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重映,這部片我還可以看很多遍


philia

《你的名字。》重映。

當年,它在日本和中國都是一部現象級的電影。很多影迷知道了原本停留在小眾認知範圍內的新海誠的名字。二次元,又一次證明了自己的強大影響力。

不過,我還是要問,新海誠靠什麼創造了這樣一個奇蹟?

從《星之聲》開始,新海誠便已展露了對情感和場景的超強捕捉與表達能力,並在長期的一人作業中夯實了專註力、製作力和口碑。


《星之聲》(2002)

有了之前的基礎,他才有機會為這部電影組建一個超強的製作團隊。

《你的名字。》核心成員包括東寶製片人川村元氣(《電車男》《告白》《惡人》);知名原畫師田中將賀(《家庭教師》、《未聞花名》);著名作畫監督安藤雅司(《千與千尋》《紅辣椒》);以及新海誠非常喜愛的radwimps樂隊。


radwimps樂隊

還有功力深厚的神木隆之介(他聲演的作品包攬了邦畫票房前三)攜清甜女嗓上白石萌音入隊,又加上岩井俊二等人的指導,憑藉東寶的發行雄力與夏季長篇的檔期,天時地利人和造就了現象級的《你的名字。》。


《你的名字。》(2016)

《你的名字。》具備很多很多一目了然的吸引力元素,例如時空交錯、靈魂互換,以及隕石災難,乍一看似乎是部科幻片,但其實這些都不是新海誠關注的重點。

這部電影的核心命題,是「距離」,一切故事都因為距離而產生。

「距離」體現在時空相隔、城鄉差異、男女有別等等方面。

男女有別的部分表現得最直白淺顯,這一部分提供了影片的主要笑點,如一開始男女主角對異性身體的尷尬適應(揉胸),化解了穿越交換身體這件事帶來的緊張感。


不過,雖然這一層次的差異最容易理解,卻很難呈現,稍有不慎就會變得很不自然。電影的表現可圈可點,比如三葉的髮型在編髮和馬尾之間轉換,男主角瀧的內八腿和女紅,以及怪物般的聲優對口氣和尾音的處理,都以毫不聲張的方式大大增強了細節的可信度。

據女主聲優上白石透露,男主聲優神木在作為「三葉」進行配音時,站姿會變和女孩子一樣稍微內八,這種鮮為人知的台下功說明了本作團隊的用心與敬業。


神木隆之介

城鄉差異主要體現在系守町與東京都的景觀差別,前者是鄉村田園,後者是鋼筋水泥,一目了然。這樣說起來太簡單了,但其中的魔鬼細節你未必注意到了!


作畫人員透露,三葉眼中的東京和瀧所熟知的東京,色彩有細微區別,前者更加繽紛、飽和,目的在於更好地表現鄉下少女眼中流光溢彩的陌生東京,符合她對東京的強烈憧憬和幻想。




城鄉差異更包含對當地色彩濃厚的民俗活動的描述——作為情節機關的巫女體質、口嚼酒、組紐等道具連同鄉村風光,喚起的正是風景與鄉愁,正如瀧與前輩在約會時看到的以「鄉愁」為名的攝影展,進而激活了有關三葉的記憶,並一路深入神話的腹地。


這一「上京物語」的變奏與回返對日本觀眾而言是重要的心理暗示,在形象與性格上都十分「典型」的三葉和瀧因此也能誘發充分共鳴。




時空交錯是《你的名字。》在情節上的最主要內容,也構成了故事中最難克服的距離。但解謎時空交錯及其克服方法顯然不是導演真正關注的,正如他借配角敕使輕快地交代了平行宇宙論,簡單地使後續展開合法化。事實上,對生死時空的克服,最顯著的特徵恰恰在於其虛構性。


一方面,巫女體質和口嚼酒既玄幻又巧妙,強化了一種偶然與必然互相纏繞的命定感。另一方面,當瀧抵達御神體,在洞穴中喝下口嚼酒時,影片濃墨重彩地用了近四分鐘的意識流手法去表現瀧再次發生時空穿越的過程。


期間,瀧手腕上的組紐形變為彗星軌跡、臍帶、髮帶以及紅線(象徵姻緣),瀧也在這一過程中回溯並共享了三葉的生命經驗。這是極為重要的一幕,因為它有着流暢異常的想象,而且毫不掩飾自己的誇張。




這麼做的效果看似「間離」了觀眾,實際上通過增強了時空距離,讓瀧與三葉更加親密,也讓瀧的情感得以升華和爆發(成功穿越後他痛哭流涕)。它所呼應的是後來兩人在環形山邊上的尋覓與對話,營造出了神話之感。

有觀眾詬病本片核心情節與《觸不到的戀人》/《湖邊小屋》雷同。從日本文學科班出身的新海誠身上可以看到許多原典的痕迹,例如《古事記》和《萬葉集》,也有明顯的筒井康隆、村上春樹、岩井俊二的印象。


《湖邊小屋》(2006)

但我們能說,《你的名字。》里拯救另一時空的戀人是對電子遊戲《remember11》和《極限脫出999》的借鑒嗎?


我覺得這種考據意義並不大,《你的名字。》延續的是新海誠自己創作歷史中一直在探討的主題。


新海誠的影迷應該知道,對距離的描繪是他作品序列中一以貫之的中心。無論是《星之聲》中在宇宙中穿過數光年終於抵達的電波,《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里的平行世界,《追逐繁星的孩子》里的「死之國」,還是《言葉之庭》里的年齡和立場差異,都是關於遙遠的距離及如何克服距離。


《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2004)


《追逐繁星的孩子》(2011)


《言葉之庭》(2013)

在御宅文化從邊緣向主流演變的當下,一種常見的觀念認為,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被拉大了,彼此變得冷漠。然而同時我們卻也可以在海量的媒體產品,尤其是在二次元文化中看到對人際羈絆的追求與強調。

新海誠在採訪中半開玩笑地說:「如果是兩個人看了這部電影之後還是沒有互相喜歡的話,我覺得應該放棄。」結合電影結尾兩人淚流滿面的重逢,這充分表明,「命定的邂逅」已經成為御宅群體對人際關係的重要想象,自然也是《你的名字。》打動人心所契合的思維前提。


應該說,新時代的人際交往並非如悲觀論者所說是在退化,它只是更換了載體與方式。也是在人際轉型所衍生的空心化狀態中,人們重新產生了一種浪漫化的需求,渴望把人際關係解釋為命定邂逅,從而重啟個體的存在意義。

從概率上來說,每個人的誕生都是宇宙間的一個奇蹟(2.5億的精子中只有唯一的一隻才能結合卵子誕生出你),茫茫人海中人與人的相遇和羈絆就更是奇蹟了。


但《你的名字。》傳遞的遠非「冥冥之中自有定數」的消極哲學。

日本文化向來相信「言靈」的力量,認為在言語中存在一股不可輕視的力量,誓言和詛咒都是「言靈」發揮力量的例子;如果說出「真名」,就能抵達心靈,乃至操控心靈(見《地海戰記》《夏目友人帳》)。

在這一邏輯的延長線上去思考,三葉和瀧對彼此名字的追尋,不正意味着對真正有效的交流與結合的呼喚嗎?

日本傳統文化和現代都市人的心靈癥候,通過「你的名字」這樣一個片名,奇妙地連接到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