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經常會提出問題,但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並沒有在小說中出現,它更多的是讓大家一起發現。”日前,由靜安區圖書館與靜安區作家協會主辦的“靜安講壇”現場,作家、上海市作協副主席薛舒和讀者分享一部小說的誕生。
什麼是小說?小說是以塑造人物、敘述故事、描寫環境來反映生活表達思想的一種文學體裁,與散文、詩歌、戲劇並稱“四大文學體裁”。在薛舒看來,好的小說離不開“六力”——想象力、觀察力、故事力、語言力、情感表達力、情懷的力量。
薛舒從2002年開始發表小說,以其獨特視角和細膩筆觸創作了小說集《成人記》、長篇小說《殘鎮》,長篇非虛構《太陽透過玻璃》等近二十部書籍,多次獲得各類文學獎項,並被譯為多種語言。今年1月出版的長篇非虛構紀實作品“生命兩部曲”《當父親把我忘記:隱秘的告別》和《生活在臨終醫院:最後的光陰》,引發了廣泛關注。
薛舒從國內外小說的起源談起,以小說的誕生過程為主線,結合自身豐富創作經驗,分享了對於小說創作的認識和思考。比如說到想象力,卡夫卡的《變形記》就是突出例子,“一天早晨,格里高爾·薩姆沙從不安的睡夢中醒來,發現自己躺在床上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蟲。”天馬行空的想象和黑色幽默的荒誕,令人印象深刻。
一個人的觀察力強不強,夠不夠敏銳?“有敏銳觀察力的,往往注意到細節變化的特徵,他從大合影照片中能尋找蛛絲馬跡,這就是觀察力的一種體現。”比如,列夫·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說“幸福的家庭有同樣的幸福,不幸的家庭則各有各的不幸”,這就是托爾斯泰強大的觀察力所觀察到了人與人關係之間的總結。
故事能力意味着寫故事要有起承轉合,“起”就是故事從什麼地方開始,“承”人物水窮水盡疑無路的時候,“轉”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合”故事結束。“故事能力是一種天賦,也可通過後天練習提升。”
在薛舒眼裡,漂亮,乾淨、準確,才是好語言。她援引作家王安憶經常說的一句話:“寫小說就好比織毛衣,語言就是這個毛線的質地,獨特的、辨識度高的、精緻的才是好的語言。”一針一針織起來就是寫小說,毛線就是語言,款式(蝙蝠袖、寬袖、束口)是小說的結構,“沒有好的語言只有結構或情節,這個毛衣織好了,如果質量不好是經不起時間也經不起細看的。”
講座結尾,薛舒引用了作家史鐵生與廣大文學愛好者共勉——“小說的任務是發現困境,解決困境和總結真理的榮譽不屬於我們”。
據悉,本次講座是今年靜安區圖書館“閱讀閱美”世界讀書日系列閱讀推廣活動之一。未來,靜圖還將舉辦50餘場豐富多元的讀書活動,邀請廣大讀者共享閱讀之美、品芸香之馥、伴成長之樂、覓讀書之趣。
作者:許暘
文:許暘圖:主辦方編輯:王彥責任編輯:李婷
轉載此文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