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如何緊跟時代步伐?科技助力、立足現實、面向未來|蓉城百花開

在本場論壇上,《成都與中國電影》一書的正式發布也廣受業內關注。

封面新聞記者 周琴

8月3日,第37屆大眾電影百花獎《2024中國電影藝術報告》《2024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發布論壇在成都高新中演大劇院舉行。

現場,報告作者們共同對話,探討電影如何緊跟時代步伐,關注現實,傳遞時代精神。在本場論壇上,《成都與中國電影》一書的正式發布也廣受業內關注。

陸紹陽:

ai遮擋不住人的光芒 創作者要立足現實面向未來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中國電影家協會理論評論工作委員會會長陸紹陽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中國電影家協會理論評論工作委員會會長陸紹陽介紹,《中國電影藝術研究報告》從2008年開始編寫,到現在已經過去了16年,從未間斷。

根據藝術研究報告,陸紹陽總結中國電影創作的一些新特點:關注現實是電影創作的重頭戲;類型電影也是電影產業的基本面,也是電影質量的最基本保障;科技助力電影創作,文化出海譜寫了新篇章;回到生活本身使主旋律電影創作走上了一條新路;中小成本電影異彩紛呈。陸紹陽稱由峨影擔當第一出品的電影《白塔之光》,就優雅地表現中年人情感的電影,是中小成本電影中的一抹亮色。

當然,中國電影也面臨新的挑戰。ai的出現使電影創作如虎添翼,但是也有另一種聲音在說,它是不是在不久的將來可能會替代創作者?陸紹陽認為,ai是根據已有的素材來工作,它是對以往的總結,“但是我們的藝術家不但要總結未來(以往),他更要立足現實面向未來,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講ai替代不了我們的藝術家,ai的光芒也遮擋不住人的光芒。”

陸紹陽提到,電影創作的長周期和觀眾審美趣味的短周期之間的矛盾是第二個挑戰。如何破題?他認為,藝術事實上面對的是恆定的問題,“我們要解決的是我們所有時代的創作者都要面對的生老病死和人的慾望和夢想的問題,當我們解決這些問題的時候,我們電影創作永遠不會過期。”

饒曙光:

成都電影注重挖掘地域特色 與全球觀眾共鳴

著名電影評論家、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

成都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西南重鎮,與中國電影發展有着不解之緣,從早期的電影放映到現在的電影製作與發行,成都一直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隨着多項國家級電影節會在成都舉辦,成都的電影產業發展蓬勃向上,形成了獨特的電影文化氛圍。

論壇上,《成都與中國電影》的發布引發行業的關注,著名電影評論家、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擔任該書的顧問。

饒曙光表示,成都電影在創作當中注重挖掘和展現地域文化特色,注重將這些文化元素以電影化的方式進行表達,注重通過精湛的敘事,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文化視角,將成都文化、成都的故事、成都的人文推給觀眾。這種國際化表達方式使得成都電影保持本土特色同時能夠跨越地域和文化的界限,與全球觀眾產生共鳴。

饒曙光也建議,在國際傳播層面,未來我們要尋找更多的文化交流,構建文化共識,讓中國故事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相融合,這樣才會具有更好的傳播,才能更會得到海外觀眾的認同。最重要的電影還是要塑造好人物形象,這樣就能實現人心相通,引發觀眾共情。

(圖據主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