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強都市圈,是誰?

原創 劉博團隊

01

都市圈,正進入“通貨膨脹”階段。

目前,全國大大小小的都市圈多達30個以上,已獲批的國家級都市圈達到14個,涵蓋除京滬之外的幾乎所有主要超大特大城市。

與都市圈這個頭銜一起膨脹的,還有都市圈的面積。

雖然國家發改委多次表示,要控制都市圈的面積,但仍然抑制不住各地“貪大求全”,把“都市圈”混淆成“城市群”的傾向。

比如上海大都市圈,面積達5.6萬平方公里,妥妥是一個城市群的規模。正因為“上海大都市圈”太大了,它不可能獲得發改委的批文。

官方對都市圈的定義是:“城市群內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輻射帶動功能強的大城市為中心、以1小時通勤圈為基本範圍的城鎮化空間形態。”

怎麼理解這個定義?

第一,都市圈一定是以一個核心城市為錨點的,城市太多,捆綁在一起,就是城市群的概念。

第二,1小時通勤圈。人們對通勤時間有一定忍耐限度,一般不超過1小時,通勤距離太長,時間成本和交通成本都變得更高,不划算且很難堅持下去,不具備日常性。

因此,真正的都市圈,大概50-100公里的半徑,地域面積對應在2萬平方公里以內。

根據以上定義,我們認為,中國最強都市圈,備選的有四個:京津都市圈、上海都市圈、廣州都市圈和深港都市圈。

這裡說的四大一線城市都市圈範圍,和官方公布的有所不同。官方規劃受制於行政區劃等因素,往往出現拉郎配或拆散有情人的現象。

比如深圳和香港,妥妥是一個緊密型的都市圈,日常跨境消費、通勤、上學的人非常多,但由於香港是單獨的關稅區、內地一般不給香港做規劃,所以官方規劃中沒有“深港都市圈”。

但事實上,香港在靠近深圳規划了北部都會區,而且跟深圳敲定了融合發展規劃,準備形成四個“子圈”。這說明,深港都市圈正在全面推進。

本文說的四大一線城市都市圈,是按照市場化、真實發生(或有可能發生)的原則劃定的範圍,剔除了濫竽充數的部分。

上海都市圈,包括上海、蘇州、嘉興,面積共1.89萬平方公里。

上海經濟外溢,主要方向是蘇州,次要方向是嘉興。雖然上海大都市圈非常大,但正如前文所說,那是一個城市群。

真正有通勤發生的,主要還是在上海和蘇州、嘉興之間。嚴格地說,上海輻射到張家港已經比較勉強了,到嘉興的桐鄉、海寧也比較困難了。

京津都市圈,包括北京、廊坊和天津,面積3.47萬平方公里。

京津都市圈看似超過了一個都市圈面積的最大極限,但是北京山區面積佔總面積的大約62%,約1萬平方公里,因此,京津都市圈實際範圍更小一些。

由於城際鐵路開通,一小時環京通勤圈中,每天從天津到北京通勤的人數約為10萬人,通勤聯繫上京津緊密。

廣州都市圈,包括廣州和佛山,面積1.12萬平方公里。距離廣佛比較遠的韶關、清遠、肇慶、雲浮城區,雖然躺在官方規劃中,但目前不是和廣州連成一片、有通勤意義的都市圈。

深港都市圈,包括深圳和香港,再加上東莞、惠州的惠陽和大亞灣,面積只有0.68平方公里。

數據顯示,深莞兩市日均出行量達到132萬人次,深惠日均出行量約50萬人次。

今年1-9月,深圳口岸出入境人員累計達17278.39萬人次,陸路口岸跨境車輛達809.32萬輛次,換算一下,每天約有64萬人、3萬輛車往來深港之間。

02

四大一線成都市圈,誰最強?

先看基本情況表。

從四大都市圈的總量看:

gdp總量第一的是上海都市圈,2023年達到了7.9萬億元;深港都市圈位居第二,為7.47萬億,京津都市圈第三,6.43萬億,廣州都市圈第四,4.36萬億元。

匯聚的資金總量,也就是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深港都市圈位居第一,達30.11萬億元。第二是京津都市圈,達30.03萬億元,第三是上海都市圈,為27.3萬億元,廣州都市圈最少,為11.46萬億元。

都市圈內城市的財政總收入和常住人口,上海都市圈第一。

上海都市圈的財政總收入11401.3億元,常住人口為4341.7萬人。

從總量上看,上海都市圈在主要指標上拿的第一比較多。

上海都市圈在gdp、常住人口和財政收入三個指標上均摘得第一。

但是最核心的真正反映綜合實力的指標——資金總量,由深港都市圈摘得第一。

因此,上海都市圈和深港都市圈,這兩個都市圈是實力最強的。

我們再看人均指標。

上圖是四大都市圈2023年的人均一般預算收入、人均資金總量、人均gdp。

可以看出,深港都市圈拿下了三大指標的所有冠軍。

深港都市圈的人均資金總量達到80.95萬元人民幣;人均gdp為20.08萬元;人均地方財政收入為2.95萬元。

京津都市圈拿下一項第二,兩項第三;上海拿下兩個第二,一個第三;廣州都市圈三個指標都是最少的。

再看地均指標:

在地均gdp、地均常住人口、地均資金總量三大指標里,深港都市圈也拿下了全部第一,而且遙遙領先,是其他都市圈的很多倍。

比如每平方公里的資金總量,深港都市圈達到了44.28萬元,而上海都市圈為14.44萬元,廣州都市圈為10.23萬元、京津都市圈只有8.65萬元。

從人均、地均指標看,深港都市圈是中國第一都市圈。

03

最後總結一下。

都市圈不是越大越好,太大了就沒有實際通勤發生,變成了關係更為鬆散的城市群。

都市圈規模小一點,反而是好事。在有限範圍內,能夠更高效地集聚資本、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加速產業的集中與升級,形成更具競爭力的產業集群。

而且,較小範圍還有利於制定針對性發展策略、方便基建,使得極化效應更顯著。

深港都市圈不僅是財富總量最大的都市圈,還是人均、地均指標最優的都市圈。

這個都市圈還是“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的主體部分,被世界知識產權組織連續多年認定為全球排名第二的科技創新集群,說明這裡發展潛力巨大。

京津都市圈(30萬億)、上海都市圈(27.3萬億)匯聚的資金總量(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僅次於深港都市圈(30.1萬億)。而廣州都市圈的資金總量只有11.46萬億,明顯弱於北上深三大都市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