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着情歌去大理 | 唱起《月亮街》,看見“耳朵里”的大理

9月26日,大理情歌會・新時代大理民歌分享音樂會及大理民族音樂紀錄片《月亮街》觀影活動在大理石空國石博物館舉辦。此次活動吸引了眾多音樂愛好者、文化學者以及媒體參與。

據了解,《月亮街》由大理州委宣傳部出品,辜小軍問鄉工作室攝製,改編自白族作家又凡的同名小說,是繼《一掌雪》之後,由原班主創為大理“風花雪月”系列接力創作的“月”主題故事。

如片中所言,“月亮街”不是街,而是人們唱情歌的夜晚。該片以民族音樂紀錄片為形式,講述了大理民間失明藝人張樹先與愛人相識、相知、相守的真實往事。全片以張樹先為人物線索,並由張樹先、楊繼花夫婦本人出演,全片時長34分34秒,寓意三生三世長長久久。

張樹先雖然失明,但人間百態都以聲音的形態被他銘記,他的耳朵中藏有大千世界,他引人走進歌聲,也讓人聽見大理、看見大理。此片巧借線索,以月光為道路,走入大地與鄉愁,是一部“月亮帶人們回家”的紀錄片,這裡的“家”不僅是張樹先的院子,更是大理這片孕育歌謠的鄉土大地。

在觀影后,導演辜小軍表示這是一個用音樂講述音樂的故事,他說:“這是一次主題先行的創作,承擔著闡釋‘大理月’這個文化符號的任務,一部為‘為文化服務’的宣傳片,本質上是一次文化敘事的表達。”他同時分享道,文化的力量就藏在每個平凡人的情感表達和對本鄉本土的熱愛、歸屬里。

又凡是《月亮街》故事的作者,她向在場觀眾分享道:“大理是一個創作的聚寶盆,我一直努力的事情,就是虔敬地、小心翼翼地把這些寶貝捧出來,誠如把大地還給大地,把天空還給天空,把飛鳥還給飛鳥,把月亮街,仍然還給月亮街。”

紀錄片《月亮街》為觀眾們打開了一扇了解大理民族音樂文化的窗戶。它以細膩的畫面和動人的音樂,展現了大理民族音樂的歷史淵源、發展歷程以及在新時代的傳承與創新。

在觀影活動後的民歌分享音樂會上,來自大理各地的民間歌手們用他們質樸而動人的歌聲,現場演繹了一首首經典的大理民歌。這些歌曲或歡快悠揚,充滿生活的喜悅,或深情婉轉,訴說動人的故事。在他們動人的歌聲中,觀眾不僅被大理的美麗風光所吸引,更被大理民族音樂的深厚底蘊所打動。

雪落、月升、風起、花放、雲歸,大理風花雪月,浪漫天成,孕育出眾多傳唱經久的民間音樂。山歌、小調、龍頭弦……大理人在田埂邊唱、在月光下唱、也在風花雪月里唱,他們唱勞作、唱愛情、唱春種秋收、唱漁樵耕讀,也唱情比金堅與蜂飛蝶舞。在大理民歌里,人們總能看見“耳朵里”的大理風土人情。

雲報全媒體記者:張順鋆 李文詩 秦蒙琳 石瑛 李麗 段蘇航

責任編輯 郭毅

責任校對 貓恩泊

主編 嚴雲

終審 編委 李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