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佘詩曼主演的《新聞女王》簡直贏麻了,在剛剛結束的“萬千星輝頒獎典禮2023”上瘋狂席捲了8個獎項,其中佘詩曼梅開三度,以職場精英大女主“文慧心”一角拿下了三大視後。
這部職場劇也順理成章成為港劇之光,再現當年tvb職場劇的光輝時刻。
想當年自己還是學生,可沒少看那些風靡一時的職場劇,比如,律政劇《壹號皇庭》、法醫劇《鑒證實錄》、時裝醫療劇《妙手仁心》、空乘劇《衝上雲霄》,每看一部劇的時候就幻想自己穿着劇中時髦的衣着在職場上一展風采。
而那時專演百變職場精英的tvb當家花旦“陳慧珊”,絕對比如今的“佘詩曼”還要颯爽英姿、果斷幹練。
陳慧珊雖然沒有非常漂亮,但是風格獨特、氣質過人。她略帶稜角的臉頰、知性冷靜的眼神正好中和了女性的感性和溫柔,突顯了女性的理性與睿智。
無論飾演什麼職場角色,陳慧珊給人的感覺總是自然真實,彷彿本色出演,也因此成為了一代人的職業啟蒙“老師”。
很長一段時間裡陳慧珊很少出現在熒幕中了,再度被人們提起時都是關於她“過氣”之後樸素、遲暮生活的新聞。
其實就在她淡出觀眾視野的十幾年裡,她已經悄悄完成了華麗轉身,在自己的人生劇本中認真飾演“英語老師”、“媽媽”、“教育博士”、“教育工作者”等角色,同樣精彩。
01
陳慧珊本人的教育背景很好,她畢業於美國“新常春藤”之一的波士頓大學,主修新聞傳播系,屬於tvb當家花旦中的高學歷人才。
但是帶給陳慧珊“知識與智慧”的卻不僅僅是她的學歷,而是她的人生經歷,父親是她的第一任老師。
陳慧珊出生在香港一個追求上進的中產家庭,父親是一名舞蹈家,曾任香港電視台的舞蹈主任。
陳父為了子女得到更好的教育,在陳慧珊5歲時,選擇舉家搬遷到美國波士頓,於是陳慧珊從小在美式教育體系之下長大。
移民的決定讓生活壓力突然變大,陳父不得不身兼數職,既要在一所公立學校做雙語老師、教中國舞,還開辦了自己的舞蹈機構,即便如此繁忙,陳父仍然堅持學習,通過不懈的努力最終獲得了教育碩士的學位。
陳慧珊被父親勇敢追求理想的熱情和孜孜不倦向前的動力所感染,這成為她今後敢於探索的精神源泉。
陳父雖然崇尚學習,卻從不盲目崇拜學習,在舞蹈學員招生上,他更願意選擇學習成績不佳的學生,在他看來,舞蹈也許能成為他們在學習之外重拾信心的工具。
對待學生,陳父一直都是真誠用心,他認為只有真正對學生關心,學生才會跟老師建立更加信任的關係,這對學生的幫助是比鞭策、打罵更為有效。
這些教育觀念讓陳慧珊第一次感受到,原來學生們懂得愛是一件更重要的事情,讀書也並不是唯一的陽關大道,人生是條條大路通羅馬的,學習不好也能擁有夢想和未來。
在父親的影響下,陳慧珊還很喜歡舞蹈,她希望走上舞蹈這條路,成為一名舞蹈家,但人生的路也並不是想走哪條走哪條。
由於陳慧珊練習很刻苦,她的腳踝在一次練習中意外受傷,被迫中斷舞蹈的學習,但她也有了更多的時間和決心投入學習。
最終陳慧珊以全a+的成績成功考取了波士頓大學。畢業後,她在波士頓電視台新聞部做編導助理,初入職場,在歧視華人的環境里,無論她如何認真努力,回報她的只有批評和不公。
1994年,已經成家的陳慧珊決定回香港發展,她順利加入tvb明珠台新聞部,擔任新聞節目及天氣節目主持、記者及編導等職務,雖然辛苦,但是卻做的風生水起。
此時她的伯樂出現了,tvb知名導演和製作人鄧特希發現這個女孩身上知性幹練、成熟穩重的氣質,非常適合職場劇,在他的大力引薦下,陳慧珊走上了熒幕。
首次登上熒幕,陳慧珊就一炮而紅,她在《皇庭壹號5》中飾演的律師歐子強冷靜酷颯、專註事業、不依賴男友。陳慧珊的出現卻成為此劇最大亮點,讓電視劇收視率不降反升。
從此,陳慧珊迎來了她的黃金7年,演什麼職業像什麼職業,成為tvb最快躋身當家花旦的明星。
《鑒證實錄》中的女法醫聶寶言👇
《衝上雲霄》中掀起制服風潮的樂以珊👇
很多人正是在陳慧珊各種“職業形象”的影響下,擁有了自己的職業期待,據說當年《鑒證實錄》播出後,同濟醫學院法醫系的女性報考數量明顯增加,長春鐵路公安處的一名法醫也是在她的影響下踏入法醫這一行的。
每當聽到這樣的消息,陳慧珊內心都是十分滿足,影響他人職業選擇的“工作”實在太有意義了,這種感覺似曾相識,像極了陳父的職業選擇和教育觀念對自己的影響。
02
2004年,陳慧珊離開tvb並漸漸淡出屏幕,她解釋到:“在tvb的時候,工作很順利,可是你心裡真的有一部分是missing的,你不知道不滿足的部分是什麼,而且如果身在其中,你永遠找不到答案。”
但是尋找的路途仍然是充滿未知的,需要時間和契機。
與第一任丈夫離婚兩年後,陳慧珊和經紀人鍾家鴻進入婚姻殿堂,次年兩人擁有了一個寶貝女兒,陳慧珊的重心完全放在了家庭中,偶然有些主持、演出的工作,但大都不溫不火。
直到2012年,丈夫鍾家鴻宣布破產,沉寂許久的陳慧珊被迫復出工作,也接拍了一些節目、演出,但主要的工作還是在深圳一家英語培訓機構做英語老師,一做就是5年的時間。
當人們得知曾經的tvb視後轉型做英語老師,不免唏噓,為之惋惜。
陳慧珊並沒有受到唏噓聲的影響,她專註於自己真實的角色中。那些曾經在熒幕上圍繞她的讚美之詞,當她腳踏實地真正踏入職場時依舊適用。
“她專註在為孩子們的語言能力和素質提升上,從來沒有任何炒作”,她是“傑出的教育工作者”、“出色的英文老師”,台前幕後,她永遠是“知性、唯美、聰慧、高知”的職場形象。
陳慧珊從學校和家庭得到的教育,沒有白費也沒有埋沒,她繼續用學到的知識和孜孜不倦的精神在新的領域大放光彩。
同時,她決心到高校進修,2012年,41歲的陳慧珊開始在港大攻讀教育學(英文教育方向)碩士,2年後,又繼續攻讀教育學博士,2020年畢業時她已經49歲了。
關於為什麼在四十不惑時重返校園,陳慧珊解釋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女兒。
“女兒慢慢長大,有時已經不知道是我教她,還是她教我,發覺自己愈來愈缺乏一些東西,所擁有的知識與能力不足以教她,況且學到的知識永遠是自己,總不會被人拿走。讀完後的路,雖未完全決定去向,希望有機會貢獻在教育方面。”
陳慧珊一直認為“教自己”,才能“育他人”,這也是她本人最受益的一種教育方式,也是她教育女兒的方式。
陳慧珊的女兒鐘律然mira原本是一個害羞且內向的女孩,她經常帶着女兒和合作者開會,讓女兒看父母在為什麼事情努力,說什麼話,做什麼樣的人,很多事情女兒聽見了未必能懂,陳慧珊夫婦總會耐心的解釋。
幾年下來,潛移默化中mira的自信心明顯增強,從前不敢上鏡的女兒主動提出想參與到母親的拍攝工作中,她也會更願意接觸不同的人群,在學校還會和同學朋友討論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人生目標等深入的話題。
有一次陳慧珊去接女兒放學,女兒一會擔心同學堵車上學遲到,一會又擔心路上走的同學會被雨淋濕,女兒如此懂得換位思考、關心他人的需要,讓陳慧珊非常驚喜。
除了身教和家教,陳慧珊很注重培養女兒自主性,讓她自己去探索,去經歷。
當女兒像其他小朋友一樣問她作業怎麼解答時,陳慧珊會耐心地幫她分析問題,引導女兒自己找尋答案。
“經歷過艱難的考驗,最後才能感受到開心。如果我馬上告訴她怎麼做或者答案,那麼過程就沒意義了。”
如何尋找人生的答案,陳慧珊夫婦也是一樣的引導與教育女兒,站在尼泊爾2500年的大佛塔上,陳慧珊有感而發:“過程有時候比結果還要重要,遇到一些事情,有時候不可能很快下決定,反而需要一定時間見證、探索,還要經歷一段路程的堅持,去尋找答案,哪怕部分答案也好。”
所以當很多父母擔心子女進入不了頂尖大學時,陳慧珊並不擔心,她非常認同瑞士的教育理念:學歷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終身學習的態度,一個人能找到自己的熱情所在,人生自然會精彩無限。
03
洗凈鉛華,陳慧珊已經找到了曾經缺失的答案,那就是終身自教。
“假如三十歲畢業,還有六七十年要走人生這條路,教育不只是學術上或家教上學到的東西,自己也要終身學習。”
帶着這樣的思考和熱情,陳慧珊和丈夫自掏腰包,耗資7位數,籌備5年,拍攝教育紀錄片三部曲《放學後》、《在學中》、《開學前》,希望將終身自教的理念根植到更多人的心裡。
2019年《放學後》已順利開播,陳慧珊以學生、家長、教育工作者的三重身份採訪了十幾個行業、從70-90不同年齡段的人們,既有宣萱、吳鎮宇、胡杏兒、李若彤等圈中好友、娛樂名人,也有學生、老師、創業者、從政高官等普通人,與他們共同探討教育的奧秘。
節目並不說教也沒有雞湯,陳慧珊鼓勵嘉賓們自由真誠分享,以人生第一視角看待一路遇到的教育與成長的黑暗與高光時刻。
港星吳鎮宇學歷不高,他最好的老師就是從沒讀過書的母親,她強悍不屈,樂觀向上,自有一套生活哲學,母親經常對她的教導是不要欺負別人,也不要被別人欺負。
一次吳鎮宇看到兒子臉上有一塊淤青,便追問兒子原因,原來是在學校被同學打了,但吳鎮宇沒有直接插手,而是教給孩子面對暴力如何保護自己,這是男孩子的必修課。
陳慧珊與老友宣萱漫步在英國街頭,閑談影響自己一生的教育時刻。
宣萱12歲便在國外讀書,長大後,順利從英國top3的帝國理工大學畢業,在那裡她學會了很多社交禮儀,這幫助她在工作中更快地得到別人的信任與認可。
她能養成獨立精神還要得益於另一位老師,就是她從小到大的保姆阿姨英姐,從如何疊衣服、如何下樓玩耍等瑣事事情,到她常常感受到的真誠與關心,都有英姐樸素的影響。
如今已經50多歲的宣萱自得其樂,雖然她曾經非常焦慮30歲之後自己的黃金時代馬上要過去了,但是回想過來真正開心的時間也是30歲之後,哪怕她在30-40歲經歷的困難、傷心事最多。
讓這一切轉變的是一位素未謀面的美國男演員,他在接受採訪時談到自己面對人生困境時的心態是:不要問 why me,而要說 try me(不是自怨自艾,而要勇於嘗試)。
聽到這句話的宣萱整個人心態都開放了,她不再事無巨細的計劃,而是更有走一步看一步的鬆弛與隨性。
採訪中,陳慧珊聽到了很多人的焦慮不安,也看到很多教育工作者的大膽嘗試與努力。
90後natalie是一位創新教育創業者,她創辦的“自由學園”倡導任何需要人才的地方都是學生的課堂的理念。
她認為“讀書成績好才能有所成就”的觀念已經過時了,現代社會更加註重實習和經驗,允許孩子們在十二三歲大膽探索自己想要什麼,為他們創造機會實踐與體驗,他們才會找到自己的可能性。
當然教育改革要面對的困境很多,natalie需要花很大的精力說服父母,不要總用大量上補習班佔用孩子的時間和滿足家長的安全感,特別是當孩子不喜歡時,父母需要幫助孩子發掘自己的才能。
更大的困難在於,教育需要耐心,新的教育方法沒有辦法在幾周甚至幾個月內就給家長答案,往往需要三五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教育是一個宏大的課題,沒有標準和唯一的答案,陳慧珊很有自知知名,她說“教育如同黑洞,是一段在未知與探索中的路程”,但她也覺得探討的過程本身存在着意義,它可以推動更多人對教育的深度思考。
未來,陳慧珊還將繼續她的《在學中》、《開學前》的錄製,繼續自我教育和探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