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聲丨暑期檔劇集熱衷“二”,季播劇到底該怎麼拍

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何曉婷

這個暑期檔,“第二季”來了場大pk:騰訊的《長相思2》時隔一年回歸,隨後,愛奇藝的《唐朝詭事錄之西行》、優酷的《少年白馬醉春風》(《少年歌行》前傳)接連開播。

作為三大平台的重點項目,三部劇的播出成績都很亮眼:《長相思2》開播第四天,騰訊站內熱度破30000;《少年白馬醉春風》開播第六天,優酷站內熱度破10000;《唐詭西行》於7月28日在愛奇藝的站內熱度值破10000,也是今年愛奇藝熱度破萬的第二部劇。

但這三部劇中,只有《唐詭西行》兼顧熱度與口碑:《長相思2》開播不久便從爆劇變成了鬧劇,“三男爭一女”劇情被指太過矯情;《少年白馬醉春風》不像武俠像玄幻,演技、打戲皆不行,且後續走勢乏力,比第一部的質量差遠了。

今年也是“季播劇”湧現的一年”:年初有《大江大河之歲月如歌》,後又有《歡樂頌5》《慶余年2》,如今有三部“第二季”對打,待播劇有《白夜追兇2》《獵罪圖鑑2》,之後《御賜小仵作2》《唐詭3》也將陸續開機……

以往常讓觀眾意難平的電視劇續集,如今也有了不少成功案例。《唐詭西行》《慶余年2》等給創作者們提供了更多解題模式。

“季播劇”究竟應該怎麼拍?

為什麼“季播劇”在國內易翻車

國外,季播劇有較高的工業化體系,形成了成熟的ip產業鏈:編劇在提交第一季的故事大綱時,會附帶後續幾季的故事方向,並提前和演員簽訂幾季合約。同時,邊拍邊播的模式還可以根據觀眾的反饋做內容修改。在這樣的生產流程下,很少出現續集與前作口碑差距太大的情況。

但國內的製作模式與國外有很大不同。

影藝獨舌曾將國產季播劇總結為三種類型:一是原班人馬出動拍攝的續集,比如《慶余年》系列、《大江大河》系列;二是一歲一枯榮型的,如《鄉村愛情》系列,保留故事模式和主要演員,更像流水線產品;三是像《長相思》這樣一次拍完,但因為集數限制必須分成兩部播,風險不可控。

像《長相思》這樣的“偽季播劇”,時隔一年再播,可能會存在觀眾情緒斷檔的問題,還會陷入國產劇的爛尾困境:劇情拖沓注水,全員人設崩塌,就連cp都不好嗑……

觀眾對《長相思2》的吐槽

通常,國內更多的季播劇的模式是,在第一部反響不錯的情況下籌備第二季。

但往往,第一季火了,第二季也會有更多資本介入干預創作,演員的身價也會暴漲,集齊這批“大牌演員”也成了大問題。

同時,由於第一季的成功,觀眾對第二季會抱以更高的期待,這使得續集需要交出更高質量的創作才能滿足觀眾的審美需求。

即便是《慶余年2》,在開播前期都曾遭遇了口碑危機,被指廣告多、塞了太多資源咖、笑點尷尬,好在後期終於找回了第一季的味道,成功靠紮實的內容找回了觀眾。

《慶余年》海報

正午陽光更在系列劇的開發中多次踩坑,比如《歡樂頌》和《琅琊榜》。

其中《歡樂頌》成了典型的失敗案例。《歡樂頌》第二季就遭遇口碑滑鐵盧,過硬的廣告植入和注水劇情導致豆瓣評分由7.3分跌至5.3分,《歡樂頌》變《廣告頌》。後續推出的《歡樂頌》三、四、五季沒有延續一二部的原班人馬,劇組耗時7個月,一次性拍了3部,120集,本想用原ip的熱度打造新五美,結果第三季剛上線就引發了諸多批評,第四、五季自然也沒人關注了。

第一季火了,第二季再回歸時,有的片方甚至還會把編劇“踢”出團隊。

去年,2022年的黑馬刑偵劇《獵罪圖鑑》第二季官宣啟動,主演檀健次和金世佳也宣布回歸,編劇賈東岩卻發文稱“因理念不合不參與第二季”。

後來,賈東岩在採訪中回應,退出並不是因為傳聞中的加女主,而是和片方在創作上存在難以調解的分歧:片方出於商業考慮,希望用半年時間完成劇本,但他們需要一年到一年半的時間創作。而且第二季中編劇對內容的創作決策權變小,“第一季是在接近完本的情況下售出的,但按第二季的合約,我們只要有一個環節不能令甲方滿意,就會出局。”

賈東岩一開始的期待是,將《獵罪》做成《神探阿蒙》《神探夏洛克》這樣的長壽人物劇,每隔兩年推出一季,沒想到第一季成功了,編劇卻從“親媽”變成“保姆”,逐漸在項目中失去了話語權,第二季也就不了了之。

更換編劇後,《獵罪圖鑑2》也遭到了大批劇粉的抵制。

編劇賈東岩發文稱不參與第二季

季播劇應該怎麼拍

各種失敗案例已給片方上了沉重的一課:季播劇雖然自帶更多流量,但為ip續命還得靠紮實的內容。

《大江大河》系列,成為叫好又叫座的現象級作品,靠的還是故事。劇集將宏大的國家敘事融入小人物及其家庭的命運起伏中,聚焦宋運輝、雷東寶、楊巡三子的奮鬥歷程,以小見大地描繪了國營、集體和私營企業在經濟體制改革中發展經歷,每一部都對應着中國發展的不同階段,反映不同的經濟形態的發展歷程。

7年,150多萬字,編劇唐堯和馬騁怡的改編理念是: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他們深入生活,做了大量走訪、調研,觀察分析真實的人和世界,再現原著《大江東去》沉甸甸的現實。他們說,寫劇本的這些年,有時候會感覺自己好像不是在創作,而是在觀察和陪伴着一群朋友。

《大江大河》系列海報

《慶余年2》,兼具熱度與口碑,拋開前期爭議,後期劇情漸入佳境,無論是朝堂博弈,還是對小人物的塑造,都讓觀眾看得酣暢淋漓,第二季中范閑的形象也更立體。

最近熱播的《唐詭西行》,在故事、場景、細節、人物設定等各個方面超越前作,打破了“續集魔咒”。原班人馬的全員回歸,全面升級的場景和服化道,歷史相關風俗、器物的多樣還原,節奏快且效率高的故事推進,帶給了觀眾一個接一個的驚喜。

郭靖宇團隊,從早年的《靈魂擺渡》系列到《唐詭》系列,在季播劇上已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創作中,核心人物郭靖宇一直秉持着“內容為王”的理念——

一是重視故事,把重點放在內容上,劇本才是一劇之王。

二是不愛用流量演員拍戲,不會為了流量選演員,只選對的演員。同時,他的戲對演員要求很高,演員全程不許跨劇、中間不許參加綜藝,但大牌明星和流量明星往往難以做到。

此前,郭靖宇為拍《靈魂擺渡》系列,考慮到劇集連貫性,特地簽下演員劉智揚出演夏冬青。最後,這個沒有流量加持的原創ip擁有了大批死忠粉和“自來水”。

郭靖宇談不愛用流量演員

三是非常“聽勸”,用心聽取觀眾提出的意見:《唐詭1》觀眾喜歡的演員,就讓他們在第二季返場;想看於毅、車保羅演第二季,真把人找來了;觀眾覺得第一季的兇手都是知名演員太好猜,第二季就在猜兇手上上難度……

導演柏杉說,觀眾是我們的上帝,必須尊重他們。

很多時候,創作者也該多聽聽觀眾的意見。

《慶余年2》熱播時,編劇王倦和導演孫皓在接受潮新聞採訪時也曾表示,在續集創作中,必須要考慮到觀眾審美的變化,觀眾是很好的鏡子:“有爭議,那我們會思考問題出在哪,為什麼沒有給到應該要有的情緒,接下來的創作中可以避免很多類似的問題,觀眾的感受永遠是最重要的。”

《唐詭西行》導演柏杉表示,觀眾是我們的上帝

季播劇,國產劇精華化的新方向

近年來,不少製作方更多地嘗試規範季播劇製作流程,用長線思維統籌規劃,在前期做更多規劃,也出現了一些精品,最大化地擴展ip效應。

對行業來說,季播劇是國產劇邁向專業化、精品化和產業化的一大趨勢。

《慶余年》開發時就定下了季播模式,編劇王倦將龐大的故事分為了3季,以范閑成長為主線構架故事:第一季做棋子,第二季成棋手,而第三季的主題是掀棋盤,換規則再斗。第一季的成功,第二季還未開播就被認為是“劇王”,開播57分鐘,該劇在騰訊熱度峰值便突破30000。

《慶余年》海報

王倦編劇的《大宋少年志》,從策劃時期,就想好將故事分成兩部分拍攝,寫第一季時就已有了後續故事的雛形。

去年開播的《無所畏懼》,定位為精品季播劇,第一季開播前,第二季就已經開拍,編劇趙冬苓在劇本創作時就已做好了更長遠的規劃:“要讓每一季的故事有重點,還要讓人物不斷成長、人物關係能一直順下去。”同時,根據第一季的觀眾反饋及時調整第二季的劇情,拍觀眾想看的。

《大宋少年志》兩季豆瓣評分為7.8

郭靖宇,在別人買大ip時走了不一樣的道路:自己做原創ip。

早年,業內還鄙視做網劇的時候,他堅信網劇是未來,力排眾議,有了《靈魂擺渡》系列。

《唐詭》第一季開機時,監製郭靖宇就告訴楊志剛和楊旭文“好好拍,這可能是個長期飯票”,最後還真成了,第一季收官四個月後,第二季就開機了。

特別的是,第二季中,編劇魏風華還做了“唐詭宇宙”橫向故事的延續,每個配角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以第一季為基礎,選出可繼續生髮故事的單元進一步展開故事,於是有了“輕紅”和“獨孤遐叔”第二季的返場。

目前,第三季的劇本正在創作中,第一季呼聲很高的“劉十八”也將返場展開新的故事。

(圖片來自網絡)

“轉載請註明出處”