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闖橫萊塢》:“群眾演員”們帶來了今年最好看的演技類綜藝

繼《快樂再出發》後,大千又將“四兩撥千斤”做到極致。

這次有點不一樣,大千將目光聚焦到一群從未被綜藝注視過的人群:群眾演員

看倦了沒演技的“208”們在演綜上享受頂級資源,《小闖橫萊塢》將演綜的主角換成一群“漂”在橫店的群眾演員們,看他們為了一個毫不起眼的角色試鏡、搶通告,倒是踏出了一條不一樣的演綜賽道,極為新奇和亮眼。

特別是節目第一期的“抓馬”海選現場,甚至讓冷眼有了當年看快男快女海選的爽感和快樂。

上頭的冷眼也直接“殺”到了大千總部,趕在導演組和演員直播之前,和《小闖橫萊塢》的製片人趙林林、總導演趙浩、總編劇吳垚聊了聊節目,聊了聊“群眾演員”。

橫萊塢?怎麼闖?

從節目名就可以知道,這是一檔在橫店拍攝,聚焦“橫漂”,關注最底層群眾演員的故事。

如何將這樣的故事講出花樣,大千給出的解法是:群像

節目一開始,就是一場橫店大型海選。

不管是剛來橫店三天,完全沒有表演經驗但一腔熱血的“純新人”;

還是剛從另一個片場趕回來,頭套都沒來得及摘下的“打工人”;

甚至是在橫店摸爬滾打,出演多部爆劇配角的“老戲骨”。

所有人都得在當場設定的情境自行發揮,平等參與試戲。

而當樣本足夠多,內容也就“五花八門”。

有的演員“震撼”搶戲,第一場客棧避難的試戲中,飾演“妹妹”的女演員全程哭喊,到最後慘遭搭檔捂嘴“手動閉麥”。

有的演員“眾人皆醉我獨醒”,不管劇情已經多麼偏離常理,不管身邊搭檔在往哪個方向走,他總有自己的信念,只看自己想看的,只說自己想說的。

還有的演員則是陷入了“無限流”困境,捋不清劇情邏輯,也無法續寫故事,只能一句又一句的廢話無止境循環……

而如果說,海選是主打“有趣”,那海選之後,屬於群眾演員的殘酷現實才正式被揭開帷幕。

《小闖橫萊塢》模擬了橫店最原始的生態,設計了一個極為亮眼的環節:搶通告。

第一期海選晉級的群眾演員在第二期有了參演影視化拍攝的機會,共有四組影視片段可供選手們選擇,但是角色的類型和數量有限制,選手們需要早早來到片場蹲守機會,排隊面試。

而為了呈現更真實的橫店生態,群眾演員們面試的順序也有講究:節目組先是讓所有演員並列站成一排,最早到達片場的演員們有前進一格的機會,而後表演專業出身的、獲得過表演獎項的、已經獲得特約身份的演員們有依次再前進的資格。

一方面是先到先得,一方面是專業、經驗、天賦的疊加,很快,50位演員的起跑線從開始就已有了明顯差距。

更殘酷的是,基於節目組的設置,不僅在隊列前序的選手們可以優先面試,在面試成功後,他們依然可以繼續排隊參與其他組的選角面試。

而這就導致,有的演員一個人搶到了多個角色,而有的演員則完全無戲可演,完全不夠“公平”,甚至當角色全部定好,不管後面的人有沒有面試過,搶通告就已經宣告結束。

而凌晨四點多第一位到達片場的選手,最後因為沒有搶到任何一個角色,直接宣告淘汰。

當然搶到了角色,並不意味着晉級。面對第二期50進15的極高淘汰率,演員們需要在各自參演的影視片段中成為最出類拔萃的前幾名才可真正通關。這需要實力,還要借點運氣。

短短兩期,群眾演員的“野生”和“殘酷”拉扯出了極大張力。

而當主角齊備,故事真正開始,他們也將迎來更專業的訓練與更為苛刻的“劇場考核”。

從片場的“野生派”到劇場的“學院派”,這個過程里,群眾演員們需要學習成為一名專業演員,撰寫人物小傳、構思劇情邏輯、揣摩戲劇衝突,並且以話劇的方式詮釋故事,同時,他們的表現也全程被橫店劇組產生的觀眾代表審視,以專業視角決定選手的去留。

《小闖橫萊塢》要怎麼闖,就得看他們的了。

群眾演員不是夢想的烏托邦

在與節目主創們對談前,冷眼天真地以為自己很了解“群眾演員”。

看過了爾冬陞導演的《我是路人甲》,也刷到過不少“辭職追夢去做群演”的短視頻,“群眾演員”在冷眼眼裡,無疑是“草根與夢想”最好的代名詞。

但這樣的形容得到的卻是總導演趙浩和總編劇吳垚的瘋狂否認。

“定了‘群眾演員’這個選題後,我們就在橫店租了個自建房,任務就是每天出門,沿街和群眾演員聊天,我們節目里的很多演員其實就是當時‘掃街’掃出來的。

為了更好地打入內部,我們其中一位編劇還去辦了演員證,實打實地在劇組幹了一段時間,甚至賺到了片酬。

但他最後跟我們說:‘哥,以後別讓我去了,讓我幹什麼都行,就是別去當群演了。’”

說這句話的編劇參與的是一部古裝大ip,他的角色是一個挑着擔子來回走的路人。整場拍攝長達20個小時,需要上交手機與外界完全失聯。在一天的辛勞過後,加上超時、超重的勞動補貼,他拿到了不到200元的片酬。

可長時間的勞累完全不是擊潰他的原因,比身體疲憊更難以承受的是精神的壓力。

吳垚解釋道,那位編劇肩負的是節目組“田野調查”的角色,在片場他一天要和二三十個群演嘮嗑。但比起“夢想”,他感受到的更多是迷茫

“那位編劇跟我們說,群演的世界彷彿是一個無法行走的泥潭,大多數群演就是有一天沒一天地過着,有活就干,沒活就躺,劇組裡沒有人有時間告訴他們該做什麼,該怎麼進步”

趙浩接着和我們補充,在錄製時有一幕給他帶來了極大的衝擊:“海選結束後,我們發現有很大一部分演員連基本台詞都說不好,我們本想提醒他們再多學一學,但他們告訴我,‘他們不知道去哪學,也不知道怎麼學,最多就是聽一些特約演員分享點經驗。’”

更殘忍的是,經過調研,節目組發現,橫店甚至有打着演技培訓卻騙人的機構,有的選手借了幾萬塊錢去上演技班,但最後什麼都沒學會。

當然,橫店裡也確實有真正的追夢人,他們的故事甚至有着極強的浪漫主義色彩。吳垚告訴冷眼,“像我們海選里百萬年薪的老闆屈豐國就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他二十年如一日地練演員的基本功,在家庭、孩子都穩定之後,賣掉了醫美公司,放棄了原本的富裕生活,來橫店追求夢想。但這樣的人是極少數,群眾演員本質上就是一份普通的職業。”

在吳垚進一步的介紹下我們得知,橫店自身有着等級鮮明的群眾演員生態:

最外圍的“新人演員”是120的工資標準;

升到前景演員或特約演員,有幾句台詞,片酬可以拿到三五百塊,到了這裡,才算是真正摸到演員這個行業的門檻;

再往上,就是區分等級和片酬。

但是,職業路徑明確並不意味着晉陞路徑平等。

不管是外形,還是流量,有優勢的演員總是能享受到更好的資源,在好的班底中學習也能進步得更快,形成良性循環。可大部分的群眾演員並不知道如何獲取資源,也不知道如何磨礪演技,如果天賦再差一點,即使足夠有夢想,大概率也是淪為“炮灰”。而哪怕是實力與夢想兼備,回想這麼多年,真正“一炮而紅”的群演也就出了一兩個人。

這也就解釋了《小闖橫萊塢》的節目底色:比起打造“成名”的烏托邦,不如為努力的群眾演員們提供更多的機會與幫助

一個出鏡的機會比成名更真實

冷眼很喜歡製片人趙林林對《小闖橫萊塢》的形容:“與其講述一個草根追夢的故事,《小闖橫萊塢》更希望能通過這個節目,讓群眾演員的生活比之前更好一點。從群眾演員到前景,再到特約,能拿到更多的片酬,即使不能爆紅,也能在當地養家糊口,過上不錯的生活,讓‘群眾演員’成為一個有盼頭的事。”

也正因如此,趙浩導演才會在採訪中反覆提及,“呈現”比“創造”更重要

節目一開始導演組花費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和篇幅來展現海選環節,為的就是多讓這些群眾演員有露臉,有在鏡頭前“呈現”的機會。

而這樣的初心也讓趙浩成為了觀眾口中的“心軟的神”。

面對沒有搶到通告的演員,節目組打破規則補充了替補的機會;

而哪怕在鏡頭後空等了兩天,沒能實現替補,導演組也願意在收工之後加班幾個鐘頭,為這群“被淘汰”的演員們專門再拍攝一段完整的影視化段落。

但,不管節目組有多希望能給演員們足夠多的機會,由於成本的限制,能夠進入到節目錄製的也只能有十幾個人的名額,即使有再多表現足夠好的演員,節目也難以再講述他們的故事。

在這樣的遺憾下,吳垚告訴冷眼,拍攝完50進15後的當天夜裡,凌晨三、四點收工後,她和趙浩都沒有睡着,早晨七八點就在酒店大堂里等着,挨個給退房的選手道歉,解釋節目組的倉促和限制

然而,面對極為苛刻的成本限制,《小闖橫萊塢》依然沒有在演員們最需要的花費上剋扣。節目組將手上為數不多的資源儘可能的給到了演員們,為他們邀請知名導演王晶和各大專業演員、老師系統性地訓練台詞和形體,學習古代禮學、人物創作和現代表演。

或許作為觀眾的我們看來,相比於大導演、大明星參與的演技類綜藝來說,這樣的表演課可以說是十分基礎和普通,但相對於沒有資源,沒有上升渠道的群眾演員們來說,這極為珍貴。

“這就是我們在海選的時候最難受的一點,我們不保證節目能紅,也不保證選手能紅,但作為創作者來說,還是要堅持初心,讓群眾演員來一趟,總要留下點什麼。我們有幾個專業的老師,能讓這些群眾演員通過合理的賽制參與進來,學到點東西,我們也只能給那麼多了。”

而好在這些演員們最終沒有辜負節目組的用心。

第二期的曹藝心,在第一場影視化拍攝時按照原本的思路,表情誇張,人設懸浮,但經過王晶導演的指導,第二天的她就有了脫胎換骨的改變,自己寫人物小傳,思考人物的行為邏輯,再賦予更多的細節,最終拿到了珍貴的晉級名額;

劉敏,過往總是飾演具有喜劇色彩的“丑角”,但在《小闖橫萊塢》中,不管是影視化拍攝,還是劇場考核,我們看到了她對於喜劇角色之外,更多元人物的塑造和把握,特別是在團隊中挑大樑的控場力和節奏感,基本上已經具備了專業演員的水準;

黃健,最初面試時的表演還浮於表面,痕迹明顯,近乎“小透明”,但經過幾堂大師課後,他的表演肉眼可見地準確和收斂,在最新的劇場考核里,黃健僅靠獨白就吸引到了觀眾足夠多的注意力,也被導師孫茜評價為“極大極大進步的演員”。

在冷眼看來,這就是《小闖橫萊塢》最想呈現的內容:

它從來不是一個“造夢”的故事,它更像“群眾演員”的現實記錄,告訴人們群眾演員是誰,過着什麼樣的生活,告訴人們他們想努力成為什麼樣的人。 

講到這,趙林林也給冷眼透露了更多好消息,目前節目中的一些演員已經被其他的節目組或平台看上,發起工作邀約了,或許要不了多久,我們就能看到這些群眾演員更多閃閃發光的時刻。

聊到最後,導演組也和冷眼一起開了開腦洞,如果有下一季,有更多的預算的話,大千想將“群眾演員”的故事做到更極致化、更場景化的呈現,或者是全民都可以參與的周更式“演員海選”。

當然,不管是什麼樣的模式, “群眾演員”的主題顯然還有更多可“呈現”的空間。

站在成稿後的一周,回顧整場採訪,冷眼依然在被大千“極度的誠懇”打動。

相比於精雕細琢的模式設計,導演組更打動人的是對群眾演員的百分百重視和珍惜,這讓《小闖橫萊塢》不僅是作為一檔綜藝節目存在,更是成為了觀眾與市場真正認識群眾演員的窗口。

儘管在導演組心中,作品可能還不夠完美,但冷眼實打實地認為,這就是今年最真實、最真誠也最溫暖的節目。在看多了抓馬且無語的演綜,為了藝術理念吵得不可開交的高概念綜藝後,《小闖橫萊塢》讓冷眼放下了一些嚴肅的審視,多了共情、理解和平和的欣喜。

畢竟真心和炙熱永不過時,也永遠可以直擊觀眾。不管是節目、演員還是導演,冷眼都想送上越來越好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