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喜劇《元宵》下周上演:讓莎士比亞穿越到唐朝的廣州|睇劇

11月22日-23日,香港中英劇團將在廣州大劇院的舞台上傾情呈現改編自《第十二夜》的愛情喜劇《元宵》,帶觀眾穿梭回唐朝的廣州!

學貫中西的已故“鬼才”翻譯劇作家陳鈞潤從《詩經》中汲取靈感,運用他極高的中文造詣,將一句句莎劇經典對白轉化成本土語言,無縫銜接至古代唐朝,為觀眾帶來一場別開生面的喜劇體驗。

愛情喜劇《元宵》三度復排

中英劇團分別在1986年及2000年演出過《元宵》,首演至今已經超過三分一個世紀。

1986年,《元宵》在香港藝術節面世,由時任中英藝術總監bernard goss執導,張可堅、李鎮洲、龔國強、羅靜雯、鄭寶芝出演主角。其時為20世紀80年代的香港藝文界帶來極大衝擊,也成就了一出翻譯劇佳作。

2000年的《元宵》由古天農擔任導演,盧智燊、劉浩翔、周偉強、彭秀慧、羅靜雯參與演出。參演者個個都是當時劇壇新星,如今已經成為本地舞台劇界十分具影響力的演員。

2024年,新生代中英劇團演員將重新演繹《元宵》。英國導演薛卓朗(ceri sherlock)繼《初見》後再度為中英劇院的演出擔任導演。跨越近40年,《元宵》仍然是很多劇迷心中的中英劇團經典。

呈現為人津津樂道的戲劇元素

一見鍾情、女扮男裝、誤會……這些當代偶像劇中為人津津樂道的戲劇元素,早已出現在中外的經典愛情故事中。

有的愛情驚天動地,有的愛情一見傾心,可是偏偏他們遇見的愛情都是“濕水欖核”——捉唔住。稍一不慎,可能就會迷失在這場愛情遊戲中。

一晚,廣州對出海面發生船難,孿生兄妹石芭亭及石蕙蘭同時遇險,妹妹獲救。流落異鄉的她為求生存,只好女扮男裝,當上節度使賀省廬的侍從。

天意弄人,她的首個任務竟是要協助節度使去瘋狂追求千金小姐萼綠華。蕙蘭每天穿梭二人之間傳情,但蕙蘭的開朗與積極,就如夏花般璀璨悅目,竟令萼小姐心如鹿撞,情陷蕙蘭。

神女有心,惜神女無夢,蕙蘭只對賀省廬生情,但自己身份未明,何來得以示愛?一場錯綜複雜的關係,竟然在孿生兄弟石芭亭的突然出現而終現變數。

“抵死”又妙絕的劇本翻譯

擔任《元宵》改編及粵語作詞的已故“鬼才”陳鈞潤(rupert),被譽為改編與翻譯劇界中的殿堂級人物。

作為他的出道之作,他在《元宵》大膽而嶄新的風格在當時80年代的劇壇引來巨大的文化衝擊,而他亦在肯定與批評中逐漸發展個人的寫作風格:以文字貫通中西、穿梭古今,滋養了數代觀眾。

在《元宵》中,陳鈞潤將中國古典哲學、詩學精神化入這個西方劇本,令劇中的宿命感更加強烈,也保留了莎翁劇作悲劇與幽默相交織的藝術深度。

陳鈞潤有才氣,又幽默聰明,他將故事時代背景由英國都鐸(tudor)轉換至中國唐朝的廣州,民風相對開放的朝代,適合出現一見鍾情、女扮男裝、錯點鴛鴦、烈女追求真愛的劇情。

陳鈞潤相當了解粵語的兩個面向:一是帶有唐宋風格的古語音韻,二是落在民間的通俗口語。

所以,陳鈞潤將劇本翻譯成粵語,時而文雅古典,時而流俗巿井,將粵語之雅與俗呈現在不同人的語氣上,即見不同人的身份與教養,把《第十二夜》中貴族平民的分別以粵語呈現出來。

兩者往往配合得天衣無縫,製造一種雅俗共賞的語境,使原著中的文藝詩意與喜鬧氛圍都得以再現,足見陳鈞潤在拿捏翻譯的分寸與平衡上別樹一幟。

陳鈞潤的翻譯藝術,是對經典的重新詮釋,也是對人性的深刻理解。在《元宵》這部劇中,無論是貴族的雅緻還是平民的俚語,都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和情感,讓觀眾看到了不同階層人物的內心世界和情感訴求。

【演出資訊】

香港中英劇團 粵語話劇《元宵》

時間:11月22日(周五)19:30;11月23日(周六)14:30、19:30

地點:廣州大劇院 實驗劇場

演出時長:約150分鐘(包括一次15分鐘中場休息)

語言:粵語演出,配中文字幕

文 | 記者 黃宙輝 通訊員 姚惠圖 | 創演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