對於一般觀眾來說,這種追求太過於個性化,缺乏普世性。這就造成了傳播上的阻礙,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的。《寂靜之地》里的家庭與希望,這兩個點都是普世的,是人人都可以理解並願意追求的。到了這一部,突然變成了極端個性化的追求,這就喪失了初衷,得不到大眾的普通認可,就是意料之中了。
《寂靜之地》一個很大的命題,就在於不管地球危機變成怎樣,但一定要活下去,將生命傳遞下去,儘管家庭不全,儘管有殘缺,但是要將希望傳遞下去。
《寂靜之地:入侵日》的最後,黑妹犧牲了自我,為小孩哥贏得了生存的機會,多少算是獻出了愛心,但這一點同樣表現的很突兀,突然就變成了這個樣子,並不足以打動觀眾。
至於爬水的外星生物怎麼殺出了島嶼之外,將整個地球殺的七零八落,變成《寂靜之地》里的那個樣子,影片也沒有給出合理的解釋。
整個《寂靜之地:入侵日》就成了一部純粹圈錢的作品,壓根就不是一部合格的前傳。它不僅沒有解決問題,反而帶來了問題,實在是讓人很受不了。
片中還有一個很不理解的點,就是那個貓咪實在是太乖了,任由天翻地覆,人世混亂,就是巋然不動,乖得不可理喻。作為一個家裡養了六條貓的博主,我是無法理解那條貓咪何以如此之乖?有明白的朋友,請留言給我。
好了,為了這樣一部不怎麼樣的作品,寫了這麼多,也挺不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