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舞台、新表達、新詮釋,這檔節目為國風煥新聲|《國風超有戲》收官

8月8日,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國風超有戲》總結座談會在京舉行。國風音樂到底是什麼?國風音樂迎來了怎樣的新發展?風從何來,又去向何方……隨着節目的收官,這些問題的答案在各領域專家學者與節目主創人員的探討中愈加清晰。

“我們追尋國風,樂見人生;我們滿懷熱愛,續寫華彩樂章。”彙集戲曲演員、國風歌手等陣容,唱響經典戲歌、演繹原創作品、共創戲韻舞台,過去兩個多月,《國風超有戲》以“戲曲+流行音樂”模式,引領國風音樂發展潮流的同時,更成為推動中國傳統音樂新時代傳播的一次有益實踐,讓中華傳統文化不斷在新的時代釋放新的光彩。
自6月5日起在綜合頻道、綜藝頻道、戲曲頻道、長城平台戲曲頻道、音樂頻道、音樂之聲、央視頻等平台播出後,《國風超有戲》已連續十周保持同時段綜藝節目排名第一。截至收官,節目全網曝光量達22億次,全媒體累計觸達10.1億人次,全媒體受眾規模 4.9億人,其中年輕用戶規模佔比 39.02%,網友好評如潮。
因國風而聚
製造更多“文化的相遇”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走過了漫漫九期國風音樂探索之旅,國風金曲夜集結了一路同行的“超有戲朋友圈”、國風音樂人以及國風新夥伴,回望收穫,暢想未來。
《國風超有戲》節目負責人董藝
座談會上,《國風超有戲》節目負責人董藝表示,節目展現上下五千年的國風積澱,堅持用大道至簡的方式放大它的魅力。因此,《國風超有戲》緊扣“國風表達”展開敘事,每期節目首先給予音樂人充分的展示空間,生動展示不同音樂人心中的國風音樂,不斷用新視角打開國風音樂的新可能。
如“以樂識人”環節,布衣樂隊致力於詮釋西北民樂的風情,黃齡以《天空中划過一道星光》和《醉》展現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東方美韻,上上在《家國》將西北群山的堅毅與煙雨江南的柔美進行巧妙的綰合,張曉涵的《中狀元》和《珠簾寨》不斷刷新觀眾對國風音樂的“刻板印象”,牛清欄和樂隊的夥伴們一起將搖滾元素融入河南墜子征服全場,高卿塵帶來《金鳴》《那時的你》兩首歌曲更是用外國人的視角、手法表現中國音樂,還有揚琴、古箏、笛子、牛角匏等民族樂器與小號、架子鼓、吉他等西洋樂器在舞台上的相得益彰……
十期節目里,《國風超有戲》不斷打開着觀眾對國風的認知,讓我們看到國風的無限可能。正是這種致力於為國風打造更廣闊的舞台、展現國風音樂的多種形式的表達,使得《國風超有戲》“追溯戲曲的土壤,引領流行的浪潮”成為可能。當多元的聲音、多樣的表達、不同的元素匯聚於舞台之上,觀眾也得以從文化、旋律、樂器等不同角度,全方位感受國風魅力,了解並熱愛戲曲、熱愛國風音樂。
“超有戲朋友圈夥伴”王珮瑜表示,希望通過節目能有更多的戲曲從業者關注戲外國風,“我們不僅僅應該有本工的專業和基本功,更應該把視野輻射到更廣闊的藝術和音樂天地。而《國風超有戲》恰恰給了我們這樣一個抓手”。
唱國風新聲
看到碰撞融合的驚喜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陳昌鳳將《國風超有戲》評價為“一次音樂戲曲的創新工程”。她在座談會中表示,節目以融合來創造複合模態,充分調動了視聽感受的優勢,充分運用數智新技術、多平台信息分發渠道等為節目的播出效果保駕護航。中國戲曲學院院尹曉東則認為,《國風超有戲》的製作播出順應了戲曲發展的規律。從節目的策劃、參與嘉賓的多元,看到了開放式跨界組合參與的神奇魔力,正是這樣的跨界融合為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創新了路徑。可見,《國風超有戲》之所以能吸引人,就在於國風音樂人們不斷地探索屬於這個時代的創新表達,在國風音樂共創實驗的演繹中,持續為國風音樂注入新的生機。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陳昌鳳
中國戲曲學院院長尹曉東
一方面,《國風超有戲》的交流並非拘泥於對現有歌曲的表演,而是以創造力延續生命力,在守正創新的探索創作中激揚國風音樂的無限活力。每期邀請的4—5組國風音樂人們風格迥異,但都以“在實驗中碰撞、融合,激發新火花”為初心。雖是自由組合,但他們相同的美學價值、對彼此音樂理念的認可、一致的藝術追求、對感興趣的新事物勇於探索嘗試等,使得國風新聲成為可能。同時,這種共創合作也為當下的音樂創作提供不少可借鑒的方法
另一方面,無論是將戲曲融入流行,讓更多的年輕觀眾感受戲韻悠長;還是以質樸的腔調,訴說耳畔的鄉音;亦或是將詩情畫意、大好河山也化作音符,吟唱成歌謠……節目打破了不同受眾的次元壁,讓觀眾看到從古風、古韻中萃取養分,在現代潮流中多元融合的“新國風”。“超有戲朋友圈夥伴”撈仔鼓勵每一個國風音樂人,要打開自己的視野、要迎接更多的視角,並歡迎更多的人加入到國風音樂創作之中。
“和羹之美,在於合意。我覺得好的國風音樂就是一種令人驚喜的混搭。”“超有戲朋友圈夥伴”楊雨說道。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酈波在節目中也表示,“節目將流行音樂和戲曲等多種中國民間音樂的元素的融合,豎起國風音樂新發展的一面旗幟。”
正是因為《國風超有戲》這種極強的包容度,國風音樂人用更大膽、更年輕、更鮮活的方式,不斷開拓國風音樂表達的新維度,打開國風音樂的未來發展空間,為不同種國風音樂寫下新的註腳,也讓觀眾對國風音樂的未來產生更大期待。正如作曲家、音樂製作人撈仔在節目中所說,音樂是無界的,國風音樂更是包容的,“所以《國風超有戲》首先是要做國風,第二要超越自己才有戲。”
煥國風新貌
增強中華文化的感召力
國風音樂繼承中國古代音樂精髓,再見已是“輕舟已過萬重山”的星河浪漫。中國戲劇家協會原秘書長、戲劇評論家崔偉認為《國風超有戲》以專業化視角呈現的國風戲歌具有極強的文化深情,是文化自信的一次踐行,節目深度挖掘中華傳統文化內蘊,主題突出,通過傳統藝術與現代音樂的共融,既繁榮了現代音樂的創作主題,又激活了傳統戲曲的藝術感染力。《國風超有戲》通過不同主題的設計,將深厚的文化底蘊潤物細無聲地蘊含在旋律音符之間,引領觀眾感知“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廉恥勇”的精神文化內核,增強傳統美德的時代感召力。
在高山流水中覓得知音,在情比金堅中見證相濡以沫,在神話傳說中重逢山海,在家風潤心中感受情懷,在足智多謀中集聚中國智慧,在巾幗力量中唱響巾幗之歌,在孝思不匱中思鄉知路遠,在忠肝義膽中堅守傳承……過往的節目中,《國風超有戲》每一期都切中了最能夠引起中國人共情的主題,這也恰恰是其最能打動楊雨的地方,“無論形式如何創新、如何跨界、如何破題,我們節目堅守的這個中國情始終沒有變過。”
節目之內,《國風超有戲》讓觀眾感覺到“一往情深深幾許”的中國式的含蓄與深情;節目之外,《國風超有戲》也進一步探索更加貼合新媒體環境的互動傳播方式,發力新媒體創意短視頻。通過策劃國風街采,聯動高校學生、戲曲演員、廣場舞阿姨等各年齡段觀眾合唱《國風超有戲》主題曲,聯動網絡紅人、kol等多種方式推薦《國風超有戲》節目里的原創歌曲,節目打破傳統模式的傳播壁壘,強化國風音樂的傳唱熱度,實現影響力全方位延續。
在酈波看來,當今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接受,是發自骨子裡的,它不是簡單的追求時尚或流行,它是一種文化血脈的覺醒。“當一個時代的年輕人,他們喜歡國風音樂的時候,我覺得就是這個時代年輕人文化自信的體現。”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名譽所長、音樂學家田青也認為,我們的年輕一代越來越有文化自信了,而且也在努力創造一種自信的文化,同時表示《國風超有戲》以融合、突破、創新的方式對傳統文化的創新轉化尋找到了一條新的路,一方面主動伸手向傳統文化汲取養分,同時另一隻手伸向年輕人,通過他們的創新與熱情,做到與時代攜手同行。
總台堅持守正創新,不斷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努力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國風超有戲》與近百位國風音樂人以好奇和探索的視角,攜手走過的一場場國風音樂探索之旅,恰是推動文化繁榮,共同努力創造屬於我們這個時代新文化的一種積極實踐。觀眾也從《國風超有戲》的音樂創作里,看到傳統文化與新藝術形式的“雙向奔赴”,進而加入國風音樂,也加入到文化傳承的創新之路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