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年演出9000場,這部音樂劇唱出茜茜公主的傳奇人生

茜茜公主的故事,在全世界廣為流傳。除了羅密·施奈德在銀幕上塑造的經典形象,不得不提一部德語音樂劇《伊麗莎白》。“伊麗莎白”是茜茜公主的本名,這部音樂劇誕生32年來,足跡遍布全球14個國家,擁有10個語言版本,超過9000場演出,吸引了逾1200萬觀眾。

2014年,德語原版音樂劇《伊麗莎白》作為文化廣場的年末大戲首次來到中國,連演40場,成為許多音樂劇迷心目中的“白月光”。闊別十年之後,《伊麗莎白》以全新製作的音樂劇版音樂會形式回歸,於8月29日至9月15日在文化廣場連演21場。在管弦樂隊烘托下,近30名演員與舞者身着戲服,用39首金曲,演繹“茜茜公主”一生的傳奇。

扮演伊麗莎白的是荷蘭音樂劇演員安妮米可·凡·丹,她曾在5個國家18個城市用3種語言演繹過《伊麗莎白》。首演當晚,年近八旬、滿頭白髮的作曲家西爾維斯特·里維也登上舞台,指揮了劇中廣為流傳的金曲《我只屬於我自己》,作為獻給上海觀眾的特別禮物。

《伊麗莎白》音樂劇版音樂會現場

年近八旬作曲家西爾維斯特·里維登台指揮

上海觀眾為何喜歡德語音樂劇

近年來,上海觀眾期盼《伊麗莎白》回歸的呼喚從未間斷,這部德語音樂劇為何讓上海觀眾念念不忘?

當被問及為何採用“伊麗莎白”作為劇名,而不是“茜茜公主”這個更廣為人知的名字,劇作者米歇爾·昆策這樣回答:“因為我感興趣的是成年以後的茜茜的故事,這是一個女人為了爭取自己想要的生活而奮鬥一生的故事。”

時隔五年再來上海,西爾維斯特·里維感覺這座城市很親切。“我和我兒子一起來的,上海是一座特別開放,特別友好的城市,在大街上,你可以和任何一個人開始聊天,這種感覺非常好。而更讓我感動的,是上海觀眾對《伊麗莎白》的喜愛。”

演出前,里維為大家打氣

演出前的儀式感

在創作《伊麗莎白》之前,里維創作過流行音樂與電影音樂,並在好萊塢獲得事業的發展。在昆策的說服下,他回到奧地利,加入這部音樂劇的創作。“我從電影音樂的經驗中,學會了如何用音樂塑造人物,製造戲劇性,大大幫助了《伊麗莎白》的創作。”里維說,“音樂就是我的生命,我們的創作原則是,希望觀眾走進劇院,如同親身經歷這些故事,體驗這些情感,並在散場時帶走一些什麼。”

得益於德奧地區豐厚的音樂及戲劇底蘊,德語音樂劇作品從不缺乏大氣洗鍊的旋律和細膩婉轉的表達。2014年起,文化廣場先後引進了《伊麗莎白》《莫扎特!》等經典德語音樂劇,並以一系列《德語音樂劇明星音樂會》在上海乃至全國建立了穩固的德語音樂劇觀眾基礎。

2019年以來,《伊麗莎白》的音樂會版本四度在維也納美泉宮廣場舉辦,每年吸引逾十萬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此次上海站演出,是美泉宮萬人音樂會的升級版,由原版音樂劇製作方奧地利維也納聯合劇院與丹麥獅子娛樂公司聯手打造出品,在滬世界首演。觀眾趙悅說:“終於盼來了!雖然是音樂會版,但舞美、服裝都很精緻,演員的表演也很動人,一曲《我只屬於我自己》讓人落淚。”

《伊麗莎白》音樂劇版音樂會現場

一個角色演1000遍,仍有新發現

《伊麗莎白》展現了茜茜公主從少女到妻子,到母親的轉變:15歲的茜茜與弗蘭茨皇帝一見鍾情,陰差陽錯地步入皇室婚姻。可婚後的她被束縛在宮廷禮儀中,皇太后的管教也使她痛苦不已。幾年後,她終於覺醒,逐漸涉足政事。此時,從年幼起就與她如影相隨的死神再度現身,不斷誘惑她走向黑暗世界、尋求永恆的自由。

扮演伊麗莎白的安妮米可14歲時第一次聽到《伊麗莎白》的音樂,22歲時第一次出演這個角色,而現在她已經42歲,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以前對我來說,老年伊麗莎白很難演,但現在變得簡單起來。不僅僅是肢體和眼神,我通過從明亮到低沉的音色變化,去塑造伊麗莎白的成長。22歲和42歲的我,扮演的伊麗莎白是不一樣的,這個角色陪伴着我的成長,我不斷通過她去學習,找到自己人生的平衡點。”

伊麗莎白的成長

這是安妮米可首次來到中國。雖然演了1000多場《伊麗莎白》,但每次只要大幕拉開,音樂響起,安妮米可總感覺開啟了一段新的旅程。“這段旅行每一次都不一樣,總有新的發現,新的體驗,就好像不知道旅程的終點在哪裡一樣。”

曾在2012年《伊麗莎白》20周年紀念演出中與安妮米可合作,並分別於2014年攜《伊麗莎白》、2016年攜《莫扎特!》來到上海演出的德語音樂劇明星馬克·賽博特也將回歸,在9月部分場次中扮演“死神”。

今年11月至12月,同樣由昆策和里維這對德奧音樂劇界大師合作完成的德語音樂劇經典作品《蝴蝶夢》,以及講述“童話國王”傳奇一生的德國音樂劇傑作《路德維希二世:國王歸來》,也將以音樂劇版音樂會的形式首登中國舞台。上海文化廣場副總經理費元洪說:“我們希望能夠為上海呈現更多不同種類、不同風格、不同國別的——精彩的音樂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