紮根一線 用堅守書寫青春答卷

娛樂頭條 2585℃

紮根一線 用堅守書寫青春答卷 - 陸劇吧

    2014年,還是中國醫科大學大三學生的石芮川第一次跟隨學校的社團“紅醫搖籃——源自紅軍的人民醫療團”,走進遼寧省大連市庄河地區開展胃癌早篩診療服務。

    庄河地區曾經是我國胃癌高發地之一。當時,石芮川看到當地醫療技術條件落後、村民防癌意識薄弱,萌生了成為一名腫瘤醫生的想法。

    “一個醫學生的成長過程是漫長的。”石芮川知道,做好未來的職業規劃不能憑藉“一時興起”。既然選擇一條路,就要“走到底”,而她這一“走”就是10年。

    下定決心後,石芮川着手組建疾病管理團開展醫療下鄉服務。10年來,石芮川及其團隊累計派出68批團員,完成4296例胃癌篩查,幫助庄河地區從胃癌高發地變成了腫瘤早篩示範區。

    2021年博士畢業的石芮川,如今已成長為一名腫瘤專科醫生。

    像石芮川一樣因一次機遇便紮根一線、踐行承諾的學生還有很多。6月12日上午,來自全國各地的青年學生代表齊聚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2024)“青年紅色築夢之旅”活動全國啟動儀式,以“我的崗位在鄉村、在車間、在沙漠、在深海、在藍天”為題,分享了自己在基層醫療、智能製造、綠色環境、海空裝備等領域的創新創業實踐。

    是什麼原因讓一個土生土長的“南方小土豆”紮根沙漠,一干就是6年?重慶交通大學在讀博士生聶啟霞給出的答案是“守住那片綠洲,守住老百姓的家”。

    2019年,還是本科生的聶啟霞跟隨老師首次踏上了內蒙古烏蘭布和沙漠,在這之前,她對沙漠“沒有太多概念”。

    “從那以後沙漠成了我的第二個家。”聶啟霞每年都要在沙漠里待四五個月,白天要頂着黃沙和烈日,晚上要忍受刺骨的寒風,她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研究出“沙漠土壤化”的關鍵技術,實現“聚沙成土”。

    在嚴酷的自然條件下,聶啟霞也曾萌生放棄的念頭。但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和學弟學妹來到一個被沙漠侵蝕的村莊——由於沙漠化嚴重,村民們不得不背井離鄉,這裡成為“無人村”。

    聶啟霞被觸動了。她決定堅持下去,用所學知識保護這裡。經過努力,聶啟霞所在團隊目前已在國內外20多個沙漠、戈壁、島礁、沙化草原等試驗地取得成功,改造面積達4萬畝。

    “當我看到以前寸草不生的荒漠長出了這麼大的蘿蔔,還有西瓜、番茄、辣椒等果蔬,在生態治理的同時,還能給沙區老百姓帶來一份不錯的收益,我覺得我們的工作是值得的!”聶啟霞笑着說。

    對於未來,聶啟霞有自己的“小算盤”。她和團隊算了一筆賬:哪怕僅改造我國1%的沙化土地,就將新增2000多萬畝可利用土地。“那得是多有意義啊!”聶啟霞感嘆,雖然這個目標有些遙遠,但她願意用堅持給出答案。

    有人在沙漠堅持,也有人在深海堅持。

    “聽,這是來自深海的聲音。”哈爾濱工程大學本科生張軒野在啟動儀式現場播放了一段6秒的錄音,引出一段來自深海的故事。

    深海是地球最大的未知區域,要想實現“下五洋捉鱉”的夢想,聲學釋放器必不可少。它就像深海裝備上的密碼鎖,是確保深海設備長期布放並安全回收的關鍵。

    2024年2月,張軒野與17名科考隊員登上了前往西太平洋的科考船,在7000米的深海布放國產深海聲學釋放器。

    出海期間,面對暈船、颱風、巨浪等多項考驗,他們從不言退,始終堅守在實驗崗位上。

    3月25日凌晨4點,科考船到達預定點位,準備對海底設備進行回收。張軒野緊張地按下信號發射按鈕。聲信號發射到深海,經過釋放器的反饋再回傳到水面只需十幾秒,但這短短的十幾秒,凝聚着無數心血。

    “同船的科考隊員經常問我‘國產設備性能到底行不行’,每次我都會堅定地說‘沒問題’。”雖然這樣說,但張軒野的心裡也會緊張。

    在這時,張軒野聽到了一段美妙的聲音。這是來自深海的信號回聲,代表着國產聲學釋放器在深海成功“解鎖”。

    “當看到聲學釋放器上的五星紅旗浮出水面,全船都激動得大喊。”張軒野笑着說,自己為在深海崗位的堅守和付出感到無比驕傲和自豪。

    正如啟動儀式現場通過ai技術生成的“錢學森數字人”所說,“青年沒有不栽幾個跟頭的,沒有不碰幾個釘子的”,但“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堅持不懈,就終會有成果”。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李瑞璇 記者 張渺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

標籤: 娛樂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