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正值奧地利作曲家安東·布魯克納誕辰200周年,享譽世界的指揮大師圖岡·索契耶夫率領德國歷史最悠久的交響樂團之一——慕尼黑愛樂樂團亮相藝術節,11月16日在上海交響音樂廳演繹了布魯克納的鴻篇巨著《c小調第八交響曲》。
11月17日晚,作為第二十三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的閉幕演出,慕尼黑愛樂樂團和出身上海的青年鋼琴家張昊辰合作,演繹柴可夫斯基和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的作品。
昨晚的演出之後,為期一個月的藝術節也正式落下帷幕。在這藝術的金秋,近80個國家和地區、國內27個省市自治區1.6餘萬名藝術工作者,用370餘項、1600餘場演出展覽活動,吸引線上線下超千萬人次參與。其中,24%的觀眾來自外省市,8%的觀眾來自境外(含港澳台地區)。
|主板演出首演比例超90%
秉持着創新精神,依靠強大的全球演藝資源配置能力,本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主板演出首演比例超90%、首展比例達85%,柏林愛樂和北京人藝在上海也開啟了全新的名團駐演模式。尤其“北京人藝在上海”,打造了一次集演出、藝術教育、主題研討會等各種活動於一體的“新形態”。
這樣的創新,溢出效果也很明顯:倫敦交響樂團、蒙特卡羅芭蕾舞團、德國邵賓納劇院等名團,都紛紛將中國乃至亞洲的“唯一一站”或中國巡演“第一站”放在了上海,也讓上海“全球藝場”的金字招牌更加閃亮。
藝術節今年依託大數據作出的觀眾畫像也證實了這一點,極具獨家性的“上海駐演”和“唯一一站”,吸引了約24%的外省市觀眾、約8%境外(含港澳台地區)觀眾來滬。
也正因如此,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的平台已被中外文化演藝產業的從業者公認為中外文明的“互鑒地”。國際演藝大會就充分證明了藝術節的行業集聚效應得進一步放大——4天的時間共吸引了來自51個國家和地區的500餘家專業機構及2000餘名業界嘉賓參與,促成合作的能力進一步增強,國際演藝大會開幕當天,13項重磅合作協議被簽署,會期內共達成了近600項初步合作意向,整體規模再創新高。
集聚效應也讓藝術節成為行業“產學研一體化”的極佳平台。9場專業國際對話,聚焦國際演藝市場新趨勢、新熱點。藝術節期間舉辦的第四屆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聯盟年會,更是體現了全球藝術界人士加強交流與合作的迫切期待,在來自白俄羅斯、北馬其頓、墨西哥以及中國的6家機構今年新加入後,聯盟目前已有來自51個國家和地區的186家成員機構,藝術的“朋友圈”不斷擴大。
|藝術在這座城市蓬勃發展
藝術節不僅鏈接着全球藝場,更是青年新銳培植未來的“孵化池”。通過“扶青計劃”這樣的培養扶持機制,今年共推出9部舞台藝術作品、2個視覺藝術項目和“一帶一路”主題展演,《人格畫廊personallery 3.0》等作品還走進商圈以及上生新所、今潮8弄等熱門的時尚文化新地標,打破新潮藝術和現實生活的壁壘。
另外,“學生觀劇觀展團”“藝術進校園”等品牌項目的資源配置和協同聯動,也為青少年美育系統性地打造了觀摩學習、接受文化熏陶的平台。
例如來自俄羅斯馬林斯基劇院芭蕾舞團的藝術家就把“課堂”直接搬上了舞台。通過藝術節選送的40位有着一定芭蕾基礎的小學生,作為舞團的“臨時”群舞演員,加入到了《舞姬》的表演之中,其中絕大多數的學生都是首次登上舞台。而這份“幸運”讓帶隊老師項陽羨慕不已:“在我們學跳舞的年代,這樣的機會想都不敢想!”
“熱愛戲劇吧,熱愛藝術吧!當藝術成為你生活的一部分時,你的視野就會開闊,你看待事物的方式就會不同。”這是北京人藝院長馮遠征告訴年輕學子的話,而這也是藝術之所以在這座城市如此蓬勃的理由。
為一場演出奔赴一座城,這裡永遠有“不斷更”的文化現場和“不可數”的藝術熱忱。
(晨報記者 王 琛)
(點擊圖片可跳轉電子報版面)
買拐杖、輪椅、老花鏡都能享受補貼了
(點擊圖片可跳轉電子報版面)
徐家匯“食品大王”匯聯商廈煥新回歸
(點擊圖片可跳轉電子報版面)
寵物犬嚇倒老人 主人被判賠14萬元
(點擊圖片可跳轉電子報版面)
“當你知道自己即將死去,你會如何跳舞?”
(點擊圖片可跳轉電子報版面)
脫口秀
(點擊圖片可跳轉電子報版面)
上海高定綻放“東方生活美學”
(點擊圖片可跳轉電子報版面)
棋局教會我的,是不要在意輸贏
(點擊圖片可跳轉電子報版面)
來源:新聞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