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求會 | 2023年我印象深刻的四本新書

娛樂頭條 2899℃

2023年,讀了十來本新書,印象深刻的有這麼四本。

張求會 | 2023年我印象深刻的四本新書 - 陸劇吧

第一本是60後學者陳曉平的《近人近事探案集》(南京大學出版社,2023年8月)。我與陳君相識時,他還在經營舊書店。後來,他把書店關了,一心一意做學問,“澎湃新聞·私家歷史”成了他的營業新場所,“民間學者”成了他的新標籤。在學術資源壟斷仍然嚴重的當下,堅持做自己感興趣而又有價值的學術研究,其中的艱辛不用多說。不過,這些只是我的感觸,陳君這本書壓根不打悲情牌,而是靠實力征服那些傲嬌者。

陳著所探之案,以粵人粵事居多,讓我這新粵人看得津津有味。比如,民族英雄鄧世昌的生父究竟是誰?珠三角的“自梳女”和近代最早一批女權主義者有着怎樣的歷史聯繫?開埠後的上海是否真有一個“粵滬新人網絡”?孫中山和宋慶齡日常交談為什麼用英語?鄧鏗被刺和陳炯明有沒有關係?“丁龍講座”紀念的丁龍是山東人還是廣東人?“史語所”的原址到底在哪裡?其中,《中研院史語所原址發現記》一篇特別重要。該文在忠實記錄陳君及其同道十年探尋全過程的同時,也為今日治史者提供了有益的啟迪:既要大膽質疑,更要小心求證;既要埋首書齋,還須走向田野;既能勘探現場,又能重現舊貌;既要鑽故紙堆,還要用互聯網;既擅單打獨鬥,又懂群策群力。2019年3月14日,《南方周末》刊發此文,引起多方關注;2022年4月18日,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收到國家文物局批複,正式啟動對柏園的修繕保護工程,柏園西座一、二層升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同年10月22日,在“史語所”創辦紀念日當天,東山柏園正式對公眾開放。功德若此,夫復何求?

張求會 | 2023年我印象深刻的四本新書 - 陸劇吧

第二本是70後學者張旭東的《藕香零拾》(上海文藝出版社,2023年3月)。這本書描繪的是明清易代、清民交替之際知識分子的群像,但着墨最多的顯然是“義寧先生”陳寅恪,因此,未嘗不可將其視為一本研究陳寅恪的專書——而且是朝着陳寅恪又邁進一步的佳作。

《藕香零拾》由三十餘篇已刊文章集結而成,其中《錢曾與嚴熊——〈柳如是別傳〉錢氏家難章補論》《陳寅恪為他人所作序》《陳寅恪與傅斯年——也相倚靠也相難》最合我意。位列榜首的那篇,既能凸顯新材料之新價值,又能激活舊材料之新作用,堪稱“以義寧之法補義寧之書”。不僅如此,“迷戀義寧先生文字”的張旭東改良了陳氏文風,使得這篇模仿之作行文繁密而不枝蔓,字詞馴雅而不詰屈,故而較《柳如是別傳》更好讀、更好懂。陳寅恪為他人作序共14篇,旭東也許不是最早關注這些序文的學者,但能將14篇序言打成一片,綜括其通義,總稱以“書外之序”,已足以讓他更高一層樓;而“書外之序”一名,應該是旭東的首創。《陳寅恪與傅斯年——也相倚靠也相難》寫得客觀而公允,我一直認為是辨析傅陳關係史的最好文字。

張求會 | 2023年我印象深刻的四本新書 - 陸劇吧

第三本是80後學者韓策的《江督易主與晚清政治》(北京大學出版社,2023年8月)。韓策是位地道的80後,長得有些老成,做學問更是老到得很。我和他迄今見過三次,發現學界的老中青都喜歡他,網上所傳真實不虛。看他的簡歷,妥妥的根正苗紅:北大歷史系碩博連讀,隨後進入中國社科院近史所做博士後研究,再回到北大歷史系,現為該系助理教授。《江督易主與晚清政治》脫胎於博士後報告,相關的論文至少有《清季“湘人江督格局”的終結與“北洋下南洋”的形成》《清季江督之爭與丁未政潮的一個新解釋》《東南互保格局是怎樣被破解的?——光宣之際南北關係轉變的一個表現》《“湘人江督格局”的形成與晚清政治》《北洋南洋一線牽:甲午戰後圍繞直督與江督的政爭》等多篇,研究路數、成果呈現也是妥妥的操正步、走正途。毫不誇張地說,韓策的這本新書以及此前所出《科舉改制與最後的進士》(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足以讓我們對北大歷史系重生敬意,對80後學者充滿期待。

晚清兩江總督易主的歷史,始終交織着滿與漢、中央與地方、南方與北方、湘軍集團與淮軍集團、湘軍集團內部各派系的權力鬥爭,以及清廷對科舉與軍功、內憂與外患、洋務與內政輕重緩急的考量和取捨。《江督易主與晚清政治》聚焦江督易主和東南權勢轉移,為讀者透視晚清政治史提供了不同於既往研究的一把新鑰匙。韓策在書中提出了三個概念——“湘人江督格局”“北洋下南洋”“有重心的同治”,並且圍繞着它們作出系統的考察和論述,不但糾正了以往一些似是而非的認識,而且給出了富有開創性的新解釋。

韓策首創的這三個概念,或許改換成三個現實性問題,更能吸引普通讀者的閱讀興趣。問題一:湘軍統帥、中興名臣曾國藩,出任兩江總督咋就那麼難?問題二:兩江統轄江蘇、安徽和江西三省,籍貫安徽、來自北洋的周馥,怎麼就能順利署理江督(接近兩年)而不用迴避?問題三:面臨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清廷最高層為了實現“同襄郅治”,不得不在各方勢力之間採取了哪些制衡之術?

張求會 | 2023年我印象深刻的四本新書 - 陸劇吧

第四本是90後學者左安軍的《樂與怒:beyond傳》(南京大學出版社,2023年12月)。2023年是beyond樂隊成立40周年,也是beyond靈魂人物黃家駒逝世30周年的重要年份。作為目前關於beyond樂隊的首部完整傳記,《樂與怒:beyond傳》全面、系統、客觀地展現了beyond從創隊到當紅直至解散的曲折歷史,尤其挖掘了黃家駒的成長史、創作史與思想質地。

《樂與怒:beyond傳》大概是我2023年讀到的最不一樣的書。首先,作者身份不一樣。beyond以原創、演唱粵語歌曲而聞名,beyond傳的作者卻是一位不會說廣東話的貴州小夥子。其次,參考文獻不一樣。“著作”“期刊”“報紙”之外,另有“網絡文章”“散頁”“電視/電台/音頻”“展覽”“專輯(albums)”“單曲(single)”等新型文獻。再次,創作方法不一樣。在長達九年的創作期間,作者通過面談、遠程視頻、即時語音、筆談等方式,採訪了beyond歷史的眾多參與者和見證人,發掘出大量第一手資料。最後,作品風格不一樣。左安軍是一位青年詩人,這本書的整體風格卻很平實,鮮有個性化評判,更少抒情與描寫。

在“後記”里,左安軍說,“這部傳記從構想到行文,都帶有幾分考辨色彩。但需要指出的是,本書的定位自始至終都是傳記文學,而非學術著作。文中對錯誤性的史實、具有爭議的說法以及重要的觀點進行了注釋,供讀者自行參考判斷。”自謙之外,還是聽得出幾分不確信、不自信。相比而言,我覺得陳卓(該書的策劃編輯兼責任編輯)對這本書的定位——“beyond全傳/正傳”——可能更準確、更自信。身處e時代,研究對象另類、文獻載體另類、研究方法另類、成果形態另類、傳播渠道另類,可謂大勢所趨。在權威期刊也不得不接受網絡文獻的今天,與其爭論beyond正傳算不算學術著作,還不如問問我們是不是真的做好了全面應戰的準備。

(作者為廣東省委黨校教授)

張求會

責編 劉小磊

標籤: 娛樂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