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6月17日,全國第一支烏蘭牧騎誕生在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草原,開啟了“以天為幕布、以地為舞台”的歷史征程。作為全國文藝戰線的一面旗幟,67年來,一代代烏蘭牧騎隊員迎風雪、冒寒暑,長期在戈壁、草原上輾轉跋涉,為基層各族群眾送去精神食糧,形成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優良傳統。
“還記得那個時候,我們在藍天下演出,和農牧民群眾一起載歌載舞,那份快樂和感動至今難忘……”荷花老人回憶道。在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建隊隊員荷花的家中,老藝術家講述着烏蘭牧騎建隊初期與牧民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為牧民群眾送演出、送服務的點滴故事。
荷花是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建隊時的9位隊員之一。她還記得,第一支烏蘭牧騎剛成立時,在旗文化館內為烏蘭牧騎的正式誕生舉行了一場簡樸而莊重的建隊典禮。建隊初期,9名隊員帶着黨的囑託,帶着幾件樂器和服裝,走進偏遠的農牧區為農牧民群眾演出、宣傳黨的方針政策。“藍天星空,是我們的幕布,羊圈牛棚草場地,是我們的舞台。我們演出用的化妝品也都是就地取材,用紅紙塗抹紅臉蛋兒和紅嘴唇兒,把火柴棍兒點着燒黑畫眉毛,為了節省火柴有時還借用牧民家的鍋底黑畫眉毛。當時一心想着要克服一切困難認真演好每一場節目,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把牧區群眾的文化事業發展起來。”荷花回憶道。
“我們紮根草原,以文藝啟蒙草原兒女;我們一心一意,努力使牧區煥然一新;我們是文藝輕騎兵,我們是人民的烏蘭牧騎……”67年前,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創作的《烏蘭牧騎之歌》,至今仍在傳唱。時代在變,條件和環境在變,一代代烏蘭牧騎隊員新老更替,不變的是他們紮根基層、服務人民的初心使命和創作情懷。
多年來,蘇尼特右旗始終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力爭將烏蘭牧騎打造為“四個一流”,即隊伍建設一流、藝術(作品)水平一流、設施設備一流、服務功能一流,使烏蘭牧騎不僅充分發揮演出、宣傳、輔導、服務、創作、創新、文化交流、傳承等職能作用,更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深入生活,紮根人民,以豐富多彩的文藝形式宣傳黨的政策、傳遞黨的聲音,在加強農牧區精神文明建設、促進民族文化事業發展、維護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定作出了積極貢獻。
2017年以來,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先後被授予全國“最美奮鬥者”先進集體、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全國巾幗建功先進集體、全國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優秀團隊、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等中央、自治區、盟級50餘項榮譽稱號。烏蘭牧騎還入選第一批全國“一縣一品”特色文化藝術典型案例,獲得北疆楷模稱號等。烏蘭牧騎展廳被授予“全國關心下一代黨史國史教育基地”。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優良傳統不能丟,“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初心不能變。“作為新時代烏蘭牧騎隊員,我們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傳承弘揚烏蘭牧騎精神,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文化生活需求,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辜負老一輩藝術家們對我們的期望,永遠做草原上的紅色文藝輕騎兵。”在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隊員蘇木巴雅爾的心中,這份責任和擔當顯得更加厚重。
轉載請註明來源:錫盟融媒微信公眾號
記者:魏子威
編輯:孟麗鵬
校對:張楠
二審:王大為
三審:賀玉萍
點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