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和《我的阿勒泰》:“寫作是讓你用另外的眼睛去看世界”

娛樂頭條 6806℃

極目新聞記者 徐穎

實習生 陳靜怡

散文集也可以改編為電視劇?作家李娟的《我的阿勒泰》被改編成8集電視劇後,火爆了!

李娟在“阿勒泰的李娟”抖音賬號形容自己是“平時不說話一說話剎不住綜合症患者”“不作報告不講課不喜歡簽名”“直播幾乎是唯一的社交”。

《我的阿勒泰》是怎麼出爐的?原著作者對作品滿意嗎?近日,李娟在阿勒泰一處牧場和鳳凰網主持人進行了一次露天直播對談,為不少書迷解了惑。

李娟的文字,把讀者帶到一個樸素、自然、人跡罕至的世界

李娟在作家中是一個另類,被稱為是“野生的李娟,天生的作家”,她高中輟學,做過裁縫,也曾到處打工求生,因為愛好寫作,堅持記錄生活中打動自己的人和事,獲得眾多讀者喜愛。她的散文集《遙遠的向日葵》,獲得第七屆魯迅文學散文獎,散文集《我的阿勒泰》是李娟更早時期的作品。

李娟和《我的阿勒泰》:“寫作是讓你用另外的眼睛去看世界” - 陸劇吧

散文集《我的阿勒泰》書封

極目新聞記者看到,《我的阿勒泰》散文集和電視劇保留了同樣的一個吸引人的開頭——“這幾天,溫度一直降到了零下四十多攝氏度,大雪堵住了窗戶,房間陰暗。家中只有我一人。天晴無風的日子裡,我花了整整半天時間,在重重雪堆中奮力挖開一條通道,從家門口通向院門。再接着從院門繼續往外挖,然而挖了兩三米就沒有力氣了。於是,在冬天最冷的漫長日子裡,沒有一行腳印能夠通向我的家。在大雪圍擁的安靜中,我一遍又一遍翻看這些年的文字,感到非常溫暖——我正是這樣慢慢地寫啊寫啊,才成為此刻的自己。”

李娟的文字,把讀者帶到一個樸素、自然、人跡罕至的世界。也許因為沒有經歷過系統的文學教育,她的文字不受拘束,反而有種野生的、渾然天成的美。

李娟說,她寫的是一個渴望成為的自己

散文集《我的阿勒泰》寫了李娟和母親及高齡的外婆隨牧民遷徙、流動的日常:開雜貨鋪,當小裁縫,去深山采木耳……他們生活在戈壁、草原、森林、雪山,與駿馬和牧人為鄰。

在直播對談中,主持人問李娟,《我的阿勒泰》散文有小說化的生動人物、情節,是有這種意識把它寫的像小說嗎?李娟說,她想把它寫成一個別人願意看的東西,也許是因為自己天生的討好型的人格,就像一個小孩希望得到別人的喜愛,她做不到很囂張地、狂妄地、盡情地表達,而是每寫一句話都會想到別人在看這句話,會不會喜歡。“我承認這個是不好的,可能會損傷我的很多東西,損傷我的某種智慧的東西,損傷我的自尊,但是寫作的時候我很依賴這種東西,因為這是我和別人交流的一種方式。”

李娟和《我的阿勒泰》:“寫作是讓你用另外的眼睛去看世界” - 陸劇吧

電視劇《我的阿勒泰》截屏

李娟承認,自己對《我的阿勒泰》這樣的作品感情是很複雜的。有的時候很討厭自己,很討厭《我的阿勒泰》和《阿勒泰的角落》這樣的書,就是因為寫得太討巧了。李娟說,她正在寫一個渴望成為的自己,寫的那些細節其實是很短暫、很偶然的,不是生活的常態,但是當她在經歷那些事情的時候心裡感受到了非常強烈的幸福感和滿足感,所以渴望這是常態,會在文字里儘力地去渲染、放大、延長它,可是過很多年後,回顧那些年這些東西都是滄海一粟,它並不是真實的自己,真實的自己要無趣、悲哀得多。李娟說,寫作是讓自己用另外的眼睛去看一些事情,用另外的角度去思考,去包容一切。

“城市有城市的純真,牧場有牧場的純真”

很多人看了《我的阿勒泰》中田園牧歌式的生活,感到很治癒。牧民們雖然生活清貧艱苦,但沒有壓力沒有內卷。

在城市和牧場都有過生活經歷的李娟,談及這個話題時說,“城市有城市的純真,牧場有牧場的純真”。牧場的地理環境、氣候比較惡劣,土地比較貧瘠,也比較偏遠,這個時候人要生存下去必須要互助,一個人無法生存,必須要依靠大家的力量,所以這時人和人的關係是非常緊密的,但人在城市裡、鋼筋水泥的世界裡就不用擔心這些了,每個人做好自己的那份事情就可以了,用不着去維繫那樣的人情關係,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城市的人並不是失去了某種純真,而是他們更有安全感了。當下大雨的時候他不用擔心房子會漏雨,當刮大風的時候他不用擔心屋頂會被吹跑,這種安全感會讓他們獨立起來。生活在城市裡的人們可能會不滿足現狀,會很嚮往這種田園的生活,但是真正追求田園的有幾個?留在城市裡其實是一種權衡利弊的選擇。

“鄉村有鄉村的自由,城市有城市的自由,不用盲目去追求遠方的生活,不要覺得只要改變了環境,你的生活就改變了你的一切,其實不是的。”李娟說。

(來源:極目新聞)

標籤: 娛樂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