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話話劇《蘭陵王》講述面具與靈魂的寓言

高懸的鐵架,如同牢籠囚禁着被束縛的靈魂;具有神奇力量的面具,讓人性在異化中迷失自我。11月6日至10日,由中國國家話劇院出品、演出,羅懷臻編劇、王曉鷹導演的話劇《蘭陵王》在國家話劇院劇場上演,用“靈魂與面具”的現代寓言故事,為觀眾帶來有關人性和命運的深刻思考。

話劇《蘭陵王》劇照。本報記者方非攝

話劇《蘭陵王》以北齊名將蘭陵王的英勇傳奇為藍本,創造性發展出全新的故事情節,借歷史題材對複雜人性進行當代探討。劇中,蘭陵王不再只是史書中英勇善戰的將軍,而是一個因目睹父王被害而用女兒態掩藏真性情的柔弱王子。他的生母齊後交予他先王遺物——神獸大面,試圖喚回蘭陵王的男兒血性。戴上大面的蘭陵王變得所向披靡,終於報仇雪恨,卻也走向了冷酷無情、暴虐可怖的另一個極端。最終,齊後和戀人鄭兒以犧牲讓蘭陵王告別迷途,摘下面具,回歸本心自我。

該劇舞台效果頗具魔幻色彩和象徵意義。懸掛於舞台上方雄偉巍峨的神武宮房頂,像是一個巨大的鐵籠子,囚禁着劇中人物的內心。劇中音樂氣質融合了民族與現代,還加入了西涼樂、龜茲樂的元素,將觀眾帶領到或幽暗冰冷的宮闈,或刀光劍影的戰場中。結尾時,隨着燈光變幻,襯於舞台底幕的巨大面具支離破碎,巨幅紅綢從天而降,鋪滿舞台,以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帶給人們心靈和思想的震蕩。

劇中還巧妙設置了具有重要作用的角色群體——伶人。他們既是戲中的人物,也是戲外的旁觀者,時而用滑稽誇張的面具表演展現“儺戲”這種中國傳統文化符號,時而跳出情節之外起到串聯和評判的作用,讓演出更具趣味性。

王曉鷹導演將儺戲、古舞、踏歌等豐富的中華傳統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又以當代思辨的態度引領觀眾深入思考。尤其蘭陵王的“面具”具有極強的隱喻性,象徵著人性在社會中的身份選擇和自我困境。王曉鷹表示,“面具賦予了角色力量,也帶來了深層次的風險,它讓蘭陵王在戰場上所向披靡,也讓他逐漸失去自我。”這種“面具”與“靈魂”之間的關係,不僅是劇中蘭陵王所面臨的兩難選擇,也是當代人在複雜生活中常常經歷的自我掙扎。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王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