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訊!在上海廣播電視台融媒體中心2024年通聯工作會議上,小嘉以年度總積分182分的歷年來最好成績,再次名列16區首位,首次蟬聯先進集體金獎!
與此同時,在年度稿件總量(1600餘條)、稿件總評分(1061分)、年度總積分(5個月第一、4個月第二、3個月第三總計182分)、年度人物(2席)4個重要的質量維度也均名列首位,且實現自我超越、刷新榜單紀錄。
其中,嘉定站獲2023年度《新聞坊》十佳站長,塗軍獲十佳編輯,印沁沁獲十佳記者,張曉冬、秦建獲十佳攝像,司舒舒獲年度新人,姚卓林獲融合之星,《“一網一線”滬蘇把手牽 坊記探秘11號線》等7件作品榮獲2023年度《新聞坊》優秀作品,總計被表揚了14次。
這些就是《新聞坊》欄目里小嘉記者團的部分身影啦~目前我們共有記者26名,“96前”與“96後”正好各一半;入職不到2年的記者近半數。在全市16個區融當中,團隊體量與工作經驗都不屬於第一梯隊。成績的取得,得益於中心“中央廚房”生產模式的舉旗定向、“策采編髮”全流程的通力合作,以及各街鎮委辦宣傳同仁的鼎力支持。
精進新聞敏感,做足動態熱點
數量是質量的基礎。
目前區融與上視的通聯合作主要包括午間檔的《民生一網通》和晚間檔的《新聞坊》,2檔均為時長近60分鐘的日播新聞欄目。尤其是《新聞坊》,用稿主要來源於16區記者的供片。這就需要記者以“始終在路上”的勤健腳力,保證每天的內容生產數量和質量,力爭在每天的海量報片中脫穎而出。
由於是向上供稿,需要以市級媒體的視角和口吻來講述,自然對記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從每天下班前的選題會開始,部門就要對記者計劃采寫的每個選題進行一次“頭腦風暴”式的把關:
這個活動/舉措是不是嘉定的特色?橫向來看,在全市範圍內有沒有領先性?有沒有結合嘉定實際的“二次創新點”?縱向來看,是對哪些現有問題的改進?哪些強烈需求的回應?
這個故事/案例的核心動人點是什麼?能夠折射出什麼時代特點?你將自己放在觀眾的角色上,有被觸動或共情嗎?
哪怕是天氣變化、節氣養生、菜價起伏、市場變化等“四季歌”,也需要找到至少一個亮點奏出“強音符”,才能在眾多同質化報片中獲得青睞。
質量是數量的目標。
通過這些快節奏、高強度、廣視野的“為什麼”,引導年輕記者更好地拆解新聞選題、優化報道結構。在日復一日的“思考、實踐、送片、被選用/被pass、復盤”的循環中,化“同台切磋的壓力”為“不斷精進的動力”,潛移默化地提高對新聞采寫的把握能力。這一經驗做法也被寫進了我們的“新記者基本功訓練計劃”,要求記者每天瀏覽觀看《新聞坊》《上觀新聞》等上級媒體的報道,自我對照對標。
颱風、高溫、雨雪,都是記者團崗位大練兵的時候。記者們全員值守,接力“逆行”,記錄風雨中的城市溫度。一批又一批“00後”記者在這裡實現了出鏡首秀,留下了“風雨中凌亂又堅定的身影”。
在這份獲得感的滋養下,漸漸的,越來越多記者攝像養成了“隨手拍”的習慣,申城首場降雪、最美水晶天、最美晚霞等稍縱即逝的熱點時刻,大家常常不需要部門安排任務,就自動自發地走上街頭,用航拍、自拍、vlog,為城市留下新聞瞬間。
曾經,“明天拍啥?”是每個記者相伴一生的“靈魂拷問”;如今,“幾天沒上新聞坊啦?”則成了“2.0版的延伸”。大家在相互調侃之餘,也用這份肌肉記憶來自我鞭策與激勵,把好每一道選題關。
放大傳播聲量,做活區域重點
作為嘉定唯一官方主流媒體,服務區委區府中心工作,是我們主要職責;而上級媒體的供稿用稿渠道,則讓我們的聲量傳得更遠。
硬核選題輕巧呈現,提升宣傳“到達率”。
汽車是嘉定的最重要名片。儘管這個“硬核”領域,乍一聽不是十分契合《新聞坊》的民生定位,但“硬肌肉”之下的行業脈動、技術進步,以及給人們生活方式帶來的改變,同樣是值得銘刻的“城市腳步”。
如全市首批智能網聯出租示範運營項目在嘉定啟動,記者通過全程出鏡體驗的方式,率先感受首批無人駕駛出租車的奇妙歷程;又如五一期間的《新職業我代言》系列,我們推選了一位在汽車城就職的數字孿生工程師,展現嘉定在汽車新四化領域的不懈探索;還有在汽車會展中心的各類房車展、黑科技展,描繪未來生活圖景,兼具“有意義”和“有意思”雙重新聞要素。
“到達率”是檢驗宣傳效果的重要因子,不能“一個在說”,“一個不知道有沒有在聽”。尤其是重大主題、硬核主題,更加需要在軟化、活化、輕量化方面多下工夫。
西門是嘉定文化之根,西門舊改二期,既是持續10多年西門地塊徵收的“收官任務”,也是老城新生的破繭之期。為此,我們推出蹲點報道《再“見”,西大街》,在近兩個月的時間裡,用光影和文字記錄下居民搬家、交鑰匙、拿新房、領取徵收補償款以及項目簽約工作收官等瞬間,10多條報道幾乎全部在《新聞坊》播出。這種動態跟蹤的報道形式,扎得夠深、挖得夠細、講得夠生動,也使西門成為全市舊改項目中被跟進報道最多最廣的項目。報道也獲評2023年度上海廣播電視(地區)獎。
重點項目生動呈現,提升宣傳“轉化率”。
除了重大產業和重要節點,重點的城建民生項目,更是新聞價值高、服務範圍廣的源頭活水。
去年6月,蘇州和上海11號線牽手“脫單”,我們和上海台首次與長三角兄弟單位聯動,同步推出大小屏融媒互動直播,並策劃拍攝《牽手雙“11”!》沉浸式探訪系列、“無感換乘”攻略、“牽手”半年回訪等前中後全過程跟進報道。報道在上視播出後,獲上海發布、學習強國等轉載。許多觀眾、讀者被“種草”,紛紛按圖索驥,去現場近距離感受“一體化便利”、留下“一體化記憶”。
又如去年4月,上海市第一屆職業技能大賽花落嘉定。我們緊跟大賽進程,推出“小嘉探賽”系列報道,充分展現“比賽、展示、體驗、觀摩”等元素。再如金秋時節的旅遊節,我們量身定製了“美好生活嘉”欄目,重點聚焦嘉北郊野、州橋老街兩大ip,結合孔子文化節、小籠文化節等特色節慶,展現歷史底蘊和風土人情。這些活色生香的報道經過上級媒體的擴散之後,不斷提升着嘉定的美譽度與吸引力。
重點宣傳的“轉化率”,在一次次慕名而來的人潮中得到最好的檢驗。
加強策劃統籌,做實內外通聯
推進供稿量質齊升的過程,也是不斷探尋市級媒體需求與區級宣傳需求之間共性的歷程。需要答好“必答題”、答優“附加題”,充分穿針引線,真正把內外通聯做實做強。
系列策劃,精心籌備高質量製作。每年春節、五一、十一等重要時點,《新聞坊》都會推出大體量的重要策劃,並安排資深編輯提供全面深入的“保姆式”指導帶教。小嘉記者團每次都把這場同場競技,當作檢驗團隊的寶貴舞台,引導記者敢於“揭榜”,用一次次“解鎖新難度”的成就感,滋養職業價值感。如《這一年我的朋友圈》,以新聞人物的朋友圈故事折射時代變遷;《守“滬”佳節》聚焦節日在崗的勞動者等。其中《零點,他們開啟“下半場”》,還獲得“學習強國”季度全國縣級融媒優秀作品,也是當季上海唯一上榜作品。而《人民之城融媒聯播》《繁花錦繡 海上迎春》等重磅系列策劃,我們更是集聚精兵強將、力臻卓越完成,不負信任。
日常合作,千方百計高效率完成。抓住每年一次的全脫產輪崗機會,安排新生力量前往上視進行4個月跟班學習,讓新人在監督報道中了解社會百態,學做“雜家”。尤其是近兩年,我們派出的女攝像與記者搭檔,均憑藉肯吃苦、善學習的專業表現強勢出圈,擦亮了嘉融媒品牌。不斷提高的手速腦速也體現在日常約稿方面,如去年房產新政落地,記者從接到任務到完成報道僅花了3個小時,記者攝像合作默契無間。
委辦重點,精心策劃高頻次宣傳。我們圍繞每年的區委民心工程、區府實事項目,策劃推出“民生小目標”專欄,講述項目為市民帶來的實實在在的便利,該專欄在《新聞坊》的錄用率超過80%。還有“善治新家園”,講述社區治理好經驗好做法;《民生一網通》,關注城市治理數字化新場景;衛生、體育、文旅等條線,也平均每周都有稿件刊播。
街鎮活魚,相互補位高效能合作。經過多年的“雙向奔赴”,嘉融媒在12個街鎮融媒體站打造了一支敏感度高、響應迅速、善於挖掘、精於采寫的骨幹通訊員隊伍,一直讓各區同行頗為艷羨。風霜雨雪天他們一呼即應,現場感十足的“隨手拍”覆蓋嘉定各個角落;社區暖心事他們觸角敏銳,溫情細膩的短視頻常常引發深度共情。這些鮮活的素材經過整合梳理,也往往成為上級媒體版面里不可或缺的“煙火氣”。去年獲得多個獎項的報道《一頓菜飯,一個老人的心愿》就是區鎮聯手的代表作。
“讓記者看到更大世界,也被更大世界看到。”自2002年開播以來,《新聞坊》這個每天傍晚與市民準時相約的電視欄目,彷彿一個共同家園,讓16區同仁彼此看見、相互激勵、攜手同行。如今,她已經從電視新聞,逐年拓展到微信、小紅書、抖音等全平台同步,且微信號穩居全國民生榜的榜首。
小嘉記者團,因為在中央廚房生產的最前端,我們常常自稱為“內容生產的第一環、意識形態的第一關、新人成長的第一站”,是一支致力於“每天優於昨天自己”的年輕團隊。
認真總結,是為了更好地出發。
感恩所有指導、鞭策、陪伴與鼓勵,
我們也將秉持“歸零”心態,
在新起點上再奮進,
繼續講述嘉定好故事、傳播嘉定好聲音,
探索融合好做法、積累轉型好經驗,
為助力打造媒體融合“嘉定樣板”再作貢獻!
來源:上海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