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菁菁校園走向巍巍寶塔:兩代人的故事,在這裡碰撞出火花

凝視兩張相隔16年的照片

空軍工程大學航空工程學院學員隊教導員王海龍的筆記本里夾着兩張照片,背景都是陝西延安寶塔山。

一張顏色有些泛黃,拍攝於16年前。那時,王海龍作為空軍工程大學大一學員,和同學們一起到延安參加綜合實踐教學活動。

另一張是不久前剛剛拍攝的。這一次,到學員隊幹部崗位任職不久的王海龍,帶着學員赴延安參加今年的綜合實踐教學活動。

為充分發揮紅色資源育人功能,空軍工程大學連續21年組織學員到延安開展綜合實踐教學活動,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員爭當紅色傳人、勇擔時代重任。

“這是一場意味深長的‘相遇’。”當相隔16年的兩張照片被擺放在一起,王海龍感慨不已。

王海龍直言,延安是自己軍旅生涯的“思想啟航地”。如今,他所帶的學員們,也是從這裡“出發”。

在今年的綜合實踐教學活動開始前,王海龍特意召集學員進行了一次集體談心。他把這次談心的主題命名為“初心與啟航”。

凝視兩張相隔16年的照片,在王海龍看來,時代在變,軍校育人理念迭代升級,教學活動也不斷豐富着內涵和形式。然而,在銘刻着紅色記憶的延安大地上,這些年輕學員依舊會感受到和他們當年一樣的震撼與觸動。

兩張相隔16年的照片,延伸出一條實踐教學之路。在這條路上,一批又一批學員踏上延安熱土,完成軍旅人生難忘的歷練。他們從延安出發,經受紅色教育的洗禮,開啟屬於自己的新征程。

空軍工程大學學員在寶塔山下聆聽革命歷史故事。陸哲昊攝


空軍工程大學學員赴陝西延安參加綜合實踐教學活動——

從菁菁校園走向巍巍寶塔

紅色資源中蘊含著延綿不息、永不過時的力量
“我們現在站立的地方,是張思德生前工作的燒炭窯……”
延安的張思德紀念廣場旁,一堂由空軍工程大學學員自主籌備、講授的分享課正在進行。主講人、學員張喜晨抬手指向身後的舊址,眼中滿是敬意。
來延安之前,張喜晨參與了學校軍隊政治工作教研室指導的“紅色延安十三年”專項政治理論教研創新計劃,研究的課題正是“張思德精神”。
這次踏上延安的土地,張喜晨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濃縮成一份15分鐘的報告,在課後的自主授課環節展示分享。同學們聽後熱情高漲,你一言我一語地分享起到延安後的所見所感,一聊就是近一個小時。
“這段紅色歷史,教員們講了許多年,學員們聽過很多遍,可每次來到現地,無論是學員還是教員,還是會有很多感受與收穫。”教員饒奪在此次綜合實踐教學活動中負責張思德紀念廣場的現地思政教學,也是張喜晨的指導老師。
饒奪告訴記者,校外綜合實踐教學活動組織了這麼多年,深受教員學員的青睞,活動的魅力正在於親身體驗的“真實”與偶然遇見的“驚喜”。
為了利用好一年一度到延安進行教學的寶貴機會,饒奪今年數次往返駐地與延安,和教研組的同事們反覆推敲教學路線、設計教案細節。
一些意料之外的相遇,讓饒奪印象深刻。在他看來,這些行程中的“意外”,讓教學活動更加生動。
在棗園中共中央書記處舊址,一位穿軍綠色紀念衫的老兵與學員們不期而遇。
“我的許多戰友都犧牲在戰場,把年輕的生命獻給了祖國和人民……”老兵激動地講起自己的經歷,讓學員們紅了眼眶。道別時,老兵舉起右手,向學員們敬了一個軍禮,久久沒有放下。
“我們的仗打完了,以後就靠你們了。”學員張英健把老兵的這句話寫進日記。在這句話後,他接着寫道:“踏上延安大地的那一刻,我對自己的使命有了更加清晰的認知。”
“紅色資源中蘊含著延綿不息、永不過時的力量。”張英健來自革命老區江西寧都,聽着革命先輩從寧都一路走到延安、投身革命事業的故事長大,對遙遠的西北大地充滿好奇與嚮往。這次自己一步一個腳印走過革命聖地,他感到紅色的血脈在傳承。
寶塔山下,又一批青年學員參加入黨宣誓儀式,成為光榮的中國共產黨黨員。張英健作為骨幹,擔負警戒任務。舉目仰望,陽光照在寶塔之上,耳邊傳來“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黨”的錚錚誓言,張英健眼眶一熱……
“為共產主義奮鬥終身!”
“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
延安大地上,一個個年輕的軍人腳踏黃土,頭頂驕陽,目光里滿是堅定。
一場教學活動經久不衰的魅力,在這一刻彰顯。一束穿越時空的光芒,照亮這群年輕軍人的心靈。
野外練兵,既拓展了視野,也升級了思維
“明明是嚴格按照教科書要求,完成了規定動作,為什麼還是被導調組判為不合格?”
一天的行軍結束,模擬三連的學員們卻沒有心思休息。他們圍坐在一起,復盤今日行軍途中導調組臨機下達的實戰課目。
在今年的綜合實踐教學活動中,一些新增環節吸引了記者注意——除了利用現地紅色資源完成思政教育,有近一半的內容是利用野外環境展開訓練。
行軍途中,該連行進在一片寬闊坡地,導調組的指令突至:“前方遇‘敵’襲擾,立即疏散隱蔽!”學員們第一時間按照戰術動作標準展開行動……
“模擬三連半數‘陣亡’,成績判定為不合格。”臨機考核結束,導調組宣布考核結果。“不合格”3個字刺痛了學員們的神經,也讓他們摸不着頭腦。
無獨有偶。幾乎同一時間,模擬七連也獲得“不合格”的判定——
在各模擬連全部完成疏散隱蔽後,導調組又下達了救治“傷員”的新課目。前出救治“傷員”的學員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了戰場止血、包紮等操作,卻同樣被導調組判定“不合格”。
軍事教員黃都平是導調組負責人。他告訴記者,在臨機考核中,學員們被判定失敗的原因,都是只注重動作的標準度,忽視了正在變化的“敵情”等戰場要素。
“對於學員們來說,野外練兵,既拓展了視野,也升級了思維。”在軍事訓練課目設計之初,教研組就十分重視對學員實戰意識的培塑。他們充分利用在校外組織教學活動的機會,有效結合野外地形進行課目設置。
“模擬三連注意,前方50米遭遇小股‘敵人’。”就在經歷考核失利打擊的第二天,學員們按照原定計劃向某目標行軍時,再次遇到“敵情”。
這一次,學員們從容了許多。尖刀班立即前出,佔領有利地形,對“敵”進行偵察警戒。其他人以班為單位,在排長和班長的指揮下,從不同方位對“敵”進行打擊。
“部隊恢復行軍。”導調組下達最新指令,意味着此次“敵情”處置成功。學員們按捺住心中的喜悅,打起十二分精神,向著目標繼續前行。
“從操場到野外陌生地域,從單一課目到成建制連貫任務、臨機特情,我們走出校園,距離戰場更近了一步。”學員張昊揚是模擬連連長。在此次綜合實踐教學活動中,學員隊按部隊建制編組,連以下指揮員全部由學員骨幹擔任。對於這些尚未到基層部隊歷練過的學員來說,也是一次獨特的體驗和挑戰。
“這是一次從學員到戰鬥員的淬火之旅。”在黃都平看來,學員們收穫的不只是貼近戰場的體驗,更是一次成長與蛻變。
這場教學活動的收穫,將陪伴很多學員走好今後的成長之路
“兩代人的故事,在這裡碰撞出火花。”教學活動接近尾聲,學員溫凱達在總結分享會上動情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天傍晚,學校邀請一位老兵,為學員們授課。
這位老兵名叫呼榮碧,曾屢立戰功,退役後創建了“延川縣紅色教育基地”,多年如一日堅持義務宣講延安精神。
“那時,我是尖刀班班長,所有任務我們尖刀班都沖在最前面!”老兵的宣講,讓台下的這些年輕人感動不已、震撼不已。
溫凱達便是其中一員。在此次綜合實踐教學活動中,他還有一個特別的身份——尖刀班班長。
“在延安,我們接受精神上的洗禮,同時也完成着全方位的歷練。”分享會第二天,導調組下達了連續3天每天徒步行軍30公里的任務。溫凱達帶領的尖刀班衝鋒在最前面。
天上飄着雨,山裡霧氣瀰漫。途經一段狹窄地域,通路緊鄰山崖,尖刀班成員自發地挽起手臂,為大部隊搭建起一道安全屏障。
走到這裡,隊伍已經連續行軍20多公里。山路陡峭,濕滑難行,個別學員開始放緩腳步,士氣漸漸低落。
這時,不知是誰先起了頭,高聲唱起軍歌——“向前!向前!向前!”緊接着尖刀班的學員們高聲齊唱,大部隊中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進來,聲音撼動山林。
“無論是現地思政課,還是軍事訓練課目,最終目的都是培養人、塑造人。”該校領導介紹,校外綜合實踐教學活動既是對校內教學的補充,更可以影響學員未來成長發展。
學員隊教導員王海龍向記者分享了一個故事——
學員符號在學校訓練時,不太積極。這次綜合實踐教學活動期間,某項臨機考核課目中,一名戰友的腿不慎受傷,需要運送至臨時搭建的野戰衛生所進行處理治療。出乎大家意料,符號第一個站了出來,主動請纓參與傷員後送任務。
衛生所搭建在山坡上,上坡的土路陡峭難行,給傷員運送帶來極大困難。正在一行人猶豫着是否繞路時,符號主動俯下身子,讓戰友們踩着他的身體,借力向上攀爬一處陡坡。
傷員成功轉運後,王海龍看着滿身泥濘、衣服上還留着幾個腳印的符號,提出讓他留在衛生所調整休息,卻被符號拒絕了。
“我是一名軍人,我做好了克服一切困難的準備。”說出這句話時,符號已經同大家一起前往下一個任務地。
“我是一名軍人。”在幾天的教學活動中,這句話被很多學員頻繁提起。
返校的火車上,學員盧秋實在“寫給自己的一封信”中記錄下令他難忘的場景——
行軍路過某個村莊時,村民一邊喊着“解放軍”,一邊跑上前來同他們熱情地打招呼。一個六七歲的小女孩望着身着迷彩服的整齊隊伍,抬起手向他們敬了一個禮。
“從學員到一名合格的新時代革命軍人,我們必須不斷提升自己、磨鍊自己。”這是盧秋實在信中寫給自己的寄語。
看着手握信紙的學員們,王海龍心中感慨萬千。“就像一盞路燈。”王海龍說,這場教學活動的收穫,將陪伴很多學員走好今後的成長之路。
銳視點

用好實踐課堂  育好強軍人才

■楊學鋒

我黨我軍對辦學育人歷來高度重視。我軍之所以能夠不斷發展壯大,完成黨在各個歷史時期賦予的使命任務,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重視人才培養。院校教育是我軍人才培養的主渠道,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作用,必須因地制宜、開放辦學,積極統籌校內外育人資源,為人才培養搭建良好實踐平台,努力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專業化新型軍事人才。
習主席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注重運用新時代偉大變革成功案例,充分發揮紅色資源育人功能,不斷拓展實踐育人和網絡育人的空間和陣地。
在實踐課堂中堅定理想信念。立德樹人是院校教育根本任務,關鍵是要教育引導官兵堅定理想信念、鑄牢軍魂意識、矢志強軍打贏,確保槍杆子永遠掌握在忠於黨的可靠的人手中。這需要抓好理論課堂、堅持正面灌輸,也需要抓好實踐課堂、強化現地教育,讓學員在實地、實情、實感中,觸及心靈、觸及靈魂,堅定聽黨話跟黨走的信心決心。
在實踐課堂中練就過硬本領。仗怎麼打,兵就要怎麼練。院校教學訓練與戰場銜接得越緊密,培養的人才就越對路子。要大力加強知識傳授向能力培塑的轉變,積極拓展實踐教學、設真演訓環境、突出對抗訓練、從難從嚴練兵,讓學員在實踐實訓中經風雨、見世面、壯筋骨,不斷超越自我,不斷增長才幹,切實鍛造能打仗、打勝仗的過硬本領。
在實踐課堂中培塑戰鬥作風。血性是流淌在革命軍人血液里的勝戰基因。必須從院校源頭就抓好戰鬥作風培塑,堅持在重大教學活動、軍事訓練實踐和日常點滴養成中,錘鍊堅毅頑強、堅貞不渝的意志品質,聞戰則喜、敢於亮劍的膽識氣魄,不畏強敵、不屈不撓的拼搏勇氣,真正立起新時代革命軍人的好樣子。
在實踐課堂中厚植為民情懷。人民軍隊為人民。今天的學員,到2035年就是現代化軍隊的中堅骨幹,現在打下的底子決定着未來我軍的樣子,必須積極創造平台條件,讓學員深入到人民群眾中去,感受人民群眾對軍隊的擁護愛戴,增強為民服務、保家衛國的決心意志,持續密切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

關注「人民空軍

矚望空天,奮飛一流

主辦 空政宣傳文化中心


監製 | 許毅 趙健
編審 | 張金中
編輯 | 歐冠豪
作者 | 朱柏妍 徐騰躍 何格格 吳曦
原文標題 | 空軍工程大學學員赴陝西延安參加綜合實踐教學活動——從菁菁校園走向巍巍寶塔
來源 | 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