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見習記者 雷蘊含
在脫口秀節目集體經歷了將近兩年的“空窗期”之後,《脫口秀和ta的朋友們》與《喜劇之王單口季》兩檔節目分別在兩個視頻平台相繼播出。擂台已經搭好,演員也已經就位,觀眾們終於迎來了新的“電子榨菜”,看上去一片歡欣雀躍。然而,隨着節目的播出,一些質疑聲也開始出現。有人說段子不夠好笑,也有人說嘉賓不夠有趣......甚至還有觀眾評價,“脫口秀節目是不是進入了瓶頸期?”那麼,強勢回歸的脫口秀節目,到底是“新鮮笑料”還是“冷飯熱炒”?
1
脫口秀節目受歡迎:
給大眾帶來新視角
脫口秀起源於18世紀英格蘭地區的咖啡吧集會,在集會中,人們可以暢所欲言。對於國內而言,脫口秀是一個最近幾年才被大眾廣泛認知的舶來品。脫口秀進入國內後,表現為談話類節目和單口喜劇兩種不同的形態,而脫口秀節目就是以單口喜劇的形式,讓脫口秀演員在舞台上單方面地對觀眾輸出。
上海交通大學傳播學博士王先生表示,人們喜愛脫口秀,也許是因為大家希望透過脫口秀中誇張的表達看到另一種可能的自己或者另一種可能的生活態度。“我印象比較深的有一些關於職場和女性的段子,我認為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改變大家對社會公平、性別平等等議題的想象。”王先生說,“有一些演員講的‘地獄笑話’也給大眾提供了一些新的視角,來幫助人們發現社會的多面性。這個社會是摺疊的,我們看不到另一面的事,但是脫口秀的舞台讓我們能跨越人與人之間的隔閡,看到更多東西。”
《脫口秀和ta的朋友們》海報。圖源官方微博
2
脫口秀節目面臨的困境:
段子寫作變得工業化
脫口秀作為一門“冒犯的藝術”,演員們通常會通過對社會現象的玩笑式解構來消解大眾的負面情緒。但是隨着一個又一個脫口秀演員的走紅,脫口秀節目也逐漸成為了從“線下喜劇人”到“娛樂圈藝人”的一塊跳板。畢竟“火了”之後就可以演戲、接代言、拍廣告,從金錢收益上來看,確實是比單純地講脫口秀高出不少,這無可非議。
但是,脫口秀的靈感與文本素材大部分都來源於生活。脫口秀演員們正是因為有了對生活和社會細緻入微的觀察,才能夠將其轉化為精妙的段子,引起觀眾的共鳴。王先生告訴封面新聞記者,自己在看了《脫口秀和ta的朋友們》與《喜劇之王單口季》兩檔節目之後,感到有些失望。“一些已經成名的演員不再有對生活的體察,只能講一些自己進入娛樂圈的事,感覺他們寫不出真的脫口秀了。”
脫口秀演員徐志勝。圖據官方微博
面對脫口秀節目“冷飯熱炒”的評論 ,王先生表示,一些新興的社會視角可能只是被當作一種視覺奇觀,而節目組最終考量的更多還是出於商業價值的高低。同時,隨着脫口秀節目舉辦的次數越來越多,製作流程也越來越成熟,一些段子的寫作也變得更加“工業化”,甚至有觀眾稱之為“流水線生產的笑話”。
不僅如此,因為脫口秀節目的火熱,許多喜劇廠牌也變得“飯圈化”,在舞台上經常會出現一些“內部梗”,即只有了解該廠牌的觀眾才能聽懂的梗,這其實對於想要破圈的脫口秀節目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徐志勝作為已成名的脫口秀演員,在節目上分享的都是自己拍戲的體驗,金句也變成了“我的成功離不開脫口秀的離開”。而何廣智則是用了大量的篇幅來講述自己對徐志勝紅了的感受,“他再紅,也沒有我的眼紅。”雖然依舊能夠達到預期的喜劇效果,但是對於不熟悉徐志勝和何廣智的觀眾來說,這些梗都需要一定的理解成本。有網友在社交平台上表示,“我只是看個綜藝,卻需要了解這些脫口秀廠牌的前世今生,才能聽懂大部分內部梗。甚至需要訂閱各位演員的社交平台,關注他們的感情動態,來聽懂他們的段子。”
脫口秀演員何廣智。圖據官方微博
3
脫口秀節目的創新突破:
從文本的思想性上發力
脫口秀節目要如何才能帶給觀眾“新鮮笑料”?首先,演員是最重要的,不僅需要老將,也需要新人。但不論是否有豐富的經驗,對於脫口秀演員來說,觀察生活是必不可少的環節。脫口秀是一門藝術,需要專業的喜劇素養,演員們應該從文本的思想性上發力,而不是僅僅追逐熱點或者“吃老本”。同時,脫口秀節目的嘉賓選擇也是非常重要的。應該選擇和戲劇節目調性相契合的嘉賓,達到1+1大於2的效果,避免出現嘉賓放不開或者不懂喜劇而造成的尷尬。
在這個泛娛樂化的時代,觀眾接收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對“笑”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脫口秀節目更應該與時俱進,保持對喜劇的敏銳度,打造出更加有深度、影響力廣泛的精品綜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