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音樂密碼,在上海和三位肖賽評委共話肖邦

肖邦國際鋼琴比賽是世界著名的鋼琴比賽之一,每五年一屆,每次都會引發全世界關注。肖賽評委代表着權威,也讓人覺得神秘。如今,三位肖賽評委來到了上海。

10月27日-31日,2024首屆肖邦國際鋼琴藝術周在上海舉行,包括音樂會、大師課、論壇。2025年第19屆肖邦國際鋼琴比賽的三位評委:卡塔琳娜·奇德隆·波波娃、凱文·肯納、沃伊切赫·斯維塔,與上海觀眾共話肖邦,一同走進肖邦的音樂世界。

肖邦國際鋼琴藝術周組委會和三位肖賽評委

卡塔琳娜·奇德隆·波波娃在開幕音樂會上觀演

和肖賽評委面對面交流

10月27日,在肖邦鋼琴藝術周的開幕音樂會上,兩位鋼琴家和教育家——凱文·肯納、沃伊切赫·斯維塔,聯手帶來一場純正的肖邦鋼琴音樂會。

肯納來自美國,是第12屆(1990年)肖賽最高獎獲得者(第一名空缺),演奏風格儒雅含蓄,富含英倫貴族風範。斯維塔來自波蘭,是第12屆(1990年)波蘭舞曲最佳演奏獎獲得者,演奏風格淳樸清新,具有濃郁的波蘭民族風韻。

音樂會曲目包含了肖邦的多種體裁作品,包括馬祖卡、波羅乃茲、圓舞曲、夜曲、詼諧曲、船歌等,還有《降e大調‘sostenuto’》、《降b大調變奏曲,根據莫扎特‘唐璜’歌劇主題‘讓我們攜手前行’作品2》等相對冷僻的曲目。

兩位鋼琴家分據上下半場,用兩種不同風格的獨奏,去闡釋他們心目中理想的肖邦音樂,多樣性的詮釋帶給觀眾耳目一新的感受。音樂會現場近乎滿場,觀眾們聚精會神聆聽,大飽耳福。受現場的熱烈氣氛感染,兩人又分別加演了兩首。

“斯維塔的演奏溫潤如玉,洗鍊而又優雅的音色處理,將肖邦音樂中的深沉民族氣質款款道來; 肯納的演奏更像是海上飄渺翻湧的霧氣,纖細與澎湃共存,展現出肖邦的情緒世界。”一位觀眾如此評價。另一位觀眾則認為,兩人是學院派的至高體現,技巧極其過硬,又深具肖邦內核,“音符一出,能感受到做了大量研究,典型的學者演奏路線。”

10月28日在上海市少年宮,波波娃舉行公開大師班,為幾位上音附中國際比賽獲獎學生和市少年宮優秀學生進行指導,並與現場觀眾互動交流。波波娃曾在1975年參加肖賽並獲得最高榮譽獎,還曾連任兩屆肖賽評委會主席,被波蘭乃至世界音樂界和教育界譽為“神話般的鋼琴教育家”,在樂壇擁有不可撼動的權威地位。

10月29日,三位肖賽評委還將走進上音附中,舉辦肖邦學術論壇,圍繞肖邦音樂的演奏、詮釋、風格、版本、肖賽備賽等議題,與專家、學者、教授展開學術研討。當天的大師課上,三人還會一對一、手把手,指導6位明年準備參加肖賽的上音附中學生。

“肖賽前後有6輪,正賽一共4關,難度極高。這樣的大師課太寶貴了。”肖邦鋼琴藝術周藝術總監、上音附中教授唐瑾說,中國琴童從小到大彈得最多的是肖邦作品,為了準備肖賽,學生們大量學習、研究肖邦作品,有助於精進他們的演奏水平,“但也不能太急功近利,畢竟他們太年輕了,理解容易不到位,生活閱歷也不夠。”

凱文·肯納在開幕音樂會上演奏

沃伊切赫·斯維塔在開幕音樂會上演奏

如何解開肖邦音樂密碼

五年一度的肖賽,吸引着全世界的青年鋼琴家前赴後繼,如何演繹肖邦,解開肖邦音樂的密碼?如何才能在高手如雲的肖賽中,獲得一席之地?

“肖賽評委的喜好和標準是有變化的,因為評委陣容一直在隨着時代變化。”波波娃說,肖賽一共有17個評委,每位評委都有自己的個性和喜好,很難統一,所以每次選出來的獲獎選手風格各異。

“我們也一直在完善評分的標準。”波波娃參加肖賽的年代,更學院派,如今更注重選手個人的想象、理解、詮釋,“但是不能走太遠,要在尊重肖邦音樂的基礎上表達自己的見解。那種完全自我、太過個性的表達是很難被認可的。一定要做好平衡。”

“當一個選手的音樂非常有能量,評委是很寬容的。即使彼此觀念不一樣,你也可以用你的音樂、你的聲音,去說服、去征服評委。”肯納17歲第一次參加肖賽,如今依然在黑白琴鍵上辛苦耕耘肖邦音樂,“相比其他作曲家,挖掘肖邦音樂里的精髓更難。我花了一輩子的時間,試圖解開這個謎團,我不能說我已經找到鑰匙了,這是一個終生的過程。”

比如,如何運用rubato(自由速度)?“肖邦不喜歡做太多很誇張的rubato,很克制,就像點燃的蠟燭,有時會有一點晃動,但如果動靜太大,蠟燭就滅了。所以,rubato如果太多,音樂容易碎掉,句不成句。”肯納說。

“肖邦是音樂奇才,是不可複製的。我們都沒見過肖邦,肖賽是一個傳承過程,一代代選手用他們的理解和演繹促成了肖賽的延續。”斯維塔說,肖賽也不是要尋找一個100分的正確答案,每一屆的首獎獲得者,是最近五年里最接近正確答案的人,“永遠沒有正確答案,只有最接近的人。”

從傅聰到李雲迪、陳薩,多位中國鋼琴家在參加肖賽之後,敲開國際樂壇的大門。如今,依然有大量中國學子在為肖賽奮戰。

“中國孩子技術非常優秀,有的十一二歲就可以彈很難的曲子,有時老師也會忍不住讓他們演一些高難的曲目。這是危險的。這些曲目需要更豐富的經驗、更成熟的思想,而他們這個年齡顯然還達不到。”

波波娃觀察,中國孩子過於追求技術,走得太快了。“他們可能更看重比賽結果,但比賽不僅僅是結果,是一個過程,是幫助他們理解音樂、表達音樂的一條路徑。”她認為,如果沒有消化到位,過多參加大師課也是沒有幫助的,因為每個老師對同一首曲子的理解都不一樣,還是需要多沉澱,學生需要沉澱,家長也需要沉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