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2月15日報道 美國外交學者網站2月12日刊登題為《解讀中國春晚》的文章,作者是尼克·卡拉韋。文章編譯如下:
中國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每年舉辦的春節聯歡晚會是全球觀看人數最多的電視節目,能夠至少吸引14億中國人當中的三分之一,其觀看人數遠超歐洲歌唱大賽等類似盛典。自1983年開播以來,春晚已經成為當代中國春節體驗的標誌性元素之一。
每年的春晚長達數小時之久,從傍晚一直播出至午夜,有龐大的團隊參與制作。觀看春晚已經成了許多中國家庭在除夕夜的主要活動。春晚演出中的節目包括歌舞、小品、雜技等,全都經過了嚴格篩選。最終節目單直到最後一刻才會公布。
春晚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國政府力圖塑造的“集體情感”。它也體現了中國希望展現的自我形象。春晚常常着力突出國家成就或目標,比如鐵路建設與航天探索。雖然近年來春晚收視率有所下降,但有報道說,今年的龍年春晚收穫了最近六年來的最高收視率。而龍本身在中國就屬於常常和傳統文化聯繫在一起的標誌物。
春晚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機會,讓我們得以了解中國希望本國民眾如何理解和感受國家現狀,包括了解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的地位。
今年的春晚具有一些突出特點:
首先,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得到充分歌頌。這與中國近年來大力倡導“文化自信”和着重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性的努力是一致的。
中國如今擁有全世界數量最多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此外,中國還在國內建立了自己的傳統文化遺產保護機制。在中國取得巨大的技術和經濟成就的同時,今年的春晚更多強調了輝煌的歷史遺產,例如對唐代著名詩人的致敬。對文明敘事和文明認同的強調比以往更為突出。
今年的春晚還增加了新疆分會場,邀請了大批維吾爾族表演者。
中國把文明話語體系列為民族自豪感的源泉,把春晚當成突出傳統文化的重要媒介。春晚不僅展現了中國豐富的傳統文化,宣揚了被社會廣泛接受的情感和道德(比如全民健身、代際和睦和民族團結等),而且充當了應對國內外複雜信息流的重要平台。
今年的節目特彆強調了文明自豪感,展現了在國際代表性上的精心策劃和對民族多樣性的細緻處理。通過這一文化、社會和政治景觀,春晚表達了一種“恰如其分”的感覺,表明中國政府善於打造出在國內外都能引起共鳴的國家敘事。(編譯/劉子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