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王一博、李沁、王陽主演的諜戰劇《追風者》日前火熱開播,由於男主魏若來也是金融能手,因此,不免想到之前由胡歌主演的熱播劇集《繁花》。
不過,相比起《繁花》眼花繚亂的電影敘事手法,大男主事業有成又有美人相隨的光環設定,《追風者》平鋪直敘的呈現風格,男主平實亦不刻意摻雜風流韻事的設定,似乎更容易讓觀眾入戲。
雖然在《追風者》中也有考場失火卻只有男主一人會逃生,其他人等着他救這種讓人無語的橋段,但整體觀感仍然不會讓人覺得男主是個天龍人,開了金手指。後續自主分析出沈圖南的商業策略,也算有理有據地突出男主的才能。因此,在綜合表現上令人信服,這是《追風者》的一大優點。
《追風者》看完六集後,覺得王一博、李沁都找到了適合自己的角色,同時,通過六集中的三個片段,甚至逐步覺得王一博演活了魏若來這個角色。可惜,演員劇中給力,劇外宣傳卻將誇王一博扛劇詞條中的“扛”錯打成“抗”,再次引發本不必發生的“文盲”嘲諷,實在讓人遺憾。
下面,小炒就給大家具體談談以上感受。
1李沁適合沈近真
李沁之前在《請君》中飾演一個男人婆,真的很違和。這次演的沈近真,無論是一出場拉男主同上黃包車的一點小機靈與活潑,還是隊友被殺後懊惱又再次請命的堅韌與倔強,可謂都恰到好處地將自身性格特點與角色相融合了。
再加上始終清脆有力的台詞功底,沈近真雖然戲份不多,但每一次出現,都會讓人覺得李沁這個角色選對了。
兩相對比之下,也不由得讓人感慨。演員想挑戰不同角色的精神固然可嘉,但若想將性格中的某一面進行盲目地挖掘與放大,效果未必理想。
轉型不應成為一種壓力,也不應成為上進的絕對標準。演員李澤鋒曾公開喊話不想再演渣男,後續也在《好事成雙》中演出了另一種“殺紅了眼”氣質的渣男。
演員將自己適合的角色演出不同這是另一個level,然而,能將適合自己的角色演得讓觀眾看得舒服,就已經非常難能可貴。希望演員們能明白,在舒適區求穩並不可恥,也不一定比轉型更適合自己。
2魏若來到來,人生歸零
而王一博,不僅是讓人覺得他演了適合的角色,還額外給人帶來了一種人生歸零的感覺。
魏若來的到來,讓一切好像回到了他在《人間至味是清歡》時,第一次出現在觀眾眼前的樣子。沒有爆紅成為頂流、沒有被嘲笑成“絕望的文盲”、沒有在紅毯上行色勿勿、沒有在頒獎台上心事重重短短數語、只有一個一開始就讓人感覺演戲很靈的演員王一博。
他回來了,或許不是笑容,但是,他回來了,一個鮮活的演員又站在了觀眾面前。這種感覺確實很奇妙,也出乎人的意料。
3片段一:爆頭
如果說《追風者》的“風”,目前看來是“風投”的“風”,不是讓男主出“風頭”的“風”。那麼,王一博演的魏若來,讓人看到了“若”是“舉重若輕”的“若”。短短六集中,有三個片段,讓小炒逐漸覺得王一博演活了魏若來這個角色。
第一個片段是第一集開頭,魏若來親眼目睹良叔手下,將做假賬的會計一斧頭爆頭,臉上的微表情與收緊的雙肩演出了害怕與恐懼。這個初印象,至少會讓人覺得王一博演技並不像之前傳得那麼差。
不少演員在演大開大合、有張力的情感戲份時,往往表現不錯,但在微表情拿捏上卻總是差點意思。“微”意為小,而給微表情的鏡頭時間也轉瞬即逝,對觀眾而言,縱有一絲不滿,但總體瑕不掩瑜也不耽誤觀看。
那些觀眾會自動忽略的瞬間,甚至都不配被叫做“原諒”。因為,你在矯情與計較什麼呢?不論來自他人的強硬還是自我的審判,人的自我意識一旦遭到質問,有時候就很容易被催毀。只有當觀眾無法真心地將演技指向那個“好”字時,或許藏在細枝末節中的理由才會再次湧現。
因此,王一博能演出這種微表情,至少是可貴的。
而且他演微表情的方式,給人一種好像不是套完美模版,像生活中的自然反應,沒有刻意演但卻讓人相信那種真實性的感覺。
當然,一開始我以為這只是巧合,也並不特殊。
4片段二:炒股賠錢
第二個片段同樣出自第一集,周姨炒股失敗,出謀劃策的魏若來被遷怒。
在這種情境中,話趕話地就會不自覺間說話大聲,甚至朝對方吼,這都沒什麼問題。
但是,許多演員在演被指責的角色的過程中,他會不自覺去放大自身角色的憤怒,並且反唇相譏,帶給觀眾的是那種在現實中體驗到的隱隱不適感,是某些男性稍感冒犯就破防、暴怒得如同魔鬼般的樣子。我幫你還有錯了?你不領情我就要罵死你讓你知道是誰錯了!
但是,這種表現又往往贏得不少人的認同,覺得好像本該如此,尤其是那些被他們如此對待的對象也默默接受了。這就像上文說的微表情表演不到位,卻因是細枝末節而被忽視一般,如此現狀,雖不為大多數人在意,卻始終讓人有一股如鯁在喉之感,在每一次撞見時被激活。
因為覺得好像並不該如此,本來是小事一樁,卻過分上升自我感受,用成倍的憤怒去對待你心中的理虧者,個人覺得這並不是君子所為。
我們固然不能剝奪他人憤怒與失望的權利,但是,一朝變臉便自私得只顧自己,用粗暴的態度站在道德制高點讓被施予的對象有苦難言,這是一種超過範圍的過激表現。
在啞忍與瘋狂發泄之間不是沒有更好的表達方式,為何一定要滿臉猙獰、散發戾氣呢?
因此,當王一博演繹同樣的情境,他讓魏若來既表現了自己的委屈,他說話變得大聲,又在語氣中夾雜着些許歉意而不是憤怒,讓人覺得這才應該是我們期待的表現。
再結合第一個片段,就不由得感嘆,好像在不知不覺中就會發現,王一博在演戲中的情緒表達,一直是到位與正確的,這點在表演過程中十分難得。有時候演員因為對角色處境理解的不同而造成的表演偏差,呈現的效果也是失之毫釐謬以千里的。
為什麼有些演員在演正派角色時,卻會給觀眾一種“小人得志”的感覺呢?這可能就是某時有一種過於凌駕的表現,而使得“正義”變了味。不是說他們演技不好,而是他們在情境中的表演與觀眾對劇情邏輯與角色人設的預期存在不同。
因此,當觀眾遇到了符合心理預期的表演,自然感到欣喜。
5片段三:告訴車夫哥哥真實身份
如果說第一個片段,只是一種常規的合格表演,他並不足以讓王一博顯得特殊;第二個片段,雖然王一博演得讓人舒服,但這種認同感並非百分百歸功於對他的肯定,還有很大一部分來自對日常生活與其他影視劇的觀察的話。
那麼,第三個片段便真的讓人開始意識到,是王一博而不是別人,讓魏若來這個人物顯得獨具特色。
這個片段就是第六集魏若來告訴七寶街的車夫好兄弟阿文,不幸去世的哥哥魏若川是地下黨員。
這個片段看上去挺微妙的,觀看過程中會讓人有種看得一愣一愣的感覺。因為好像猜不到魏若來接下來要說什麼。
看完後,略一品味,又覺得蠻有意思。真的要這樣說嗎?好像又很合理。
但不論哪種,都不會讓人像看別的類似橋段一樣,在心中實時吐槽,大哥,你直接告訴他了是不是傻呀?你就不怕被阿文賣了嗎?
反而會讓人完全突破這種吐槽,讓無論是劇中的阿文還是劇外的觀眾,產生一種莫名的信任感。那就是魏若來肯定不是革命黨,他說的都是實話。
相比起衝上熱搜的“魏若來被打”,這種一眼就能看出是為了,增加沈圖南對魏若來信任值的橋段,這個片段三應該本意並無這種意圖,所以,這就是微妙所在。
王一博在《追風者》中表演的魏若來,很難用一個詞來形容他,他並不傻,也不是機靈或者莽撞,好像在一種相對平和的狀態里表現出了內核的“穩”,但又在看似平淡自然的表演中,慢慢展現了這個角色的魅力。這種演法可能一開始會讓人覺得無足輕重,但越到後面越發覺得有種舉重若輕之感,就是在不經意間讓你看到了他的好,讓人覺得王一博演活了這個角色。
6劇宣“扛劇”寫錯字被嘲“文盲”
俗話說,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
劇宣將熱搜詞條中“扛劇”的“扛”錯打成了“抗”,雖然這是劇宣的失誤,但是,仍然難免使得主演王一博被連帶着嘲笑。劇中王一博表現不錯,但劇外還是被坑了。
其實,之前王一博被嘲笑的“絕望的文盲”事件,當時他並不涉及對漢字的認知錯誤的問題。但是,網友覺得無法對飾演的角色進行解讀,也算文盲的一種,因此進行嘲笑。
現在,劇宣直接打了錯別字,等於是直白地演繹了“文盲”的原本定義,所以,一旦出錯,就會與“文盲”掛鈎,就會不出意外地與本劇主演並且長期被嘲笑“文盲”的王一博相關聯。誰會管這其中的差別呢?
因此,就算有自來水說,“《追風者》這個劇不錯,你去看看吧,不看你可能會後悔的”,你猜吃瓜網友會被打動嗎?不會的,“文盲”標籤太根深蒂固,“文盲”操作又再次雪上加霜。錯過一部可能的好劇不算什麼,反正眼前不噁心到自己更重要,這大概才是網友的心理常態吧。
當偏見深植於心,並影響方方面面的選擇,這雖然有時會使人錯失一些東西,但也算人之常情,我們也無法在一朝一夕之間去改變偏見、阻撓他人選擇的自由。但至少,不去額外加重偏見,是我們可以努力做到與規避的。在善意的驅使下關心他人的缺憾,這未必不算一種格局,但先做好自己才更踏實,否則,哪怕大愛無疆都會被猜疑動機、被厭煩成多管閑事。
所以,這個原本不應該發生,也應該在劇播前就該想到要避免的問題,為何會發生呢?
希望劇宣在之後還是長點心吧!
因為不是任何觀眾都能不受外界影響,都能懷着一種開放的心態去看一部劇,並且願意給每一部劇幾集的審判時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