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中國大城強城指數發布,長三角6城進入前十

界面新聞記者 | 范易成

界面新聞編輯 | 彭朋

8月28日,在第二屆深圳產業科技創新論壇上,上海交通大學深圳行業研究院正式發布了《中國大城強城指數(第2版)報告》,長三角地區上海、杭州、南京、蘇州、寧波、無錫6城進入前十。

“中國大城強城指數是對城市gdp排行榜的一個補充和完善,正如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是對各國gdp排名的補充和完善一樣。” 報告課題組首席專家、上海交大安泰經管學院教授陳憲指出,中國大城強城指數的價值是,在關注城市經濟總量的同時,聚焦城市經濟的效率、實力和潛力,以及民生狀況,為政界、業界和學界提供了一個觀察中國城市經濟發展質量的“窗口”。

界面新聞記者獲悉,中國大城強城指數由上海交通大學深圳行業研究院、中國發展研究院聯合編撰,基於勞動生產率、土地生產率、資本生產率、每萬人發明專利授權量、人才比例、百億元及以上市值(銷售收入)企業個數、城市數字化發展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人均一般公共預算支出這十個指標綜合評價城市發展水平。

據陳憲介紹,此次發布的第2版指數在原有6個指標的基礎上增加了4個指標,並對個別指標做了調整。新指標體系的前5個指標,分別反映勞動、土地、資本、技術和人力資本的貢獻。新增的“百億元及以上市值企業個數”和“城市數字化發展水平”兩個指標,分別反映城市經濟中企業家和管理要素賦能的結果以及城市數據要素的貢獻。

後3個指標主要反映城市經濟、民生和環境狀態。“人均可支配收入”能直接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則從一個重要側面反映城市生態環境狀態,而“人均一般公共預算支出”能反映城市公共服務的提供水平。

據了解,gdp總量達5000億元可視為大城的“門檻”,強城的起點。2021年發布的第1版中國大城強城指數中,gdp總量在5000億元以上的城市共54座,其中萬億gdp城市24座;本次發布的第2版指數中,5000億元以上的城市共59座,新增的5城為鄂爾多斯、惠州、鎮江、貴陽和淮安,萬億gdp城市26座,新增的2城為煙台和常州。

圖片來源:《中國大城強城指數(第2版)報告》

“中國大城強城指數(第2版)”排名前10位的城市是,深圳、上海、北京、杭州、廣州、南京、武漢、蘇州、寧波、無錫。深圳從上一輪排名第3躍居第1,上海、北京上一輪排名並列第1,這次分別位列第2和第3。陳憲指出,排名的變化既顯示了深圳近年來的發展,也表明了這一指數對經濟的側重。“gdp的表現固然重要,但我們也兼顧了環境和民生等指標。”

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深圳進出口同比增長31.7%,總額達2.2萬億元,登頂中國外貿第一城。去年,深圳全社會研發投入佔gdp的比重高達5.81%,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圖片來源:《中國大城強城指數(第2版)報告》

觀看完整報告可以發現,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大量城市表現優異。對比這兩大經濟圈,陳憲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長三角的優勢是經濟發展相對均衡,本次報告中有19個城市來自長三角城市群,數量是三大經濟圈中最多的。浙江、江蘇有很多強城,平均發展程度很高。而珠三角地區,珠江西岸的中山、江門,就和東岸的東莞等地有較大差距。

陳憲認為,珠三角地區城市的特點是,經濟活力強,經濟密度大。深圳、廣州、佛山、東莞這幾個城市gdp都在萬億以上,經濟表現都很好,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迅猛。尤其是深圳,擁有很多新興產業的頭部企業。

圖片來源:《中國大城強城指數(第2版)報告》

報告顯示,上榜59座城市的gdp總和約佔全國gdp的6成。“這些城市對中國整體經濟增長的貢獻很大,強城毫無疑問發揮着拉動經濟發展的‘火車頭’作用。” 陳憲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