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話劇《悲慘世界》首演 劉燁、張可盈演繹“人性向善史詩”

娛樂頭條 1514℃

封面新聞記者 粟裕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作為中法文化旅遊年項目之一,中文版話劇《悲慘世界》1月26日在北京首演。該劇由央華戲劇與法國蒙彼利埃演員之春戲劇節出品,法國導演讓·貝洛里尼執導,演員劉燁、張可盈、林麟、林繼凡等主演,集結了中法兩國的實力創作團隊,展現了悲憫大眾、珍視生命的人道主義精神與氣勢恢宏、複雜深刻的歷史畫卷。

《悲慘世界》是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的長篇小說,首次發表於1862年,被稱作“人類苦難的百科全書,人性向善的精神史詩”。小說以社會底層受苦受難的窮人為對象,描繪了一幅悲慘世界的圖景。芳汀、柯賽特受苦受難,冉·阿讓掙扎奮鬥,為在社會上取得立足之地而歷盡坎坷,作品至今擁有“社會史學”之美譽。

中文版話劇《悲慘世界》首演 劉燁、張可盈演繹“人性向善史詩” - 陸劇吧

話劇《悲慘世界》劇照。主辦方供圖

跨越國界心靈碰撞

呈現雨果文學世界

法國人民劇院院長讓·貝洛里尼曾憑藉作品《四川好人》贏得法國戲劇界最高榮譽“莫里哀戲劇獎”。他曾創作改編了雨果、拉伯雷、陀思妥耶夫斯基等巨匠的經典作品。從法國來到中國,歷經幾個月的排練,共同碰撞思想的火花,他想把“最真誠的話劇”帶給觀眾。

“儘管這是一部源自法國的作品,但當觀眾在一起欣賞的時候,仍然可以跨越國界,可以超越語言的障礙,共同感受文化的魅力。它反映的主題是人類在苦難、悲慘的世界中,永遠保持着對善的渴望和期待。”讓·貝洛里尼接受封面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戲劇要把文學作品的想象延伸到舞台上,所有的角色通過主創人員的集體想象得以最終呈現。

讓·貝洛里尼基於原著小說創作,劇中所有台詞全部出自原著,在不改變原著精髓的基礎上將其搬上舞台,力圖呈現“原汁原味”的雨果文學世界。他向記者表示,“這部作品最重要的是戲劇本身,是用戲劇來凸顯這部文學著作,通過這次創作把來自不同文化的人結合在一起,碰撞出火花。”

對於與中國演員的合作,他表示,不只是讓演員簡單演繹故事中的人物,而是讓演員逐漸跟導演一起工作,演員就變成了作者。“我一直在尋求跟演員的心靈碰撞,跟演員真正地相知相遇。”

中文版話劇《悲慘世界》首演 劉燁、張可盈演繹“人性向善史詩” - 陸劇吧

話劇《悲慘世界》劇照。主辦方供圖

闊別話劇舞台13年

劉燁塑造冉·阿讓

距上一次登上話劇舞台已過去13年,劉燁此次詮釋中國版的冉·阿讓令觀眾期待。身兼《悲慘世界》監製與主演“雙重身份”的劉燁向記者表示,戲劇有獨特美好的一面,當站在舞台上,被觀眾和音樂環繞,演員可以盡情表達感受和激情。“因為只有一次機會,使你不得不把每一句台詞都捧在手心,珍貴無比又小心翼翼,所以它危險又絢麗。”

劉燁坦言,話劇第一幕需要挑戰“海量”台詞,八頁劇本除了考驗記憶力,最重要的是表現力和感染力,這個時候需要讓語言和表演吸引和留住觀眾。

“能塑造冉·阿讓這樣一個角色,對任何一個演員而言,都是職業生涯的驕傲。”劉燁說,作為一名話劇演員,戲劇有着非凡意義。去年7月,他正式進組,開始第一階段排練,瞬間找回20多年前在學校演話劇的激情,他希望能跨越諸多《悲慘世界》的經典版本,用心塑造出一個讓中國觀眾接受的冉·阿讓。

張可盈“一戲兩角”

不斷突破表演邊界

演員張可盈此前在話劇《原野》主演“金子”,詮釋了複雜社會中女性的光芒,受到好評。此次在《悲慘世界》中挑戰芳汀、珂賽特兩大角色,她坦言頗具挑戰。

中文版話劇《悲慘世界》首演 劉燁、張可盈演繹“人性向善史詩” - 陸劇吧

張可盈飾演芳汀。主辦方供圖

她向記者表示,此前表演創作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體系為主,而這次嘗試布萊希特“間離派”表演,演員不僅是角色本身,也是“說書人”。“我要放下自己的預想,講述人物的故事給觀眾,無論哪種表演方式,都是把最真摯的感情奉獻給舞台,這是最真實的表演。”

中文版話劇《悲慘世界》首演 劉燁、張可盈演繹“人性向善史詩” - 陸劇吧

張可盈飾演芳汀。主辦方供圖

對於如何區分兩個角色,張可盈說,她們兩個是母女,所以在感情上會有“心心相連”的關係。自己在表演狀態和聲線上都會做出區別,讓觀眾感受到不同命運的女性呈現。“我想不斷突破表演邊界,每一部戲都是增長自己的能力,這讓我收穫更多。”

中文版話劇《悲慘世界》首演 劉燁、張可盈演繹“人性向善史詩” - 陸劇吧

張可盈飾演珂賽特。主辦方供圖

“我們在講述一段回憶,這段回憶就是《悲慘世界》劇作本身。”張可盈表示,是芳汀所有的不幸,成全了珂賽特的幸福。她每次表演都全情投入,在講述她們的故事,又在過程中慢慢變成她們。這是與以往都不同的表演體驗。“我們在這個公開的‘法庭’上呈現故事,共同呼喊出心底而來的聲音,為她們,也為自己辯護。希望它寂靜無聲,又震耳欲聾。”

給觀眾“想象自由”

真善美永不會過時

對於該劇呈現和帶給觀眾的感受,讓·貝洛里尼表示,觀眾應當和讀者的處境相同,必須給予他們極大自由,即想象的自由。“在觀看演出時,他們應該能夠從演員身上看到自己的內心,能夠觸動心靈才是有詩意的。為了呈現,我們漫步、聆聽,並藉助演員的藝術家感覺、情感和技巧創作,將作品立起來。這些藝術家就是詩人,他們通過想象力重塑作者的語言。”

“《悲慘世界》有着高度藝術價值和藝術空間,它是全人類共同推動文明的文學基石之一。”該劇藝術總監、監製王可然表示,這部中法藝術家合作的作品所體現出來的人性、人類共有的基礎價值、人類命運共同體,體現於每個藝術價值中,也同樣表達於戲劇的藝術行動之中。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悲慘世界》對中法文化交流意味着什麼?“這是最好的文化獻禮,讓兩國觀眾重溫這部名著中真正的內涵,因為這些真善美的精神是永遠不會過時的。”讓·貝洛里尼說。

標籤: 娛樂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