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長慶二年(822年),詩人白居易主動請求外派,獲准任杭州刺史。其間,他寫下了近40首吟詠杭州的詩歌,表達內心的喜愛與愛護,甚至因為偏愛,還曾與時任越州刺史的好友元稹發生過一場有趣的筆墨“官司”。
1071年,蘇軾出任杭州通判,開始把“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豪放與洒脫注入當時小令盛行的詞壇,一改宋詞氣象。出於濃厚的個人情感,蘇軾將杭州視為第二故鄉:“居杭積五歲,自意本杭人。故山歸無家,欲卜西湖鄰。”
1187年,時任南宋秘書少監的楊萬里,與即將赴福州履新的好友林子方,在充滿禪意與古韻的凈慈寺中,進行了一次深夜長談。東方破曉,二人並肩踏出寺廟門檻,舉目遠眺,只見西湖如鏡,波光粼粼,與天邊綿延不絕的蓮葉融為一體,於是便有了挽留摯友的傳世名篇《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1924年,泰戈爾訪華,在杭州遊覽兩日。杭城的自然美景、藝術文化及人們對於文學的熱忱,讓他不禁感嘆:“我自己不相信,一個印度人到了西湖,就覺着無限快樂,登山游湖,心地光明,沒有絲毫玷污,好像本身的精神,和山水的靈氣已結合一致了。這純是愛的作用。”
1946年,22歲的金庸迎來人生第一份正式工作,在杭州擔任外勤記者。此後儘管長居香港,但他筆下的人物卻一次次出現在杭州。金庸的太太曾透露,金庸一生最喜愛的城市是杭州,有過在杭州終老的念頭。
1948年底,詩人木心在台南渡口,準備乘船回杭州,臨行前與昔日杭州同窗席德進話別。席間,畫家讓詩人說些杭州話來聽聽。木心隨口自問自答了一番,席德進聽後很感慨:“好像又在官巷口、延齡路上:杭州呀,也許一生中,要算在西湖邊的那些日子最無憂無慮了!”
……
他們一生到過很多城市,家鄉也不在杭州,卻都將杭州烙印在了夢魂里。
為什麼偏愛杭州?
杭州的山水得天獨厚。一個西子湖,涵養了無數文人墨客的詩情畫意;一條大運河,連接了貫通南北的商旅;奔騰的錢塘江,奠定了城市開放之源,通江達海、兼容並蓄,沐八方來風,聚五洲風雲。
杭州的文化千年傳承。從8000年前的跨湖橋文化到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從吳越文化到南宋文化,從錢鏐、岳飛到白居易、蘇東坡,從充滿傳奇的萬松書院到金石聖地西泠印社,人文熾盛,底蘊深厚。
杭州的胸懷大氣開放。放寬落戶門檻,敞開懷抱歡迎五湖四海、各行各業的建設者,尊重和褒獎每個人的勞動與價值,因此“英雄不問出處、人人皆可成才”的故事比比皆是:廚師出身的程序員入選全球35位35歲以下青年科技創新人才,“90後”快遞小哥被評為高層次人才獲百萬元購房補貼,20歲尚未畢業的大學生通過創業大賽獲得20萬元無償資助和50萬元貼息貸款……
杭州的溫情有目共睹。當每一位充滿活力的建設者都成為城市分享者,身有所棲、勞有所得、心有所感時,他們開始在共同成長中守望相助、彼此溫暖,建設人人共有的精神家園,一座城市鮮活的生命肌理由此貫通——個人既是追光者亦是發光人,匯聚成璀璨星河,點亮城市精神之光。
城市有光,成為我們追尋的方向。
即日起,杭州日報以“愛上杭州的100個理由”為主題,推出系列報道“湖畔微光集”,通過發動杭城各行各業的人員,從他們的日常工作、愛好、生活、經歷中,發現杭州之美。
歡迎大家踴躍參與,分享自己與這座城市的故事。
可以微信搜索關注“政在解讀”微信公眾號,在後台留言;
可以添加微信號“hzrbszyw”,成為好友後留言;
可以在工作日10:00—17:00,撥打電話85051903提供線索;
還可以發送故事和見聞至郵箱hzrbyw@126.com或寫信至杭州市體育場路218號杭州日報時政要聞中心。
我們一起:在個人的故事中,從微小的細節里,由杭州,見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