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天問華語科幻文學大賽入圍名單公布:對未來世界的深刻洞察與人文關懷

今(20)日,由中國作家協會支持指導、成都市人民政府主辦的首屆天問華語科幻文學大賽在蓉舉辦新聞發布會。會上發布了首屆天問華語科幻文學大賽各類別入圍名單,其中包括最佳長篇科幻作品、最佳中篇科幻作品、最佳短篇科幻作品、最佳科幻影視劇本、最佳科幻遊戲劇本等獎項。

此次入圍作品,用大賽最佳中篇科幻作品初賽評審代表、2023年雨果獎“最佳短中篇小說”獲得者海漄的話來說,是華語科幻文學領域的一次重要收穫:“它們不僅在想象力上超越了傳統邊界,更在主題上觸及了科技倫理、文明衝突、生態危機等深刻議題,體現了作者們對未來世界的深刻洞察與人文關懷。”

入圍名單發布後,紅星新聞也與部分入圍者進行了對話。

最佳長篇科幻作品入圍者燕壘生:將武俠、志怪、歷史融入科幻 

在科幻小說作家裡,燕壘生算得上是特殊的一位——他擅長將武俠、志怪、歷史融入科幻寫作之中,達到一種傳奇化和戲劇化的審美效果。在首屆天問華語科幻文學大賽中,燕壘生憑藉作品《天啟》入圍最佳長篇科幻作品。

燕壘生告訴紅星新聞記者,這樣的創作方式來源於科幻作家童恩正對他的影響:“我在多年前第一次讀到科幻時,就痴迷這一體裁。”童恩正的《在時間的鉛幕後面》就是一篇把武俠與科幻結合的作品,他的《雪山魔笛》與《古峽迷霧》則是歷史與科幻的結合。此後,克萊頓的《重回中世紀》以及倪匡的衛斯理系列,都為燕壘生的創作提供了靈感。

有趣的是,在《天啟》中,當下社會的科技器物,許多現代新技術,都被燕壘生放置到古代歷史背景下,擁有了新的“身份”——“存思機”(電腦)、“信藤”(網線)、“纏腕時計”(手錶)、“掌紋鎖”(指紋鎖)等。

燕壘生表示,歷史科幻的創作難點在於,由於故事有真實的歷史背景,所以既要考慮真實歷史,同時又要將科幻內容嵌合在內,需要耗費極大的精力。這一本《天啟》,他創作了整整十年。在他看來,這就像是拼一套有原創內容的拼圖,他需要在原有的框架中拼出一幅全新的畫面。

燕壘生

“成都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城市,從先秦巴蜀算起,這裡一直有着無數神秘傳說。童恩正的《古峽迷霧》就是對古巴國之謎進行探索的科幻佳作。”燕壘生表示,能夠入圍“天問”讓他感到很高興,“之前我也寫過一篇以東晉時期割據成都的成漢國為背景的歷史科幻小說,以後也肯定還會有類似的作品寫出來。”

最佳短篇科幻作品入圍者程婧波:希望將煙火成都與科技成都相結合

“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從這句大家耳熟能詳的詩句開始,科幻作家程婧波創作了短篇小說《且放白鹿》。在故事裡,古人與今人,唐代詩歌與現代科幻小說,在“共相”中呼應着,隱秘而確定。

得知自己作品入圍首屆天問華語科幻文學大賽最佳短篇科幻作品的消息後,程婧波感到很榮幸:“作為一名科幻小說作者,能夠入圍天問科幻最佳短篇這樣的獎項,對我來說是極大的認可和鼓勵。”

程婧波

小說里的三個段落《白蛇傳》《焚香記》《柳蔭記》,是川劇中三大經典愛情劇目,分別講述的是“白素貞與許仙”“焦桂英與王奎”“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愛情故事。程婧波特意引用了其中的川劇唱詞,她說:“因為我認為那其實也是詩的一種形式。”

《且放白鹿》是一篇“成都元素”十分豐滿的小說,從四川大學、九眼橋等具體地標,到成都方言、成都生活習慣、川劇文化,無不是成都表達與成都敘事,不僅構建了一個具有地方特色的敘事背景,也展現了成都這座城市獨有的文化魅力和社會風貌。

正因為如此,完成這篇小說時,作為成都人的程婧波長長舒了一口氣:“從1999年寫作科幻至今,我竟然沒有一篇科幻作品是寫成都。直到2023年完成《且放白鹿》。”

程婧波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她是在嘗試將一個有煙火味道的成都與未來科技影響下的成都相結合,創造出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成都是一座歷史悠久且充滿現代活力的城市,它獨特的文化氛圍和快速發展的科技環境為我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素材。(這樣的作品)讓讀者能夠在閱讀的過程中既感受到成都的魅力,又能體驗到科幻帶來的實驗性反思。”

最佳科幻影視劇本入圍者楊磊:能與《三體》重合一次,此生無憾

導演楊磊憑藉《三體》,入圍最佳科幻影視劇本。接到紅星新聞記者電話時,楊磊正在去往廈門的路上,準備參加第34屆電視劇“飛天獎”頒獎典禮。

他說:“我前不久才從成都離開,在夾江那邊拍了一部懸疑劇《人魚》。最近手頭還在拍一個古裝正劇《太平年》,講五代十國的故事。”

在劇版《三體》播出之後,楊磊本人的名字,越來越多地與“《三體》導演”一同出現。

楊磊

從2019年建組,2020年開機,再到2023年播出,楊磊陪伴《三體》走過了1000多個日日夜夜。他說:“職業生涯能與《三體》重合一次,此生無憾。如果說這部電視劇還算成功,那是因為我站在劉慈欣老師的肩膀上,盡自己所能‘翻譯’了這部偉大的作品。”

在入圍首屆天問華語科幻文學大賽“最佳科幻影視劇本”獎項之前,《三體》電視劇已經載譽良多,獲得過多個大獎的獎項與提名。但楊磊表示,這次入圍“天問”意義格外不同:“天問華語科幻文學大賽誕生在成都,成都是一個跟科幻特別有緣分的地方,我自己也是一個從小就看着《科幻世界》長大的科幻迷,對成都和科幻感情很深。因此,帶有成都科幻‘基因’的天問大獎,在我心目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獎項,很高興《三體》獲得提名。”

楊磊至今難忘,當年自己第一次讀到《三體》時內心的震撼。那恢宏複雜的世界觀、瑰麗新奇的科幻概念、對世界和宇宙文明的深刻剖析,無不令他沉迷其中。他說:“《三體》電視劇獲得的關注與認可,離不開中國科技領域的騰飛和中國人對科技與未來的熱情。在這個背景下,只要保持熱愛、積極探索,未來我們的科幻作品會越拍越好。”

最佳中篇科幻作品入圍者陳梓均:“硬核科幻”來自編輯“同城催稿”

憑藉作品《對抗樣本》入圍最佳中篇科幻作品的陳梓均,可謂是一名“硬核”的科幻作家。2011年考入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錢學森力學班,2020年從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工程力學系空氣動力學專業畢業,獲得空氣動力學博士學位現居成都,為航天航空科研從業者。

由於工作的關係,陳梓均一直以來都十分擅長創作航空航天題材科幻小說。本次入圍的《對抗樣本》,則把目光投向了對新技術的倫理思考——靈感來源於一篇關於“對抗樣本”的科技報道,報道稱人們若是在臉上貼一個特別的貼紙,就可以騙過人臉識別,而川軍抗日的故事,讓他奠定了“為何而戰”這個故事主題。

這對陳梓均而言,是一次科幻創作的轉變。他告訴紅星新聞記者,以前寫科幻小說更看重“點子”的驚艷,人物情節等都是圍繞展現點子服務,而《對抗樣本》從創作開始就以戰爭時代下的人物感情為重點,以人物心路歷程的轉變為主要線索,“點子相對沒那麼驚艷,更多服務於人物和主題展現。”

此次入圍“天問”最佳中篇科幻作品,陳梓均感到十分榮幸。由於工作性質的緣故,陳梓均的科幻小說創作,被國家天文台研究員鄧李才博士評價為“來自真正的科學”。

這是一項忙碌的工作,他只能選擇熬夜或在坐高鐵、飛機時寫作。對他而言,時間若是海綿里的水,常來擠一擠的人就是同處一座城市的編輯,他玩笑道:“成都是中國‘科幻之都’,編輯的同城直接催稿,讓我只能努力在很少的時間裡再擠時間。”

2024天問華語科幻文學大賽

完整決賽入圍名單

紅星新聞記者 毛渝川 喬雪陽 編輯 曾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