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豪華汽車正在中國經歷至暗時刻。
根據乘聯會的數據,今年前9個月,保時捷在華銷量下跌29%,這還算好的,同一時期,賓利、勞斯萊斯和瑪莎拉蒂的下跌幅度分別達到44%、57%和79%。
這中間的原因很複雜,比如品牌祛魅、服務不周,此外還有個更大的背景:眾所周知,新能源替代燃油。越是定位高端的品牌,越是固守燃油車。
在新能源時代,超豪華汽車也會迎來大洗牌。
比如剛剛亮相的鴻蒙智行尊界,直接對標“邁勞賓”,定位叫時代旗艦,要做新能源時代的國產旗艦。
那麼鴻蒙智行是誰?它憑什麼敢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又能不能成功呢?
鴻蒙智行全稱鴻蒙智能汽車技術生態聯盟,聯盟里有4個兄弟,跟賽力斯合作的問界、跟奇瑞合作的智界、跟北汽合作的享界,以及跟江淮合作的尊界。
問界是大哥,先出生,賽力斯跟華為合作是最早的。一個是要轉型做新能源的老牌車企,一個是有一身技術卻沒有造車經驗的新玩家,它們一拍即合。從一個華為電機開始,賽力斯一步步用華為武裝自己,然後推出問界,從m5到m7再到m9,市值也從兩三百億一路漲到兩千億。
問界的成功,也讓大家對智界、享界、尊界充滿期待。
除了兄弟朋友多,在鴻蒙的賦能下,它們的成長也非常快:定位智慧旗艦suv的問界銷量已突破50萬大關,定位轎跑suv的智界r7,在發布後30天交付超過10000輛,至今大定超過38000輛,定位智慧旗艦轎車的享界s9上市後20天大定超過8000輛,連續8周蟬聯40萬以上純電轎車銷量第一。
在各個不同定位的市場都能做好,鴻蒙智行自然有底氣做超豪華旗艦了。
問題是,鴻蒙智行才1周歲,為什麼這麼快就取得了這樣的成就?
我認為能實現“鴻蒙速度”,主要靠3點。
第一點是品牌勢能。
鴻蒙智行不是從零起跑的,而是一出生就自帶巨大的品牌勢能。前面我說了,它脫胎於華為車bu,華為用三十多年建立起來的高科技、國際化、民族驕傲等等c端認知,鴻蒙智行都繼承下來了。
消費者如果信任華為,那對鴻蒙智行至少也會有好感,畢竟虎父無犬子。
而品牌的背後,更多的是產品和技術做支撐。
這就說到了第二點,技術積澱。
雖然鴻蒙智行發布品牌只有一年,但2019年華為車bu就成立了。
再往前,2013年華為成立車聯網業務部,那時市場上還沒有智能汽車的概念。
再往前,2009年,華為開始研發車載通信模塊。所以華為涉足汽車業務已經15年了,說是“老牌車企”也不為過。
你以為這就追溯到頭了嗎?遠遠沒有。華為從1991年就開始研發芯片,這是如今智能汽車的核心;車聯網更是華為的老本行,他們從誕生第一天起就在研發通信技術。
而且,華為從第一天起就在儲備人才。華為車bu研發團隊超過7000人,這個數字對其他新勢力來說可能要積累十年。
但即便有品牌勢能和技術積澱,華為造車也不是出道即巔峰,而是一路磕磕絆絆。問界在去年新m7發布後才大爆發,智界也經歷過s7的工廠搬遷、芯片供應等困難,余承東說自己“一般都失敗兩次,第三次一定崛起”。
所以在品牌勢能、技術積澱之外,還有第三點:戰略定力。
華為講“五看三定”,首先就是定戰略,定長期發展目標。
這些年跨界造車的數不勝數,魚龍混雜,不少車主甚至地方政府都踩雷了,但大家都相信華為不是來玩票的,而是長期深耕、戰略投入。
根據華為2023年年報,從2019年車bu成立到2023年末,華為在造車上的累計研發投入超過300億。
雖然之前智界s7遇到過交付困難,但隨着r7爆單,智界品牌也立起來了。現在智界新s7已經亮相,不但解決了供應鏈問題,還對外觀、內飾、智能化等等做出了升級,要再戰純電轎車市場。
品牌勢能+技術積澱+戰略定力,讓鴻蒙智行打贏了一場場閃電戰。但閃電戰的背後,我認為是華為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持久戰。商業世界哪有什麼一日千里,有的都是日拱一卒。
作者 | 吳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