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屏幕觀影和瀏覽短視頻解說,不妨各美其美 | 新京報快評

▲大屏幕帶來的視聽盛宴和小屏幕的短視頻電影解說,都有各自優勢,沒必要非得“二選一”。圖/ic photo

“張藝謀說對電影解說短視頻很無語”衝上熱搜。

據媒體報道,近日,知名導演張藝謀在接受採訪時呼籲觀眾走進電影院,親身體驗大屏幕帶來的視聽盛宴,而非僅通過手機快速瀏覽電影解說。一句“我覺得實在很無語啊,作為一個電影導演看到這個就很難過”,或許說出了一眾導演的心裡話。

但是,電影真的應該和短視頻劃清界限嗎?其實,大屏幕帶來的視聽盛宴和小屏幕的短視頻電影解說,都有各自優勢,沒必要非得“二選一”。

據相關研究報告,2023年我國短視頻市場規模已經接近3000億元,用戶規模佔整體網民的94.8%,刷短視頻的人均單日時長近3個小時。可以說,短視頻已經成為現代人的一種生活方式。

應該看到,短視頻蓬勃發展的趨勢,也在倒逼傳統文藝創作自我革新,催生新的文藝形態和作品。近年來,不少影視劇行業公司和網站都在加速向微短劇轉型,拓展新的市場。《中國微短劇行業發展白皮書(2024)》顯示,截至6月我國的微短劇用戶已達5.76億人,市場規模到年底即有望超越電影票房。

但這並不意味着短視頻,或者一些短視頻電影解說,就成了擋住人們進入電影院觀影的門檻。一些電影看準了短視頻背後海量的用戶和流量資源,變着法子創新宣發手段,也實實在在地享受到了“破圈”的紅利。

比如,去年上映的《這麼多年》,就因為一些金句、名場面在視頻平台上被網民“病毒式”傳播擴散,一舉斬獲3.01億票房,成為五一檔的最大黑馬。“因為看了短視頻更有看全片的慾望”,類似的聲音在評論區里並非少數。

飛速發展迭代的技術力量正在不可逆地改變傳播的方式和生態,文化傳媒領域首當其衝,感受也自然更強烈、更直觀。文藝工作者應該認識到,如今早已不是那個“酒好不怕巷子深”的年代,如果不能放下高高的身段順時而變,從“等着觀眾來”轉向“主動找觀眾”,被市場拋棄或許也只會在轉瞬之間。

說白了,短視頻和電影之間,並非水火不容、非此即彼的關係,而是互有競合,也能相互成就。如今在短視頻平台上深度駐紮的“00後”們,既可以顛覆傳統電影市場,也同樣可以成為新的票房增長點。

不過,張導的抱怨,多少也反映出當前的短視頻生態還存在一些不能忽視的問題。一方面,一些短視頻沾染了片面追求流量的習氣,或刻意歪曲解讀電影劇本,或無中生有捏造不實的細節,確實影響了部分公眾對電影的觀感和評價。另一方面,一些盜攝的或未經授權的影視片段廣泛傳播,滋長了侵權之風,也會損傷文藝工作者的創作熱情。

而如果公眾習慣了碎片化的觀影方式,放棄思考電影背後深層次的表達用意,也不再關注那些精妙設計的細節,對作者、編劇和導演而言,確實也是一種遺憾。

但這些問題,終究也是相關短視頻在發展過程中需要面對和解決的,並非短視頻生態的主流。置於碎片化觀影,這恰恰為人們提供了利用碎片化時間的機會,事實上,短視頻類的電影解說,正是提供了一扇讓網民了解電影梗概的窗口,進而決定是否入影院觀影。

所以,不管怎樣,着急讓電影和短視頻劃清界限,怎麼看都不是“最優解”。就像微短劇剛興起時總是被詬病“野蠻生長”,主題單一且價值導向混亂,在有關部門的引導下,如今也產出了不少有口皆碑的精品佳作。讓電影與短視頻各自發揮所長,各美其美,給廣大民眾帶來更好的視聽體驗與精神享受,才是眾望所歸。

撰稿 / 公羽(學者)

編輯 / 遲道華

校對 /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