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孩子:撤檔2個月後,拿下中秋檔票房冠軍,創作幕後故事引熱議

電影《野孩子》挺爭氣。

撤檔兩個月後,以1.22億票房,成中秋檔票房冠軍。

觀影途中,我左右兩側的女孩們,泣不成聲,鼻涕吸溜吸溜的。

但也有不了解故事原型的,感動之餘也挺費解:一個流浪漢,養自己都費勁,為啥還要撿個孩子養?

是啊,為什麼?

這個問題,影片沒有直接台詞說出答案,是藝術化處理的留白,讓觀眾去填補。

但現實中,負責流浪兄弟的警官周佼,實打實問過,而馬亮的原型人物馬昊,是這樣說的:“聽見弟弟哭,停下來轉身,弟弟就把他抱住。”

周佼又問,為什麼這樣就留下來了?

馬昊說,因為媽媽離開他的時候,他和這孩子年齡差不多。

因為被拋棄過,所以知道那種痛。

影片中,對於這件事的處理是:下雨天,弟弟擔心被拋棄,生氣地跑出門,馬亮打傘追出來,說不會丟下他。

這段戲的象徵意義,即:我自己淋過雨,所以想為你撐起一把傘。

2024年,有一句話在小紅書很火:重新養自己一遍。

但馬亮覺得自己毀了,他不想弟弟變成他,他想他能站在陽光下好好長大,好好學習。

提到這個,就不得不提周佼警官分享的一個故事。

觀影結束後,周佼警官被cue,然後她分享了一個影片創作的幕後故事。

創作時,製片人呂旭說:“我們不是說讓孩子們走出來,而是想讓陽光照進去。”

這話,讓周佼警官產生了共鳴。

與其等孩子受到傷害,去做心理疏導,讓他走出陰霾。不如在一開始,就讓他在溫暖如陽光的愛意中長大。

無獨有偶。

電影上映期間,一件社會新聞登頂熱搜:山東男孩小區門口毆打母親,被警官帶走。

而男孩踹倒母親的原因,疑似是要錢,母親沒給。

事件發酵之後,無數網友怒憑其“牲口”,但有一條評論贏得廣泛贊同:“孩子是被慣的,但不一定是母親,且家裡人肯定對母親不夠尊重。”

這話不無道理。

教育的第一任老師就是父母。

健康的家庭關係,尤其是夫妻關係、親子關係,對孩子的成長教育至關重要。

現實中,被男方父母蛐蛐的兒媳婦,不在少數。而男方在父母與媳婦兒之間,選擇與父母站在一方,更不在少數。在這樣的環境下,還未形成是非觀念孩子,又如何能不受影響,尊重自己的母親呢?

所以,如果說《野孩子》講的是生兒不養,那這個社會事件,說的就是生而不教。

生而不養,生而不教,何以為家?

孩子沒有選擇出生的權利,所以如果父母把ta帶到這個世界,就請溫柔待ta吧。

否則,真的是造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