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德語原版音樂劇《伊麗莎白》音樂會版在上海文化廣場連演21場,創下票房新高。兩個月後,德語原版音樂劇《蝴蝶夢》音樂會版來了,11月5日至11月17日將在上海文化廣場連演16場。下個月,另一部德語原版音樂劇《路德維希二世:國王歸來》音樂會版將接踵而至。比起世界各國的音樂劇,德語音樂劇究竟有何魅力?為何頻頻贏得票房口碑雙豐收?
十年,從無人知曉到場場爆滿
2014年,德語原版音樂劇《伊麗莎白》作為文化廣場的年末大戲首次來到中國,連演40場。上海文化廣場總經理費元洪回憶:“當時很多人都不知道有德語音樂劇,40場的演出體量,壓力非常大。當年靠票房要成本回收,是很難做到的,還是要感謝當時贊助商對我們的支持。”
《伊麗莎白》成了許多上海觀眾心目中的德語音樂劇“白月光”,從此“入坑”。隨後,文化廣場又引進了《莫扎特!》等經典德語音樂劇,並以一系列《德語音樂劇明星音樂會》在上海乃至全國建立了穩固的德語音樂劇觀眾基礎。2016年,《莫扎特!》實現了63%的散客比例,而今年,《伊麗莎白》音樂會版實現95%的散客比例。
“過去十年,德奧的音樂劇在中國尤其上海,有了越來越大的影響,它的影響力似乎已經超過很多百老匯和倫敦西區的作品。”費元洪說,“德語音樂劇市場雖然小眾,但復購率很高,觀眾的黏性非常強。”
《伊麗莎白》《莫扎特!》《蝴蝶夢》《路德維希二世:國王歸來》幾部德語音樂劇,都由奧地利維也納聯合劇院vbw製作出品。藝術總監克里斯蒂安·斯圖派克說:“vbw在選擇原創劇目題材時非常慎重,迄今為止的10部作品,都是想要尋找更廣泛的、能夠讓全世界觀眾有連接感的題材。”比如,《伊麗莎白》講述了中國觀眾熟悉的奧匈帝國皇后茜茜公主的人生,而此番來滬的《蝴蝶夢》改編自達芙妮·杜穆里埃的同名小說,上世紀40年代,希區柯克曾拍成同名電影,成就影史經典。
以人物刻畫和思想深度見長
《蝴蝶夢》自2006年在維也納上演後備受好評,僅在維也納就吸引逾85萬人次觀演。隨後,《蝴蝶夢》在全世界13個國家上演,10種語言版本,逾270萬人次觀演。此次全新製作的音樂劇版音樂會,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華麗造型與精美服裝。在海外特邀的管弦樂隊烘托下,由近30名演員與優秀舞者共同完成劇中全部金曲的表演。
德語音樂劇明星也成為觀眾買票的理由。在兩個月前《伊麗莎白》音樂劇版音樂會中飾演伊麗莎白的安妮米可·凡·丹與飾演死神的馬克·賽博特再度回歸,分別飾演神秘莫測的丹弗斯夫人和男主角馬克西姆·德溫特。實力不凡的新人演員安東尼婭·卡林諾斯基在劇中飾演“我”,為觀眾呈現一個既真實又富有層次感的角色形象。費元洪指出,德語音樂劇明星在上海慢慢養成了一大批粉絲群體,眾多德語音樂劇明星演唱會,讓文化廣場在“春耕”之後有了票房的“秋收”。
文藝評論家孫孟晉說,德語音樂劇從不怕給觀眾悲劇的“打擊”。“很多人都覺得,看音樂劇是一件愉快的事,但德語音樂劇卻不是這樣。《伊麗莎白》里,茜茜公主跟我們以前認識的童話般的人物完全不同,是一個更真實的歷史人物。我覺得這是德語音樂劇非常美妙的地方。”
上海音樂學院教授陶辛指出,德語音樂劇的一個特點是,既有嚴肅性,也有市民性。拿德語音樂劇《莫扎特!》和法語音樂劇《搖滾莫扎特》對比就會發現,“法扎”的劇場效果更火爆熱烈,但德語版在人物刻畫和思想深度上更勝一籌。維也納豐厚的古典音樂傳統,也為vbw製作的德語音樂劇提供了很好的底蘊和基礎。“維也納音樂劇在上海受到青年觀眾的熱捧,這是讓人欣慰的一件事,我們也能從感受到,年輕人究竟喜歡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