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女與擺渡人的經典愛情故事,演繹出新味道

11月12日上海中國大戲院掌聲雷動,揚州江都區文化體育和旅遊局出品、江都區揚劇團《袁樵擺渡》繼南京巡演後亮相申城。2021年,江都被中國劇協評為“中國揚劇之鄉”,《袁樵擺渡》從100多個劇目中脫穎而出,入選2024年江蘇省藝術基金資助項目。

上海與揚劇有着極深的淵源。百年前,今江都境內的邵伯、宜陵等地演員自發組建戲班,形成揚劇的雛形。1931年藝人以“維揚戲”名稱於上海聚寶樓戲館共演《十美圖》,自此逐步合流。1950年,維揚戲被定名為“揚劇”。此次《袁樵擺渡》回歸闊別20多年的中國大戲院,主創團隊表示,“揚劇發源於江都,發祥於上海,對任何一家揚劇團來說,到上海演出,都具有特別的意義。”

《袁樵擺渡》後台

揚劇《袁樵擺渡》是上世紀20年代初幕表戲時期常演的劇目之一,1954年根據老藝人周榮根提供的香火戲提綱“渡船聯姻”改編為獨幕劇,同年參加華東地區首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演出獎。1955年,《袁樵擺渡》劇本由江蘇人民出版社發行單行本,後被越劇、淮劇等劇種移植演出,但是七十年來絕跡於揚劇舞台。

《袁樵擺渡》

《袁樵擺渡》講述玉帝之女張三姐隨黎山老母下凡,遇擺渡少年袁樵品貌端莊、忠厚勤勞,便求老母做媒將身隱於畫中,並在擺渡時以畫抵渡資送與袁樵……《袁樵擺渡》劇本創作歷經數次修改。國家一級演員、揚州市文廣旅局副局長李政成擔任《袁樵擺渡》藝術指導,原南京市京劇團團長張建強擔任編劇、導演,在獨幕戲基礎上對《袁樵擺渡》進行了改編。主創們對於道白、唱腔,走位不斷打磨嘗試,令劇情輕鬆活潑,充滿浪漫主義色彩,“袁樵代表着純樸善良的勞動人民,通過勤勞努力贏得了仙女的愛情。張三姐雖然是玉帝之女,卻敢於衝破傳統禮教的束縛,與袁樵終身廝守,過着平凡的‘你搖櫓我撥橈’生活。”

《袁樵擺渡》吸引不同年齡層觀眾

揚劇團團長楊勇以“雅俗共賞,根脈傳承”總結《袁樵擺渡》,“載歌載舞凸顯中國傳統戲曲的精髓,小樂隊實現‘純正、精鍊、味濃’。”揚劇華派嫡傳弟子李霞飾演張三姐,一段頗見功力的“銀柳絲”引爆全場。耳熟能詳的“廬江怨”“剪剪花”等經典曲牌貫穿全劇,演繹角色嬌嗔、喜悅、憤懣等情緒。融入江都民歌的音樂元素,帶給觀眾全新的視聽感受。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以及眾多詼諧逗趣的流行語句,又引得觀眾歡笑連連。

上海戲劇學院繼續教育學院院長張軍認為,《袁樵擺渡》延續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相結合的特徵,弘揚追求真善美的愛情觀,將現代語言元素有機融入,通俗易懂、接地氣,彰顯揚州方言獨特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