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燕姿因兒子小升初推遲演唱會,明星也這麼雞娃?

文 | 米粒媽

前段時間,孫燕姿生日,她發了段視頻,向歌迷分享自己的近況。

談到自己暫時不開演唱會的原因,坦言兒子要參加小升初考試

孫燕姿還發出了靈魂拷問:孩子考試,怎麼辦?感覺是媽媽在考試。

原來明星也有這樣的煩惱,這我就放心了

估計除了海淀媽媽,能把小升初看得如此重要的,就屬新加坡媽媽了。

新加坡人口不到600萬,面積735.2平方公里(不到北京面積的1/22),但即便是在那麼一丁點大的地方,就有新加坡國立大學和南洋理工大學兩所國際排名相當靠前的大學。

而在2022年的pisa(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進行的15歲學生閱讀、數學、科學能力評價研究項目)測試中,新加坡又包攬了閱讀、數學和科學三項第一

所以很多人好奇,新加坡到底是怎麼做到的?!

大家都只說新加坡孩子拼、媽媽卷,六年級分流,小學就“一考定終身”……前幾天米粒媽看了新鮮出爐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2》,第一集就是專門講新加坡教育的,看了之後,你就會發現,新加坡的卷,遠沒有那麼簡單……

“瘋狂”的家長

其實新加坡的卷,絕不是全民卷,而是中產以上家庭的“狂歡”。其實就像海淀,也不是所有海淀媽媽每天都圍着孩子的大語文、奧數、kpf、體育打轉,你想躺平,也有書讀、有學上,只不過你想拼進那條更高的賽道嘛。

新加坡的華人家長有多瘋狂?跟海淀的雞娃家長比,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國內,我們把高考作為“一考定終身”,但在新加坡,這個年齡被提前到了小學六年級。如果六年級考試,可想而知,競爭要遠遠早於這個時間,它取決於你進入什麼樣的小學,什麼樣的幼兒園,甚至是孩子出生在哪個區域。

新加坡有一所南洋小學,是被家長公認的精英學校之一,非常多的知名校友從這裡走出來(包括李顯龍)

雖然新加坡政府認為,每一所學校都是好學校,但家長心中自有排名。這個排名怎樣衡量?看成績就好了。

米粒媽有個閨蜜,之前帶着倆娃在新加坡讀書(源於對新加坡教育的濾鏡),但孩子真正在那邊上學後,她才發現,比國內還卷,於是又帶着兩個孩子回國了。

閨蜜說,在天才班選拔中,她家老大就讀的普通小學,全校只有兩個孩子順利通過了第一輪考試(她家娃是其中之一)。參加第二輪考試時,閨蜜直接傻眼了,人家名校都是包車送孩子來考試的,因為通過第一輪的孩子太多了

紀錄片里的冠僑就在南洋小學讀六年級,他的父母移居新加坡之後,做了科技和金融行業的高層,媽媽還獲得了博士學位。但媽媽仍然在對冠僑的教育中傾注了大量的時間和心力。

比如,買學區房。在新加坡,想讀非常好的精英小學,也是要拼學區房的。

冠僑媽媽說,當時買這裡的房子就是看中它在南洋小學一公里內,屬於學區房,有機會比別人早一輪抽籤,冠僑上小學那一年有20個名額,但是參與抽籤的孩子有38個,當時媽媽覺得比自己高考還緊張,抽中時不由自主地尖叫起來,而沒有抽中的家長,當場就哭了。

房子幾百萬新幣(相當於千萬人民幣),但這也只是買來一次搖彩票的機會而已,即便如此,為了這個機會而豪擲千萬砸下學區房的家庭,比比皆是。

當然了,有錢人可以在富人區選擇,而中等收入人群所居住的區,也有他們自己的“南洋小學”。大家都想在能力範圍內,為孩子拼個未來。

“被動”的孩子

人人都想拼最好的學校,但名校的成績全部來源於學校的教育和培養嗎?

顯然不是,這跟我們在國內一樣。好的教育理念+好的師資,必須再配以好的生源。而好生源的背後,是雞娃家長的步步為營和全權規劃。

新加坡的小學,下午2點多就放學,政府本意是為了因材施教,留出更多時間發展個人興趣,但事實上,大部分孩子都用來上補習班了。

新加坡的商場里,除了店鋪以外,一定會有補課中心,他們會把成績醒目地貼在外面,作為自己的招牌。

這種有點類似咱們的託管班,從2點到晚上8點,孩子們可以在這裡補課、做練習、吃飯……商場也有其它的興趣班。

紀錄片里,一個5歲男孩正在做十以內加減法,孩子不斷用鉛筆戳自己的臉、頭,很不耐煩的樣子。

補習老師說,沒有孩子喜歡學習,都是家長的安排,補習老師說她身邊也是人人補習。有錢補,“沒錢就找錢來補”,從5歲補到18歲。

還有一些孩子,不上這種補習班,而是把補習老師請回家一對一

比如前面提到的在南洋小學讀六年級的冠僑,每天下午2點鐘到家,3點之前,洗澡吃飯,3點準時開始補課。

冠僑是那種典型的“別人家孩子”,彈得一手好鋼琴,學過高爾夫、擊劍,也很聽話耐雞。

他在小四的時候,就跟着小五小六的孩子一起打各種世界級的奧數比賽,拿到了很多獎牌。

即便如此,他媽媽還是會感慨:每對父母在一開始都認為自己的孩子是那前百分之幾的天才,但是你看他(冠僑)的獎牌,也不都是金牌呀

華文補習老師,為了讓孩子的作文能拿到高分,很早就要開始應試教法,老師會把作文結構化,遇到什麼樣的情景,就用什麼樣的描寫,反正老師和家長都覺得,成績是第一位的。

所以一般到了中學四年級,華文考試考過了,以後就不會再學中文了,新加坡的孩子都會覺得,萬事大吉。

在米粒媽看來,正是因為父母對孩子傾注了所有,學區房、名校、一對一補習,從出生起就開始精心培養……付出多,自然想要更高的回報。

但孩子不是咱們的體重,吃的多就自然而然長上去。每個孩子的天賦不同,更何況,當你覺得付出一切的同時,其他家庭也不差,在內卷的世界裡,永遠沒有最卷。

鏡頭在新加坡小學裡一閃而過的同時,我注意到,很多孩子都戴上了小眼鏡,一種說不上來的熟悉感

“怕輸”的國民

很多人不知道,新加坡人到底在“焦慮”什麼?在“卷”什麼?

不管是家長、補習老師、教育部門,都在強調新加坡人“怕輸”。

這要從他們建國說起。新加坡剛建國那會兒,從領導者到民眾,都對前途一片茫然,不知道他們(從馬來西亞)獨立出去,到底能不能生存得下來。

新加坡首任總理李光耀在演講中,不斷提醒大家:新加坡面積小,人口少,但是在人口素質上,在行政管理、組織管理,在人民的勇氣和性格上,誰也別試着挑戰我們!

那時候的新加坡,上上下下都憋着一股勁兒。

他們在課本里會反覆教給孩子們這段歷史,告訴大家今天的來之不易。包括現在,新加坡擁有的一切,也是極其脆弱的。

因為地少、人少、自然資源少,所以新加坡只能去強化人的作用,人才的作用,這就是為什麼新加坡崇尚精英教育,因為要一層層選拔精英,為國效力。

新加坡國立大學的一位教授,研究了中產階級的流動規律,他把新加坡教育,稱為“社會階級流動的遊戲”。

中產階層都希望孩子能向上發展,成為各領域裡的專業人士,醫生、律師、工程師等等,這些工作在新加坡工資高、地位高,所以其實中產的孩子,從一出生起,就在玩這場“社會階級流動的遊戲”了。

即便南洋小學這樣的頂級名校,一個班三十多個孩子,在“一考定終身”的小六考試中,最多每個班也只能有三五個考上最好的中學。但這不妨礙,近乎每個中產家庭都會參與到這場“豪賭”中。

不斷改革的教育

新加坡升學制度的設立,是為了讓所有的孩子都分流到適合自己能力的通道。

米粒媽閨蜜從新加坡回國後跟我講,在新加坡,幼升小想要上名校,要拼關係、拼學區房、拼運氣。

拼進小學後,孩子們還要面臨不停的分班。

首先,小學一年級升二年級時,會根據母語水平(中文、馬來語、淡米爾語)來分班。

華人的孩子會根據中文成績分成高級中文班和普通中文班,中文成績會直接影響到六年級的會考。

到了二年級升三年級時,會分快、慢班。

三年級下學期還有全國統一的天才班選拔(gep programme)。經過兩輪考試,最終選出1%的孩子進入天才班。

四年級還有全國統考,根據成績將學生分成em1、em2、em3。

2008年,五年級分流制度終於取消了。

六年級會考(psle),依然是套在孩子和家長頭上的緊箍咒。

考得最好的進入直通車學校,六年後直接考大學,考得最差的進普通班,其餘的進快捷班。

簡單總結就是:小六會考結束,有的孩子一隻腳已經踏進了大學;有的孩子還在為考上初級學院(相當於國內的高中)奮鬥;還有的孩子就等着進入技校早早出來工作。

所以從新加坡政府角度來說,分流是為了讓每個孩子進入適合的賽道,但是家長可不這麼想,在家長看來,這種教育制度是設置了重重關卡。孩子一定要走好每一步,才能爭取到上升通道的門票。

為了降低普遍的焦慮感,其實新加坡政府也在不斷調整。

2023年開始,新加坡宣布教育改革,取消所有中小學的期中考試,小六考試也進行了計分改革,來弱化這場考試在升學當中的決定性作用。

新加坡教育部的官員說:每個人的發展速度跟途徑是不一樣的,有些人大器晚成,那麼如果你在中學才開始發酵,制度上也會允許你在中學階段受到栽培,強化你感興趣的地方。

其實新加坡的職業教育是很成熟的,給了不同孩子多重的選擇,比如你去學廚師,也有非常專業的師傅帶着你,學一年,實習半年,後面你可以去飯點工作,也可以自己開餐廳。

有時候,學習一項技能,和追求更高的學歷,很難說哪個更讓人安身立命。

而且在新加坡,事實上,那些在小六考試中沒有拿到好成績的孩子,也未必就沒有光明的前途了。

紀錄片採訪了一些人工智能的研發者,他們當中就有不少,當年在小六考試中,成績並不高,比如當年滿分300分,考250以上能進名校,但他們當中,有215分的,有200分的,還有150分的。

對他們來說,雖然沒考上大學,但是他們有探索精神、對人工智能感興趣,動手能力強,不喜歡做科研或案頭工作,他們一樣可以在產品研發上發揮自己的專長。

新加坡的故事講了這麼多,相信很多人都或多或少有一些熟悉的感覺。

“內卷”不是家長或孩子單方面推動的,也不是某一項政策導致的,它其實是個層層包裹的複雜的社會問題。

政策上不斷鬆綁,給孩子減負的同時,如果除了讀書考名校以外,其它的培養路徑、晉陞通道都跑通了,整個社會對工作屬性的階級性更弱化,換句話說,各行各業都有足以養家糊口的保障,和應有的職業尊重、職業地位,那麼其實孩子可以回到更天然的狀態,去尋找屬於自己的興趣和職業發展。

沒有人喜歡一直從眾,或被推着往前卷,別人學奧數,我也學奧數,別人研究計算機,我也研究計算機。

世界之所以運轉,不就是因為每個人都不同嗎?這種獨一無二的獨特性,才能碰撞出推動社會和人類進步的火花。

“卷”不能絕對地說它“好”或是“不好”,更重要的是,“卷你所愛”,而不是做無謂的“卷王”。

個人簡介:@米粒媽愛分享 米粒媽,美國海歸,海淀家長。專註學習乾貨、教育經驗和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